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四等水准测量及其误差来源【正文+开题报告+任务书】

2021-05-13 来源:东饰资讯网
目 录

摘要 ................................................... (1) 0 引言 ................................................. (1) 1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 ........................... (1) 2 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 (3)

2.1 双面尺法 ......................................... (3) 2.2 两次仪器高法 ..................................... (3)

3 水准路线 ............................................. (3)

3.1 水准路线的概念 .................................... (3) 3.2 水准路线的几种形式 ................................ (3)

4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作业流程 ........................... (4)

4.1 外业数据采集 .................................... (4) 4.2 内业处理 ........................................ (5) 4.2.1 闭合水准路线计算

。。。。。。。。。。。。。。。。。。。。。。。。。。。。。。。。。。。。。。。。。。。。。。。。。。。。。。。。。。。。。。。。。。。。。。。。。。。

(5)

4.2.1 附合水准路线计算。。。。。。。。。。。。。。。。。。。。。。。。。。。。。。。。。。。。。。。。。。。。。。。。。。。。。。。。。。。。。。。。。。。。。。。。。。。(5) 4.2.3 支水准路线计算。。。。。。。。。。。。。。。。。。。。。。。。。。。。。。。。。。。。。。。。。。。。。。。。。。。。。。。。。。。。。。。。。。。。。。。。。。。。。。。(6)

5 精度分析 ............................................. (6) 6 水准测量的误差来源及误差的控制方法 ................... (8) 6.1 水准测量的误差来源 ................................ (8)

6.1.1仪器误差(系统误差) ......................... (9) 6.1.2观测误差(偶然误差) ........................... (9) 6.1.3外界条件(偶然误差)影响 ...................... (9) 6.2 水准测量误差的控制方法 ............................ (10)

6.2.1 仪器误差(系统误差)的控制方法 ............... (10) 6.2.2 观测误差(偶然误差)的控制方法 ................. (11) 6.2.3 外界条件(偶然误差)影响产生的误差的控制方法.... (12)

7 结论与建议 .......................................... (12) 参 考 文 献 ........................................... (13) Abstract .............................................. (13)

三、四等水准测量及其误差来源

摘要:高程测量是测量任务中的一部分,在常用的高程测量方法中,水准测量是其中精度最高、采用最普遍的一种。本文介绍了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水准测量路线布设的形式,并结合实例,介绍了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整个流程,对其测量精度进行分析;最后探讨了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误差来源。

关键词:高程测量;水准测量;精度;误差

The third and the fourth level measurement and error analysis

Abstract: Height measurement is part of the measurement task, in the height measurement methods, leveling is one of the highest precision, using one of the most common. The third and the fourth level measurement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principle, basic method and leveling route layout form, combined with the instance, introduce the three, four etc. The whole process of leveling, analyzes its measuring precision; Finally discusses the third and fourth level measurement error sources.

Key words: leveling; Leveling; Precision; error

第 1 页 (共 13页)

0 引言

为了测绘地形图和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放样,必须测定一系列地面点的高程。高程测量按使用的仪器和方法分为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GPS高程测量。而水准测量是高程测量中最常用的。其中三、四等水准测量在工程应用中使用的比较多,在工程应用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测量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误差,例如仪器误差(系统误差)、观测误差(偶然误差)、外界条件(偶然误差)影响所产生的误差。

在水准测量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工程应用中的精度要求,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误差控制方法来减小和消除误差。

水准测量的使用方法很多,这里主要论述的是在工程应用中最常用的中间法(前后视距近似相等)、摇尺法(读数时尺底置于点上,尺的上部在视线方向前后慢慢移动,读取最小读数)和距离补偿法(前视距离总和等于后视距离总和)消除测量当中产生的误差。

1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

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几何关系,利用仪器提供的水平视线观测立在两点上的水准尺以测定两点间的高差,如图1所示,在需要测定高差的A、B两点上分别立上水准尺,在A、B两点的中点安置可获得水平视线的仪器(水准仪),水平视线在A、B两尺上的截尺数分别为a、b,设水准测量的前进方向是由A点向B点,则规定A点为后视点,其水准读数为a,称为后视读数;B点为前视点,其水准读数为b,称为前视读数,由于AB距离很短,地球曲率影响可忽略不计,则A、B两点的高差为:

第 2 页 (共 13页)

图1 水准测量几何原理

haba-b (1-1) 于是B点的高程Hb可按下式计算:

