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2期
总第209期
齐鲁学刊
QILUJOURNAL
No.2
GeneralNo.209
从三言二拍看佛道对世俗社会生活的影响
姜良存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从三言二拍的描述中,可看出佛教和道教对社会日常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民众的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民众与宗教人士交往密切、宗教活动场所具有世俗化的功能、岁时风俗具有宗教色彩、佛道教丰富了语言等方面。
关键词:三言二拍;佛教;道教;世俗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2X(2009)02-0119-04
三言二拍中有大量的小说以宗教为题材,据统计,仅仅以宗教题材为标题的小说就有三十多篇。在以宗教为题材的小说中,有些小说描写了宗教人物的宗教活动、宣传了宗教的教义,而在更多的非宗教题材的小说中,作者或是将宗教思想、宗教情感融于世俗生活之中,与社会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或是小说中仅仅涉及到宗教的思想、教徒、信众、宫观、仪式等等方面的某一个点,从而也使小说带有了一定的宗教色彩。在三言二拍中,涉及到的宗教主要为佛教和道教。佛教和道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宋元明时期,二者都经历了世俗化、民间化的发展过程,其宗教信仰、宗教意识和宗教行为模式等都对社会日常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可能超越和独立于社会历史文化之外,它往往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因此,立足于三言二拍文本描写的事实,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与审视佛教道教对民间社会的影响,这对了解宋元明时期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生存境况、加深对三言二拍的解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信仰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广大民众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无法阅读大量的宗教书籍,难以理解艰涩难懂的宗教义理,不可能像士大夫那样,从义理上崇信释、道两教的成佛成仙之说,对佛道进行理论化的阐释,加上儒家的积极入世、关注现实生活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广大民众的宗教信仰就具
收稿日期:2008-02-16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三言二拍与佛道教研究(08CWXJ15)
作者简介:姜良存(1971),女,山东临沂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有了实用的特点。他们关注现实人生的幸福,追求今生今世个人与家庭的安定、美满与和谐,希望利用宗教信仰能够祈禳,避灾致福,以达现实之欲。因此,民众的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几乎融为一体,这种现象在三言二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一)寺观庙宇的生活景观化
寺观庙宇是民间的信仰中心,民众可以在此烧香祈福,许愿还愿,求神问卜。在三言二拍中,寺观庙宇不仅名目繁多,而且遍布城市乡村。粗略统计,在近二百篇小说中仅涉及到的有确切名字的寺、庙、观、庵就有九十多个,没有名字的破庙颓观废寺更是不知其数。数量众多的寺观庙宇为人们日常的宗教需求提供了方便,人们出入于寺观庙宇,求神问佛,寺观庙宇也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道景观。
(二)吃斋念佛
三言二拍中有许多笃信神佛的居家之人,他们常年吃斋念佛,心存善念。如喻世明言卷二十一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中的王婆平生念佛好善;同书卷三十八任孝子烈性为神中任公每日只坐在楼檐下念佛。在这些吃斋念佛的人当中,有一些是在遭受不幸或者感到生活的无奈或者深悔以前的作孽后才归心佛门的,对这些信众来说,吃斋念佛是他们痛苦情绪的发泄和消解,是求得心理平衡的慰藉。如醒世恒言卷三十六蔡瑞虹忍辱报仇中蔡瑞虹历经坎坷,感到报仇无望,无奈之下,遂吃了长斋,日夜暗祷天地,要求报冤。
本文所据三言二拍的版本为:冯梦龙编著: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凌濛初编著,秦旭卿标点: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
116(三)建斋设醮
斋醮是礼仪化的祈神、祭祀活动,从三言二拍的内容来看,当时人们建斋设醮最多的是用于丧事之中。当有人去世或遇其三七五七以及其忌辰之时,都会请僧人、道士念经、建斋设醮做道场以超度亡灵,使他的灵魂升天,不受地狱之苦。如警世通言卷三十五况太守断死孩儿中寡妇邵氏追念丈夫,在其死后十周年,延七众僧人,做三昼夜功德。
