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交通规划方案设计技术论文

2020-10-23 来源:东饰资讯网
城市交通规划方案设计技术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各地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本文全面、系统分析和阐述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方法及相应理论模型。理论与实践表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对于改进和加强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更快发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正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增长。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城市交通规划方面却是远远滞后甚至阻碍了它们的发展。这一切都说明了我国当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不容乐观。它迫切要求我们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去研究、去发展,这样,才符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需求,才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一)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主要目的是,模拟及分析规划区域内有关交通活动的现状,了解区域交通问题的症结,预测交通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交通规划方案,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作为规划政策与决策的依据。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决策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的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城市道路交通规划需要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基础性资料,土地利用,社会经济,自然状况;交通源流

调查,起讫点调查;交通现状调查,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对外交通;交通设施调查,道路网,公共交通设施,对外交通设施。这些方面由于调查面较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有些城市交通规划单位对此重视不够,往往是在以往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这就导致了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差。因此,我们必须作好交通现状调查这一基础性的工作。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三)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规划层次的效果是各不相同的,层次越高,其规划效果越大。

第一个层次是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它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

第二个层次是道路交通网络的组织规划,它的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第三个层次是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规划,是交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交通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路段机非分隔、车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设“畅通工程严管街”等。

(四)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工作,由于交通规划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需要许多部门人员的协同作战,因此完善的组织工作非常重要;二是交通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城市交通各方面的基础性资料;三是分析预测,即对调查所得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确定出行模式与土地使用状态,社会经济因素与交通工具的相互关系之间的定量关系,并研究未来交通需求的预测技术(数学模

型)。利用这些技术(数学模型),对所研究范围、年限的交通需求进行预测。第四是网络规划,即根据对现状交通的分析、未来交通需求的预测结果,利用网络规划技术,对未来道路交通网络提出若干可行的规划方案。第五是评价与选择,即对所提出的各种交通规划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价,选出既优化又现实,能满足未来交通需求的规划方案。第六是进一步规划,就是在规划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对交通系统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不合理的情况及时予以修正。

二、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一)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双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

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二)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口交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计算,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三)停车需求预测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均对停车需求预测进行过深入研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市发展形态不同、经济增长不同,停车预测模式也不同,其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常用的预测模型有:停车生成率模型、用地与交通影响分析模型、相关分析模型、机动车OD预测模型、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结语

近年来,随着城市“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各地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本文全面、系统分析和阐述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方法及相应理论模型。理论与实践表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对于改进和加强我国道路交通

管理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我国大城市交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徐强,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 No.6.

[2]《综合运输网络中的公路交通量分析与预测探讨》,王勇、雷红尧、高波,公路,2008 No.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