HbHahab (1-2) 高差hab本身可正可负,当a大于b时,hab值为正,这种情况是B点高于A点;当a小于b时,hab值为负,即B点低于A点,

前视尺前进方向后视尺baHihHH大地水准面为了避免计算高差时发生正、负号的错误,在书写高差hab时必须注意h下标的写法,如,hab是表示由A点至B点的高差;而hba表示由B点至A点的高差,即

habhba (1-3) 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B点的高程也可以利用水准仪的视线高程

Hi(也称为仪器高程)来计算:

HiHaa (1-4) HbHa(ab)Hib (1-5) 根据一个已知高程的后视点,需要求若干个未知点的高程时,用上式计算较为方便,此法成为视线高法,它在建筑工程中经常应用。

2 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2.1 双面尺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且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测量时一般使用一对双面尺。

第 3 页 (共 13页)

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

⑴ 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录; ⑵ 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录; ⑶ 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录; ⑷ 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录。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前—前—后(或称黑—黑—红—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和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由于精度要求不高,规范允许采用“后—后—前—前(或称黑—红—黑—红)”的观测步骤。 2.2 两次仪器高法

变动仪器高进行测量,观测顺序为“后—前—变动仪器高—前—

后”,变高前按三丝读数,以后按中丝读数。

3水准路线

3.1水准路线的概念

水准测量的任务,是从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开始,测量其他水准点或地面点的高程。测量前应根据要求布置并选定水准点的位置,埋好水准点标石,拟定水准测量进行的路线。 3.2水准路线的几种形式

⑴ 附和水准路线:是水准测量从一个高级水准点开始,结束于另一高级水准点的水准路线。这种形式的水准路线,可使测量成果得到可靠的检核,如图2中的附和水准路线。

⑵ 闭合水准路线:是从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开始,最后又闭合到起始点上的水准路线,这种形式的水准路线也可以使测量结果得到检核,如图2中的闭合水准路线。

⑶ 支水准路线:是由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开始,最后没有闭合到起始点也没有结束于另一高级水准点的水准路线。这种形式的水准路线由于不能对测量成果进行检核,所以必须进行往测和返测,或者用两组仪器进行并测,让测量最后闭合到起始点上,如图2中的支水准路线。

第 4 页 (共 13页)

BM2311BM13BM1闭合水准路线2221BM1支水准路线附合水准路线

图2 水准路线分类

4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作业流程

4.1 外业数据采集

以三等水准测量为例,测站观测操作程序如下: ⑴ 首先将仪器整平;

⑵ 照准后视水准尺,读取后视基本分划的上下丝视差读数,记录之;

⑶ 用微倾螺旋使附合气泡精确符合,用契形丝夹准基本分划,并读数记录;

⑷ 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水准尺,使气泡精确符合,用契形丝夹准基本分划,并读数记录;

⑸ 仍前视,使气泡精确符合,用契形丝夹准辅本分划,并读数记录;

⑹ 旋转望远镜照准后视水准尺,使气泡精确符合,用契形丝夹准辅本分划,并读数记录;

⑺ 所有测站均采用“后前前后”的观测程序。 4.2内业处理

水准测量的内业处理一般包括高差闭合差,高差改正和待定点的高程计算。

第 5 页 (共 13页)

4.2.1 闭合水准路线计算 ⑴ 计算路线闭合差fh:

fhh测

fh允=40Lmm (4-1)

当 fhfh允时,说明成果符合要求。 ⑵ 计算高差闭合差改正数vi:

改正数vi与闭合差符号相反,且改正数vi数值总和与闭合差相等。

在同一水准路线上,一般可认为观测条件是相同的,所以可认为误差的大小与路线的长度或者测站数成正比。这样闭合差的调整方法是:按与距离或者测站数成正比例,反符号分配。则各段路线高差闭合差的改正数vi为: vifhfLi(或vihni) (4-2) Ln4-2式中,L为水准路线的总长,Li为各测段距离;n为水准路线测站数总和,ni为各测段的测站数。

分配完后,必须满足vfh,否则说明计算有误,应重新计算。 ⑶ 计算改正后高差:

改正后的高差等于高差观测值与高差改正数之和。 ⑷ 计算待测点高程:

前一点高程加两点间改正后高差,即为最终各测点的高程。 4.2.2 附合水准路线计算 ⑴ 计算路线高差闭合差fh:

