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音乐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与创新

2024-07-04 来源:东饰资讯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代音乐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与创新

作者:肖沙

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11期

【摘要】音乐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艺术和文化,也代表着民族情感和历史,将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让传统文化走进音乐课堂,用民族音乐体现传统文化精神,对提高学生音乐专业技能,形成民族文化信仰有着重要帮助。 【关键词】音乐教育;传统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多元意识形态、西方文化、个体文化不断削弱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音乐教育作为艺术审美教育的代表形式,在传承文化、传递情感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立足音乐素质教育,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对于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着积极意义。 一、音乐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音乐教育作为集艺术、文化、感性思维于一体的集中性学科教育模式,对学习个体艺术思感及核心素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素质化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音乐教育更是健全学生个体素质,完善其艺术认知思维的必要手段。改革开放后,音乐教育被纳入到基础教育框架中,已成为学生素质教育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音乐为核心的社会音乐教育体系已经基本成型,无可代替的艺术教育功能决定着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形态。 二、音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积极意义

音乐教育是艺术、文化、民族精神发扬和传承的重要形式,是健全个体人文素养、强化其价值、文化认知结构的重要途径。音乐与传统文化相伴相生,音乐教育将历史情感、人文情感、民族精神融入到音乐文化体系中,将传统文化以艺术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弘扬,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认知能力和文化素质,形成正确的美学价值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传统文化和音乐教育的魅力。 三、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音乐美育素质教学水平相对偏低,一方面是学生没有明确的音乐学习目标,往往只将音乐学习当作是精神放松和享受的工具,没有在脑海中构建全面学习音乐知识的意识,不能以较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来学习音乐知识;另一方面,不少院校不重视音乐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无法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在素质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音乐特长为目标的多元化音乐教学体系正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 四、音乐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方法和途径 (一)确立文化传承与审美为核心的美育教育理念

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素质化教育背景下,现代教育体系应确立以文化传承与审美为核心的美育教育理念,将音乐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专业化的音乐教育机制。音樂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理念表达的重要手段,增强其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比重是培养专业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形成音乐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形。因此,音乐教育必须体现传统文化的理念,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文化感知、审美感知的审美发现过程,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知识,形成音乐文化核心素养,提高其传统文化素质。 (二)寓教传统文化于音乐教育中

丰富的文化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认知能力,还能传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信仰。现代音乐教学中,寓教传统文化于音乐教育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音乐课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使学生在鉴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了解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让学生在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时候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激发民族自豪感,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音乐专业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树立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积极弘扬传统文化。

(三)强化学生的价值意识和文化意识

音乐文化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文化信仰,强化学生的价值和文化意识,使其具有高度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音乐教育中,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具备价值意识,获得学习音乐的动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之美和文化魅力。其次,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学魅力,让学生自觉形成文化传承意识。 (四)构建传统文化音乐教育体系

音乐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建立传统文化音乐教育体系。随着音乐教育不断向功能化、集中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培养具有核心素养和专业审美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成为其首要任务。因此,只有不断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融入到音乐教育组织架构当中,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和文化核心素养。 五、小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与音乐教育相融合的趋势不可逆转,必须要勇于创新,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引导学生从音乐角度关注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美学特征,深切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形成高度的民族文化信仰、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