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苏教版五上科学3.12《地表雕刻师》教学设计

2020-08-10 来源:东饰资讯网
第三单元地球的外表和内部12.地表雕刻师

【主要概念】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涉及课标】14.5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 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 说出地壳主要有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教材分析】本课是《地壳的外表和内部》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以寻找地表雕刻师为核心, 采用主从式的结构,展开两个局部的内容。

第一个局部为“主”,即认识改变地表的力量。首先通过视频展示地球外表的美 丽形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表形态在亿万年的历史中一成不变吗?继而汇总 各种改变地表的力量,并通过这些力量的来源进行分类,。

第二个局部为“从”,即模拟这些力量对地表的作用。它由三个活动构成,第一 个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并交流水对地表的影响;第二个活动,利用石 块、玉米粒等模拟风对地表的作用,第三个活动,用酒精灯灼烧页岩片,模拟温 度的改变对岩石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单元前几课已经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例如火山、地震等,学生知道 内部力量对地表的形态有一定的影响,但却会忽视外部力量的作用,这也是本节 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在模拟外部力量对地表的雕刻作用时,也存在一些由 于知识缺乏而导致的误解,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纠正。 【教学目标】

・乐于模拟外部自然力量改变地表的过程,大致说明作用方式和结果。 ・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外部自然力量的作用,了解“模拟”这一科学探究方法。

•能举例说明水、风等力量在地表演变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重点与难点】重点:能从模拟实验中学习,理解外部力量的作用方式。 难点:说明自然力量作用方式和一粒沙子的成因。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教学PPT与相关视频资料。

分组材料:温度变化模拟实验材料(珀竭钳、页岩薄片或石灰岩、酒精灯、火柴、 冷水);风的作用模拟实验材料(深塑料盒、石子、玉米粉、玉米碎粒、吸管数 根);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 .之前我们已经对地球内部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地球的外表也有各种不同形态, 形

成绝美的风景(展示地球风景的视频)问:地球上有哪些形态?(生回答)

2 .师小结:地球外表千姿百态、妙不可言,这颗蓝色星球如一颗精雕细刻的艺术 品一

般,在宇宙中单独美丽。

3 .纵观整个地球的亿万年历史,这些风景一成不变吗?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思考改变地表的力量有哪些。激发学生的兴 趣。

二、交流分类.师:找一找,哪些力量能够改变地表的形态。(图片展示)

1 .师:这些力量虽然来源不同,但是都可以改变地表的形态,你能根据他们的来 源分

分类吗?

(内部力量、外部力量).师板书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后普遍可以发现改变地表的力量有很多,例如板块运动、 火山、冰川、风等等,引导学生根据力量的来源进行分类,总结内部力量和外部 力量的区别。内部力量形成地表的基础结构,而外部力量对地表有更细致的雕刻 作用,例如搬运、打磨等等。

三、模拟活动师:内部力量引起的地表变化我们之前已经了解了一些,外部力量能有哪些影响 呢?

1 .观察水对地表的影响。

比照1984年到2014年崇明岛的变化。

(观察水对岩石和河岸的磨蚀作用。上游下游中游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分析,发现水的冲刷、搬运、打磨、溶蚀等作用

2 .讲解李四光与大石头的故事视频展示冰川对地表的磨蚀作用。 3 .模拟风对地表的影响师:没有水的干旱地,岩石就不发生变化吗?

(视频展示实验方法、模拟风的形成,比照观察托盘内的情况)小结女王石、黄土高原的形成和变化。“女王头”具有雍容尊贵的形态,是台湾 野柳地质公园的象征。地质学家认为,女王头的年龄不到4000岁,请你猜测女 王头的结局会如何?

小结:风对岩石有搬运、打磨的作用.山顶上的岩石碎屑从何而来?岩石中间的裂缝也是

风的作用吗?接下来请尝 试完成一组模拟实验,观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视频展示实验方法、观察页岩片的变化)小结:温度让岩石碎裂 自然界里没有酒精灯怎么办?一一太阳

【设计意图】 三组活动通过图片交流或者模拟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这些 外部力量对岩石和地表的雕刻作用,也揭示一些自然地形的形成原因,例如钟乳 石、黄土高原等等。在学生通过图片引发思考后,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学生 自主体验后发现“模拟”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手段,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研究 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四、总结拓展.图片演示讲解沙子形成的过程

1 .改变地表的内外部力量,包括温度、风、冰川等等,这些都是地表的雕亥你还知道有哪些力量在改变地球的外表? (飓风、洪水、海啸、陨石等)

U师。

【设计意图】 在岩石的变化过程中,经历了岩浆喷发后的沉淀、温度造成的碎 裂、流水、风等力量的搬运和打磨,最后成为一颗细小的砂砾。它是经历地表的 重重变化才最终成型的,值得学生了解。引导学生通过沙子的形成和地表的各种 变化建立联系,更深刻的感受地表的形态是各种力量共同雕刻形成的。

板书设计

地 师 力 量 表 雕 冰川 外 部 力 量 温度 刻部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13.云和雾