(H终-H始) fhh测 (4-3)

⑵、⑶、⑷与闭合路线相同 4.2.3 支水准路线计算 ⑴ 计算路线高差闭合差fh: fh ⑵ 计算高差值:

取各测段往返测高差中数(往返测高差绝对值之和的平均值)作

第 6 页 (共 13页)

h往h返 (4-4)

为本测段的高差,符号以往测为准。 ⑶ 计算各测点高程值:

由起始点高程往后推算,即“前一点高程加两点间高差等于后一点高程”。

5 精度分析

以南阳鸭河口标准堤高程测量为例,进行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分析,测量成果如表1。

表1 三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测段: 自 BM-1 至 BM-2 时刻: 测站 编号 始: 末: 8时 8分 9时 6分 后尺 点名 下丝 上丝 前尺 下丝 上丝 日期: 2012年月12日 天气: 晴 呈像: 清晰稳定 方向 及 尺号 后-尺号 前-尺号 后-前 后1 前2 后-前 黑色面 (3) (4) (16) K1 = 1.384 0.551 0.833 红色面 (8) (7) (17) 4.787 6.171 5.239 0.932 仪器型号: S3 210033 观测者: 胡前超 记录者: 冯连友 K+黑-红 (mm) (13) (14) (15) K2 = 0 -1 1 4.687 0.8325 (18) 水准尺读数(m) 后视距(m) 视距差d (1) (2) (9) (11) 1.614 1.156 45.8 1 前视距(m) 累计差∑d (5) (6) (10) (12) 0.774 0.326 44.8 1 高差中数 BM-1 1 至 BM-2

BM-2 2 至 BM-3 BM-3 3 至 BM-4 2.188 1.682 50.6 1.2 1.922 1.529 39.3 -0.5 2.252 1.758 49.4 2.2 2.066 1.668 39.8 1.7 后2 前1 后-前 后1 前2 后-前 1.726 1.866 -0.14 6.512 6.554 -0.042 1.934 2.008 -0.074 6.622 6.796 -0.174 1 -1 2 -0.141 -1 -1 0 -0.0740

第 7 页 (共 13页)

BM-4 4 至 BM-5 2.041 1.622 41.9 -1.1 ∑(9)= 2.220 1.790 43 0.6 177.6 后2 前1 后-前 后 前 后-前 1.832 2.007 -0.175 6.520 6.793 -0.273 -1 1 -2 ∑(18)= ∑(8)= ∑(7)= ∑(17)= 0.4435 -0.1740 0.4435 25.825 25.382 0.443 ∑(3)= 6.876 ∑(4)= 6.432 ∑(16)= 0.444 [∑(16)+∑(17)]/2= ∑(10)= 177.0 检核 ∑d =(12)末= 0.6 L = 354.6 =∑(18)

⑴ 视距部分

后距:(9)=[(1)-(2)]×100(式中“100”为视距乘常数下同) 前距:(10)= [(5)-(6)] × 100

后、前视距差:(11)= (9)-(10) (绝对值不应超过2m) 后、前视距离累积差(12)=本站的(11)+前站的(12)(绝对值不应超过5m) ⑵ 高差部分

后视尺黑、红面读数差:(13)=K1+(3)-(8)(绝对值不应超过2mm)

前视尺黑、红面读数差: (14)= K2+(4)-(7)(绝对值不应超过2mm)

上两式中的K1和K2分别为两水准尺的黑、红面的起点读书差, 亦称尺常数或起点差.表2观测所用双面(黑、红面)水准尺的尺常数为:K1=4.787m、K2=4.687m.尺常数的作用是检核黑、红面观测读数是否正确.

黑面高差:(16)= (3)-(4) 红面高差:(17)= (8)-(7)

黑红面高差之差:(15)=(16)-[(17)±0.100] = (13)-(14)(绝对值不应超过3mm)

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787m与4.687m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实际高差应为(17)±0.100.取“+”或取“-”应根据后、前视尺的K值来确定.

(18)= [(16)+(17) ±0.100]/2,作为该站测得的高差值.

第 8 页 (共 13页)

每一测站经过上述计算,符合限差要求后,才能计算高差中数:

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观测记录和计算校核的顺序.当整个水准路线测量完毕,应逐页校核计算有无错误,校核的方法是:

先计算:Σ(3)、Σ(4)、Σ(7)、Σ(8)、Σ(9)、Σ(10)、Σ(16)、Σ(17)、Σ(18).

