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品K12学习初中八年级资料语文下册 18《阿炳在1950》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

2021-06-12 来源:东饰资讯网
精品K12学习资料

18* 阿炳在195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其代表作《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 2、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与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 2、阅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表现的中心。 难点:理解阿炳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生涯,为阿炳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传。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二泉映月》磁带,欣赏这首名曲。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二、走进阿炳: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三、预习检测: 检查词语解释:

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绝唱、如痴如醉、昭君出塞。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二泉映月》:此曲录完后,还没有名字。阿炳经常在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拉琴,所以命名《二泉映月》,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可说和内容无关。 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为瞎子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 并介绍了他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倒叙、插叙;敢叛逆、有骨气) (二)“1950年2月——催第(瞎子阿炳的妻子)也随之而去”。详写为阿炳录 音的经过,略写录音三个月后饱经沧桑的阿炳即吐血病故。 (三)“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末尾”。写抢救《二泉映月》的经过和意义,并说明的影响。(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 五、 合作探究: (一)讲析第一部分

(1)默读这部分,思考这部分的内容。 (2)提问:这部分写了哪部分内容? 明确:A、《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B、阿炳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被勒令不准再公开场合卖艺。 精品K12学习资料

精品K12学习资料

C、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 D、阿炳的性格特点。

提问:在写法上,本段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回答) 明确:A、用倒叙的方法引出〈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B、用插叙的方法介绍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3)老师小结 (二)讲析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2)提问:这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写录音的经过和录音三个月后阿炳去世。 提问:录音的经过重点写了什么?

明确:写录制〈二泉映月》的经过,简略写录制其他五首曲子。在写《二泉映月》时又重点写了“倒带”时,阿炳听自己的演奏录音,阿炳欣喜、高兴的神情和动作。 (3)教师小结 六、 精读品析: 写作特点:(结合内容分析)

①解说词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 ②多个人、多角度和多层面地叙事。

从内容上看,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经过时,既详写了为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它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序,也有倒叙、插叙;既有叙述、说明,也有议论、抒情。

作用: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还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

③声画合一: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

④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通过介绍和评述,揭示和升华事件的本质。 七、拓展延伸 :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准备花十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抢救民间文化艺术,大到一幢建筑,小到一个荷包。那么,我们也能为我们民族文化做点什么。别做旁观者,行动起来吧。也许你的一个偶然,也会创造一个奇迹。请大家课后搜集整理家乡的民间艺术。 板书设计:

阿 炳 在 1950 解 说 词

电视专题片文字稿 阿炳艺术生命不朽

人物同期声

教学反思

《阿炳在1950》是中央电视台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精品K12学习资料

精品K12学习资料

当初一看到“阿炳”,就对他产生了兴趣,遂决定选择他。

课文内容很简单,主要记述了为阿炳录制音乐特别是《二泉映月》的过程,插叙了阿炳的坎坷不平的身世、遭遇。内容其实非常简单。通过阅读第一大部分可以让学生了解整个录音过程,知道《二泉映月》的得名由来,还可以穿插语文常识,了解人物传记的真实性特点,基本上没有深刻的内容可以挖掘;对于阿炳的身世经历,文中也只是提到了基本的,有一些内容并未涉及或简单带过。比如阿炳具体为何由盛而衰等。于是我让学生课下准备了相关材料,然而在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并未很好地予以利用。这是我最失败的地方之一。这两大部分的有机结合,才能让《二泉映月》活起来。讲完课,曾有老师提示应该课前就放这首曲子,可是我认为如果没有这些铺垫在前,只是把它当作工具,似乎不够尊重。正是基于此,在阿炳的身世经历揭开之后,我才放起了《二泉映月》,并找到一首填词辅助,从学生朗诵效果来看,这又是最大的失败之一。首先感情太深沉,其次内容过长。少年不知愁滋味,他们怎能读出效果?

阿炳不是英雄,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无法刻意在他身上找到怎样的精神,作为教育学生的样板。看见他的那双瞎眼,听到他的声声泣弦,更是不忍心那样做了。

我认为,本课其实在强调《二泉映月》的诞生流传的偶然因素。其实,我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而这些东西,我并没有找到很好的方式把它呈现在课堂上,也不想说那么偏激的话,于是,也设计了一个“偶然”的假设问题:假如阿炳没有经历这样的遭遇坎坷,又会怎样?对于这样一个假设的问题,仍然又是草草收场,太苍白了,因为阿炳太孤独了。

最后,我还是表达了我认为正确的看法:一切伟大、崇高、经典,都在必然中孕育,在偶然的瞬间迸发,成就永恒。

精品K12学习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