民众的其他家事活动如生病、生日、做生意等也请道士做斋醮。警世通言卷十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中矫大户家,积年开典获利,为感谢天地,请了道土张皮雀来主坛斋醮酬答。
由上观之,宋元明时期民间的斋醮活动十分频繁,几乎达到凡有事必举斋设醮。斋醮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已成为民众的信仰习俗。
(四)祈雨求晴
刮风下雨是自然现象,古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常常束手无措,只能求助于神灵。因此,延请道士、僧人或者供奉神仙祈雨求晴的故事在三言二拍中也较多。初刻卷三十九中晋阳大旱,狄县令重金聘请游方道士郭天师施道术祈雨,结果上当受骗。
(五)求子
佛教的观音菩萨、道教的碧霞元君是司职生育之神,人们求子时既求助于观音,也求助于碧霞元君,有时还求助于东岳大帝,显示出民间信仰的实用性。从小说的内容来看,当时人们向佛道神求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念经,有的建庙,有的烧香许愿要重塑金身,有的施舍钱财,有的多管齐下。警世通言卷二十五中已过不惑之年的施济尚无子嗣,发心持诵白衣观音经,并刊本布施,许愿道:生子之日,舍三百金修盖殿宇。
(六)寄名
寄名是指子女出生后,父母为使其健康成长,而到寺观中为之寄托一个道名。醒世恒言卷十八施润泽滩阙遇友中施润泽的儿子,就寄名观音大士,叫做观保,
(七)降妖除怪
古代受科学认知的限制,人们一般认为人但凡遭遇不测,必为妖孽作祟,因此,请求道士或者神仙大士借助法术除妖灭怪,还太平于民就成为重要的话题。三言二拍中也有多篇小说反映了这一内容。如喻世明言卷二十,警世通言卷十九、卷十四、卷三十六、卷四十,初刻卷七、卷三十一等都是神仙道士借助威力无边的法术降妖除怪的故事。在其他一些篇章中也多次涉及到用符箓、咒语、五雷天心正法等法术驱除鬼怪的描写,这都反映了宗教在人们心中的影响。
(八)占问吉凶安危
从三言二拍的内容来看,起卦、算命、相面、抽签等占卜活动在民间比较盛行,人们在遇到生子、娶妻嫁女、考试、患病、大动土木等事项时都要抽签问卜,求得神佛的启示。据粗略统计,在三言二拍近二百篇小说中,涉及到占卜活动者的就达三十多篇,在这些占卜活动中,除了常见的抽签、算
命、相面、相气、相声、拆字等占卜术外,我们还可以领略到其他的一些占卜术。如动物卜,二刻卷十七中女伴男装的闻俊卿,与杜子中、魏撰之两个同窗好友产生了爱情,在两难选择之中,她采取了以箭射乌鸦卜其心事的办法,决定谁拾到箭就许配给谁。这段箭誓描写就是动物卜。
(九)崇拜多神
多神崇拜是道教的一个重要特征。三言二拍中涉及到的道教神祗有很多,如太上老君、水神、山神、潮神、土地神、海神、雷神、风神、二郎神、城隍神、后土夫人、风神、天神、花神、吕洞宾等等。而且许多仙真常常混迹于市井之中,出没于城市的各个角落甚至市民的家庭。醒世恒言卷二十二中的吕洞宾就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出没于市民之中,寻找有仙缘的可度之人。这些转身踏入喧嚣尘世的仙真们,将幽静的仙境远远地抛弃,这也正符合了市民追求现实性的宗教需求,也显示出宋元明时期宗教信仰的特点。
二、民众与佛道中人的交往
唐宋以来佛道教的世俗化倾向到明代中后期已更加增强,原本隐居山林或宫观庙宇的佛道教徒不堪忍受修持的寂静与超脱,纷纷踏入尘世,由出世变成了入世,出入于市井,与世俗之人相互往来。从三言二拍的内容来看,当时僧人、道士与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的交往也比较频繁。如唐明皇好道,张果、叶法善、罗公远诸仙众异人就经常往来禁内;陈抟先生法术超常,后唐明宗皇帝、周世宗、宋太宗等众位皇帝也都想与之交接。不过从小说反映的现实内容来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士绅与僧道的交往以及女性与僧道的交往。
士绅与僧道的交往可分为四类:一是士绅与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僧人道士交往,他们之间可以谈禅论道,讲论教义哲理。如醒世恒言卷二十九卢太学诗酒傲公侯中清奇古怪的才子卢柟不仅喜欢与骚人剑客、羽士高僧,谈禅理,论剑术,而且放浪山水,还自称为浮丘山人。二是出于宗教信仰的需要,士绅与僧道进行交往,完成所需的宗教活动。警世通言卷七陈可常端阳仙化中的吴七郡王端午时节到寺庙斋僧,结识了聪明博通的侍者陈可常,并将其剃度为僧,作郡王府内门僧。三是因利益所趋,士绅与僧道交往。初刻卷十八中的松江富翁潘监生酷信丹术,以为炼丹能得到金银财物,结果被丹客欺骗,最后落得个头发纷披,家道窘困。二刻卷十八中的监生甄廷诏也笃好神仙黄白之术,不仅被方士骗去了钱财,又听信了方士玄玄子的话,结果因纵淫而命丧黄泉。四是其他类型的交往。有些僧道因有一技之长,出入于士绅之家,为其提供宗教服务。有些僧道是因为深知做人之道,所以深得士绅的喜爱。初刻卷二十六夺风情村妇捐躯假天语幕僚断狱中的寺僧广明就是这样的人,他不仅做人俊爽风流,好与官员士子每往来,亦且衣钵充轫,家道从容,所以士人们喜与他交游。
三言二拍中信仰佛道教的人较多,其中又以妇女和老人为甚,尤其是妇女,她们经常到寺庙听经,做佛事,或者请僧人道士到家中做佛事或讲经以消遣。如初刻卷六中的巫娘子不仅与当地观音庵中的赵尼姑相熟,而且还时常留她在
117家做伴。妇女与尼姑道姑的密切交往,一方面满足了她们的宗教需求,另一方面也给难得出门的她们带来了娱乐。不过从女性与僧道的交往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僧人道士常常借女性的宗教需要而干一些不法之事。如初刻卷十七中的黄妙修借做法事为名,与女主人吴氏勾搭成奸;醒世恒言卷三十九中的和尚、初刻卷三十四中男妆为女的尼姑借佛事活动奸骗妇女;还有一些尼姑道姑当起了三姑六婆,穿街走巷,借机引诱良家妇女到尼庵寺院与男子私会。