则: Σ(3)-Σ(4) = Σ(16)=0.444 Σ(8)-Σ(7) = Σ(17)=0.443 Σ(9)-Σ(10) = (12)末 = 0.6

当测站总数为奇数时: [Σ(16)+(Σ(17) ±0.100)]/2 = Σ(18) 当测站总数为偶数时: [Σ(16)+(Σ(17)]/2 = Σ(18)=0.4435 水准路线总长度: L = Σ(9)+Σ(10)=354.6

(1) 水准测量结果与已知点测量结果互差均在厘米级,其中互差最大为4mm ,最小为1mm。

(2) 若以已知点点位高程为准,水准测量点点位误差均在±5mm以内,水准测量点点位相对于已知点点位mn2计算,结果为

2.598mm,三等水准测量限差fh允=20Lmm=11.91mm> f实=2.598mm经检验,精度未超限,此成果可用。

6 水准测量的误差来源及误差的控制方法

6.1 水准测量的误差来源 6.1.1仪器误差(系统误差)

⑴ 视准轴不平行水准管轴产生的误差

仪器虽在测量前经过校正,仍会存在残余误差,一方面是制造误差,即仪器在制造过程中就存在制造缺陷误差,这项误差是无法消除的;另一方面是检验和校正后的残余误差,在这些误差中,影响最大、表现突出的就是照准轴和水准管轴不平行的误差,即i角误差。 ⑵ 水准尺误差

主要包含尺长误差(尺子长度不准确)、刻划误差(尺上的分划不均匀)和零点差(尺的零刻划位置不准确),对于较精密的水准测

第 9 页 (共 13页)

量,一般应选用尺长误差和刻划误差小的标尺。 6.1.2观测误差(偶然误差)

⑴ 水准管气泡居中误差

水准测量的主要条件是视线必须水平,假设当水准仪不存在i角误差的情况下,我们用微倾螺旋使管水准气泡居中,此时一般认为管水准轴已经水平了,因而望远镜照准轴也水平了,其实不然,在观察到气泡居中的一瞬间,还不能认为水准轴是水平的,因为符合水准气泡未能做到严格居中,望远镜视准轴倾斜,从而产生读数误差。 ⑵ 调焦误差和视差的影响

在观测时,若在照准后、前尺时均调焦,必然使在前、后尺读数时i角高度不一致,从而引起读数误差。当存在视差时,尺像不与十字丝平面重合,观测时眼睛所在的位置不同,读出的数也不同,因此,产生读数误差。

⑶ 水准尺的倾斜误差

水准尺如果是向视线的左右倾斜,观测时通过望远镜十字丝很容易察觉而纠正。但是,如果水准尺的倾斜方向与视线方向一致,则不易察觉,尺子倾斜总是使尺上读数增大,它对读数的影响与尺的倾斜角和尺上读数的大小(即视线距地面的高度)有关。尺的倾斜角越大,对读数的影响就越大;尺上读数越大,对读数的影响就越大,其产生的读数误差为aa(1cos),当3,a1.5m时,a2mm。由此可以看出,此项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通常我们立镜高度是1.7m,此时

a2 .33mm,可以忽略。

6.1.3外界条件(偶然误差)影响 ⑴ 地球球气差和日照风力引起的误差

2/2R) 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对高程的影响,可以用公式hD(表

示,地球半径R=6371km,当D=75m时,h0.44cm;当D=100m时,当D=500m时,h=2cm;当D=1Km时,h=8cm;当D=2Kmh=0.08cm;

时,h=31cm;显然,以水平面代替水准面时高程所产生的误差要远大于测量高程的误差。一日之中,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这段时间大气比较稳定,便于消除大气折光的影响,但在中午前后观测时,尺像会有跳动,影响读数,从而会产生误差。

第 10 页 (共 13页)