【主要概念】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地球 外表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

【涉及课标】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 上的水珠等。 •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14. 1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14. 2地球外表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

•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

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教材分析】本课是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一课。将云和雾放进一课,是因 为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 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漂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教材内容主 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创设情境,聚焦学习内容。区分在登山的过程中不 同视角的所见,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 是一回事。第二个做人造雾的实验,因为是在实验室,接近地表的是雾,所以是 造雾而不是造云。这是一个典型的模拟实验,也是本节课唯一的活动,动手活动 需要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的情况外推到实际情况中去,进而分析推导出自然界的 雾是如何形成的。第三个活动是根据抽象的图示,结合模拟实验解释云的成因, 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过程,有利于开展学生的概念水平,最后教材揭示出云和雾 的形成的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处于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的过程,独立意识增强,对 自然现象有明显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日常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基于好 奇心的驱使和随意性的观察行为,但缺乏深度思考和有条理的表达.本课以说出 含有“云雾”二字的四字词语为始,再区分视频中的云和雾,引导学生思考云和 雾之间的区别,根据生活经验推测雾的形成原因,再通过做模拟雾的实验,思考 总结出雾的形成原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描述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为以 后研究露和霜,雨和雪,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

1 .能够做人造雾的实验,尝试解释雾的形成原因。 2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重点与难点】重点:解释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难点:做人造雾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火柴,冰袋,量筒 学生分组材料:量筒,温水,冷水,线香,冰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L板书:云、雾,

提问:你能说出含有云和雾的四字词语吗?(云雾缭绕,云山雾海、腾云驾雾、 云开雾散……).师:大家说了这么多有云和雾的词语,看来,云和雾之间一定是有非常密切的 联系。有谁能来试着说说看,云和雾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2 .学生尝试回答。

3 .师谈话:好的,那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你能分辨一下哪个是云,哪个是雾吗? 播放一段

视频:云和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云和雾》(揭题)

【设计意图:通过组词聚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产生分歧,并在分辨云和雾的 情境中,引出本节课的任务。】

(二)提供材料,实验验证过渡:那么你仔细回想一下,你一般在什么时候能见到雾?在雾中行走时,你观 察到过什么现象?

1 .生回答:早上上学时……衣服湿漉漉。感觉空气湿润。头发上有水珠…….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那么,根据这些现象,结合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你能推测出,雾是由什么形成 的吗?(小组讨论).学生讨论,汇报:由水珠形成的。由小水滴形成,特别小。 水蒸气遇冷会形成小水珠(小冰晶)。

2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个模拟实验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测,好吗?请看大屏幕。 3 .播放微视频。

4 .问:看明白了吗?谁来说说这个实验的步骤? 5 .学生回答。

6 .师:那我们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有没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线香在筒内保持五秒左右,注意

安全。

7 .师:下面就请大家拿出材料,老师提示你们,在实验过程中,再用一个筒,用 冷水代替温水,

重复刚刚步骤,仔细观察筒内现象。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 下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实验吧!

8 .学生分组实验。

9 .师: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是否验证了我们的猜测?

10 .学生回答并小结:用温水的筒内很快出现雾,冷水的筒内现象不明显。

11 .为什么用温水的效果好?(太阳照射到水变成水蒸一 口根据实验和下列图,说说云是怎么形成的。

气也是热的)你能推测出雾的形成原因了吗?

12 .教师总结:PPT空气中水蒸气一小水珠(箭头上, 遇

冷,下,凝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忆自己在雨天的经历,结合之 前所学的知识,可以猜测雾的形成,接下来用实验验证 大家的猜测。利用实验室里简单的材料,将大自然的现 象搬到课堂中,直观形象,可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能力。】

(三)归纳总结,延伸拓展.问:那么云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它和雾之间有什么关系?

(PPT)

你能不能结合我们刚才的研究和下面的图片资料,找到答案呢?可以把你的想法 或者发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写下来。下面,我们就来一起阅读这段资料,看看 大家都会有什么样的发现。(书本图片)

1 .用图画或文字的形式描述云的形成过程。

空气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看起来白白的,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云或雾。云是 在高空中形成的,雾那么是发生在地面附近。云和雾是同一种事物。在半山腰,当 云飘过来时,身处其中的人感觉它是雾,而在山脚下的人会认为它是云。

2 .学生回答。

3 .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雾和云的成因,还知道了,原来他 们其实是同一

种物质。天空中的云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你知道他们可以分为哪 几类吗?

不同种类的云,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天气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播放视频:云和天气的关系。

4 .课后大家可以继续坚持观察天空中出现不同云时天气的特点及变化情况,看看 你还有哪些

新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学生道雾的形成原因,接下来通过模型的建构和 解读,通过

思考总结出云的形成原因以及和雾的区别和联系,可以有效开展学

生的思维能力。最后的拓展,云和天气的关系,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切联系,可拓展学生的视野。】

实验记录单雾的成因

1.尝试制造“雾。把我们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温水筒 冷水筒 实验现 象: 5 .用图画或文字的形式描述云的形成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