由此观之,释道二教在世俗化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良现象,许多僧道不守戒律,道德水准下降,素质低下,烧杀抢夺,奸淫妇女,到了无恶不作的地步,以致明朝时有谚语云:不交僧与道,便是好人家。可见僧道在世人心中的负面影响之一斑。
三、宗教活动场所的世俗化
寺观庙宇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在三言二拍中,寺观庙宇同样具有这一宗教功能,僧人道士等教徒可以在此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教外人士经常出入于寺观庙宇,他们在此读书、旅居、避难、经商贸易、举行宴饮活动等等,寺观庙宇与人们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了一种世俗化、民俗化的社会功能。具体来说,寺观庙宇的世俗化现象有以下几点:
(一)读书场所
寺观庙宇多建在景色宜人、僻静清幽的地方,适合读书人在此读书学习。初刻卷二十六夺风情村妇捐躯假天语幕僚断狱中的临安郑举人就在本处庆福寺读书;同书卷四十华阴道独逢异客江陵郡三拆仙书中宁波两书生也在鉴湖育王寺读书。
(二)避难所
刮风下雨时,人们可以跑到寺观避雨,寺观成为出门在外之人的临时避难所。初刻卷二十六的故事就以杜氏到太平禅寺避雨为源头。当人们遇到大难时也常常以寺观为避难地。喻世明言卷四十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中沈襄一家受到严嵩父子排挤而遭难,闻氏就在尼姑庵住了十几年。
(三)旅馆
出外游玩者、科举赶考者、经商者、赴任者等常到寺观庙宇求宿,寺观庙宇成为这些在外之人的暂时休息之地。如醒世恒言卷二十七李玉英狱中讼冤李承祖寻父途中随分庵堂寺院,市镇乡村,即便借宿。寺观庙宇作为旅馆的现象在三言二拍中常常见到,而且寺观庙宇也往往成为故事的发生地。
(四)旅游场所
一些寺院香火兴盛,或者风景秀丽,不仅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而且很多到寺庙烧香拜佛的人也常常借机游览一番。喻世明言卷二十六沈小官一鸟害七命中的沈昱借到京师的难得机会把出名的庵观寺院都看了一遍。
(五)集会社交场所
寺观庙宇有时具有酒店的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共活动的场所,人们可以在此举行集会、宴饮等社交活动。如
喻世明言卷十七单符郎全州佳偶中就写道:春娘乃设筵于会胜寺中,教人请杨翁、杨媪,及旧时同行妹妹相厚者十余人,都来会饮。同书卷二十一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中录事钟起也在英山寺中备下酒席,召本县有名目的豪杰来商议大事。
(六)商品交换市场
本属于宗教活动场所的寺观庙宇具有了商业化的功能,成为了商品交换的市场。二刻卷三权学士权认远乡姑白孺人白嫁亲生女对这一现象描述得较详细:国朝京师有个风俗,每遇初一、十五、二十五日,谓之庙市,凡百般货物俱赶在城隍庙前,直摆到刑部街上来卖,挨挤不开,人山人海的做生意。
(七)救济院
灾难发生时,寺院常常成为政府救济百姓的临时救济院。醒世恒言卷二十张廷秀逃生救父中因为天气干旱,官府就发米于各处寺院煮粥救济贫民。
(八)寄存棺木
人死后的棺木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及时殡葬的,也常被寄存在寺观中。喻世明言卷二十九月明和尚度柳翠中柳宣教的灵柩就被寄存在柳州寺内。
四、岁时风俗中的佛道色彩
民间每年都有各种日期固定的民俗活动,有些民俗活动是民间原有的,后来渗透进了道教或佛教的因素,具有了宗教色彩;有一些节日是道教或佛教的活动,如佛道教中神的生日,但它也不仅限于教徒本身的信仰,其影响已远远超出宫观之外,变成了世俗民众共同参与的活动,也成为了民间风俗的一部分。三言二拍中有多篇小说涉及到这些岁时风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佛道教与民间风俗的密切联系。
(一)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可以说是佛道节日演变为民间节日和风俗的典型代表。道教称其为上元节,是天官诞辰之日。在这一天,人们除了吃元宵外,还要燃灯和观灯,因此又叫灯节。喻世明言卷二十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对元宵节的描写较详细。
(二)二月十九日是观音生日,民间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观音会。初刻卷六酒下酒赵尼媪迷花机中机贾秀才报怨中说: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生辰,街上迎会,看的人,人山人海。
(三)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的生日。醒世恒言卷三十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中的张俊卿同几个社友专门在东岳大帝生日这一天到东岳庙烧香还愿。
(四)四月初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民间称这一天为浴佛节。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说:四月初八日,释迦佛生辰。只见街市上人抬着柏亭浴佛,家家布施。这一天承天寺里做佛会,烧香官人子弟男女人等往往来来,十分热闹。