⑵ 仪器升降和水准尺下沉的影响

在观测中,由于仪器的自重、测站上土质松软等原因,使仪器随时间逐渐下沉;或由于土壤的弹性会使仪器上升,这将使尺上读数减小或增大。

水准尺下沉的误差是指仪器在搬迁过程中,转点发生下沉,使迁站后的后视读数增大,算得的高差也增大。 6.2水准测量误差的控制方法

6.2.1 仪器误差(系统误差)的控制方法

⑴ 视准轴不平行水准管轴产生的误差的控制方法

设A、B分别为同一测站的后视点和前视点,SA、SB分别为后视和前视的距离,XA、XB为由于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而引起的读数误差。如果不考虑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B点对A点的高差为:

hab(a)(b)(ab)()因

xStani (6-2) 故

对于一测段有

h(ab)1/''(SASB) (6-4) 通过分析,i角误差的影响与仪器至前后视标尺的视距差及视距积累有关,因此造成水准管气泡居中,水准管轴居于水平位置而望远镜视准轴却发生倾斜,致使读数误差。要消除i角误差的影响,在实际作业中只要做到前后视距相等即可,这种误差与视距长度成正比。观测时可通过中间法(前后视距相等)和距离补偿法(前视距离和等于后视距离总和)消除。针对中间法在实际过程中的控制,立尺人是关键,通过应用普通皮尺测距离,之后立尺,简单易行,而距离补偿法不仅繁琐,并且不容易掌握。残余i角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使在同一测站上,后视和前视的i角往往由于太阳光照射的不同而不一样。为了避免这种误差的产生,在阳光下进行观测必须用测伞遮住仪器,在照准同一测站的前、后视尺时,尽量避免调焦。

第 11 页 (共 13页)

(6-1)

hab(ab)(SASB)tani(ab)(SASB)1/'' (6-3)

⑵ 水准尺误差的控制方法

水准尺的零误差的影响,控制方法可以通过在一个水准测段内,两根水准尺交替轮换使用(在本测站用作后视尺,下测站则用为前视尺),并把测段站数目布设成偶数,即在高差中相互抵消,同时可以减弱刻划误差和尺长误差的影响。 6.2.2 观测误差(偶然误差)的控制方法 ⑴ 符合水准管气泡居中误差的控制方法

读数误差的大小与水准管的灵敏度有关,主要是水准管分划值τ的大小。此外,读数误差与视线长度成正比,水准管气泡居中误差一般认为是0.1,根据公式m居0.1S/2,DS3级水准仪水准管的分

m居0.4mm。划值一般为20″,视线长度S为75m,ρ=206265″,那么,

由此看来,只要观测时符合水准管气泡能够认真仔细进行居中,且对视线长度加以限制,与中间法一致,此误差可以消除。 ⑵ 调焦误差和视差的影响产生的误差的控制方法

在观测时,前后视距相等时可避免在一站中重复调焦,当存在视差时,控制方法就是要仔细进行物镜对光,消除视差。

普通水准测量中水准尺以厘米刻划,考虑仪器的基本性能,影响估读精度的因素主要与十字丝的粗细、望远镜放大倍率及视线长度等因素有关,其中视线长度影响较大,有关规范对不同等级水准测量时的视线均作了规定,作业时应认真执行。 ⑶ 水准尺的倾斜误差的控制方法

在水准测量中,立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一定要认真立尺,使尺处于铅垂位置,尺上有圆水准的应使气泡居中,必要时可用摇尺法,即读数时尺底置于点上,尺的上部在视线方向前后慢慢摇动,读取最小的读数。当地面坡度较大时,尤其应注意将尺子扶直,并应限制尺的最大读数,最重要的是在转点位置。

6.2.3 外界条件(偶然误差)影响产生的误差的控制方法 ⑴ 地球球气差和日照风力引起的误差的控制方法

对于高程而言,即使距离很短,也不能将水准面当作水平面,一定要考虑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实测中采用中间法可消除。大气折光使视线成为一条曲率约为地球半径7倍的曲线,使读数减小,可以

第 12 页 (共 13页)

用公式hD2/(27R)表示,视线离地面越近,折射越大。因此,视线距离地面的角度不应小于0.3m,并且其影响也可用中间法消除或减弱。此外,应选择有利的时间,一日之中,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这段时间大气比较稳定,便于消除大气折光的影响,但在中午前后观测时,尺像会有跳动,影响读数。应避开这段时间,阴天、有微风的天气可全天观测。

⑵ 仪器升降和水准尺下沉产生的误差

为减小下沉的影响,仪器应安置在土质坚实的地方,脚架要踏实,在测站采用往返观测法,提高观测速度,可消除其影响。

如果采取往返测,往测高差增大,返测高差减小,所以取往返高差的平均值,可以减弱水准尺下沉的影响,最有效的方法是应用尺垫,在转点的地方必须放置尺垫,并将其踩实,以防止水准尺在观测过程中下沉。

7 结论与建议

减小和消除误差的方法都是以增加时间或采取更多的步骤为代

价,在测量中操作熟练,才能提高观测的速度。采取规范的办法,严格执行正确步骤,测量人员与立尺互相配合,才能得到正确结果。通过实践证明,将控制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后,没有出现过错误,达到了“多干事、动作快、效率好、省时间”的目的。

其次在每一个测站检核,在同一测站上以不同的仪器高度(或称视线高度)观测两次,两次所测高差之差不超过规定的容许值2.0mm,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本测站的观测结果,严格执行上述控制误差的方法,就能够有效的把误差控制在精度要求内。

总之,水准测量是测量中的一个需要频繁操作的工作,水准测量成果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所以,我们要熟练掌握技术,把水准测量的误差限制最小,做到精益求精,以更好地为工程服务。

第 13 页 (共 13页)

参 考 文 献

[1] 《工程测量规范》[S] . GB50026-2007,5(03):12. [2] 《城市测量规范》[S] . CJJ8-99,2(01):3.

[3]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S]. GB12897-91,6(07):14-17. [4] 赵文亮.《地形测量》[M].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5,8(05):2-3.

[5] 高井祥,张书毕,于胜文等.《测量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18-21.

[6]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量平差学科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M].武汉

大学出版社,2006:9-13.

[7] 宁津生等.《测绘学概论》[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11.

[8]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量学》编写组.测量学(第三版)[M] .测绘出版社, 1991:13-15 .

第 14 页 (共 13页)

开题报告书

题 目 专 业 三、四等水准测量及其误差来源 测绘工程 职称/学位 讲师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状况 高程测量是是测量任务中的重要一部分。其中,三、四等水准测量在工程建设应用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为施工放样、设备安装、变形监测及分析与预报领域中提供基础资料,为工程的顺利进行做铺垫。今天来写这个题目,就是来探讨三、四等水准测量在工程建设应用当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只要我们在作业时按照其规范来要求测量人员,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们的作业速度、效率和质量,把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误差限制最小,做到精益求精,以更好地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服务。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三、四等水准测量在工程应用中的使用方法很多,这里主要论述的是在工程应用种最常用的有中间法(前后视距相等)、摇尺法(读数时尺底置于点上,尺的上部在视线方向前后慢慢移动,读取最小读数)和距离补偿法(前视距离和等于后视距离总和)来消除在测量当中产生的误差。这里主要论述三、四等水准测量在工程测量中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勘察设计过程中水准测量的问题及控制方法。其分为: 1. 仪器误差(系统误差)及控制方法; 2. 观测误差(偶然误差)及控制方法; 3.外界条件(偶然误差)影响和控制方法。 准备情况(已发表或撰写的相关文章、查阅过的文献资料及调研情况、现有仪器、设备情况等) 已经查阅过《工程测量规范》、《城市测量规范》、《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测绘学概论》等文献资料,现有水准仪、三角架、双面尺等

第 15 页 (共 13页)

总体安排和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意见(研究的意义、创新点、前期基础工作、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意见 小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第 16 页 (共 13页)

任务书

课题的任务及具体要求

论文内容:以某一具体的实例来叙述三、四等水准测量实施流程,对测量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误差的来源。

实施步骤:1、阅读相关参考文献(杂志、网上论文);

2、论文整体结构构思设计;(概述、作业方法、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误差来源分析、结论与建议) 3、数据采集及处理; 4、编写并反复修改论文。

论文要求:主题突出、层次清楚、内容具体、结论新颖。 主要参考文献(指导教师选定部分)

1、雷勇 王泽成,四等水准测量外业记录方法探讨;现代建设,2011.5 2、钱志宏,苏州吴中相城一级导线和四等水准测量实施与分析;科技信息,2011.2

3、何宗友,《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新、旧版本的变化分析;测绘通报,2010.7

4、田峰亮,祝方才,曹伟军,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比较分析,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5

5、袁国根,周航宇,三、四等水准测量内外业一体化系统的开发,江西水利科技,2011.9

第 17 页 (共 13页)

任务下达人(签 字) 任务接受人(签 字) 日期 环旅院(系)(签章) 2012 年 12月 28日 2012 年 12月 28 日 2012 年 12月 28日 日期

第 18 页 (共 1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