(五)四月十四日为八仙之一的吕祖诞生日。醒世恒言卷二十二吕洞宾飞剑斩黄龙中奉道信官王惟善就为纯阳真人度诞之辰请道士到家中开建奉真清醮三百六十分位斋。
118(六)七月七日,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又叫七夕,这一节日本没有明显的道教含义,但因受道教的神仙谱系和传说的影响,也带有了道教色彩。醒世恒言卷二十六薛录事鱼服证仙对七夕作了详细介绍。(七)七月十五日是佛道二教的共同节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称为鬼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称:七月十五,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仙。[1](P1058)初刻卷三十四说:六月半盂兰盆大斋时节,杭州年例,人家功果,点放河灯。喻世明言卷三十七梁武帝累修成佛中梁武帝为了解救郗后的罪业,与众僧设盂兰盆大斋,造梁皇宝忏。
五、佛道教对语言的渗透
语言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因素,翻开三言二拍,我们直接感受到的浓郁的宗教色彩,首先就是由语言提供的。当然,这不仅仅是指小说中语言传达的宗教故事、宗教思想、宗教活动等内容,这些也是宗教影响语言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宗教对日常生活语言的渗透。佛道教的语言进入日常生活,扩大了日常生活语言的内容,焕发了日常生活语言的生机与活力。佛教本是外来宗教,据统计,汉语有百分之九十的外来语言来自佛教,赵朴初先生曾说:如果我们要完全撇开佛教文化的话,恐怕连话也说不周全了。[2](P4)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比佛教更密切。三言二拍中人们日常生活语言的宗教色彩浓烈,如众生、平等、报应、阿弥陀佛、造化、实际、清规戒律、绝对、布施、还愿、烧香、作业、功德等等,已构成日常用语的一个基本细胞,人们不假思索,信口说来,根本不用考虑它的实际宗教意义。另外佛道教的思想、典故、仪式、活动等因在日
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也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俗语、谚语、成语。王心欢先生在三言二拍中的俗谚语[3](P58-73)一文中择出的有关宗教的俗谚语就有二十多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借花献佛;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神仙本是凡人做,只为凡人不肯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善恶到头终有报,只管来早与来迟,等等。
在中国历史上,宋元明时期是佛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三言二拍作为话本及拟话本,充分展示了宋以来的广大民众包括佛道教徒、信众的生活,反映了当时民众尤其是市民的宗教信仰及其宗教观念。虽然三言二拍所描写的佛道教不能作为史料来对待,但它本身是源于当时现实,又反映当时现实的,因此,小说中所涉及的内容也具有史影的价值,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佛道教对民间社会的影响及其在民间的世俗性发展趋向。
参考文献:
[1]宗懔.荆楚岁时记[A].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C].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9.
[2]赵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A].文史知识编辑部.佛教
与中国文化[C].北京:中华书局,1988.
[3]王心欢.三言二拍中的俗谚语[J].明清小说研究,1999,
(3).
责任编辑:张玉璞
TheinfluenceofDaoismandBuddhisminsecularandsociallifeinSanYanandErPai
JiangLiang-cun
(CollegeofChineseandliterature,QufuNormalUniversity,Qufu273165,China)
Abstract:AsthetraditionalreligionsinChina,DaoismandBuddhismhavebroughtgreatinfluencestothedailylifeofsoc-iety.WecanseethegreatinfluencesfromthedescriptionofSanYanandErPai.Whichincludethatthereligiousbeliefofpeo-plecloselylinkwiththeirdailylives,peoplehaveclosecontactwithreligiousbelievers,Religiousinstitutehassecularfunction,theFestivalhasreligiouscolor,BuddhismTaoismhasenrichedthelanguageandsoon.
Keywords:SanYanandErPai;Buddhism;Daoism;secularandsociallife
1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