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022-04-07 来源:东饰资讯网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视错觉?

人类对外界物象的识别与表现是自身通过对空间的实际体验中得来的, 是根据距离、大小、方向等因素来判断的, 这种现象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便以科学的解释而被界定为透视学。由于它符合人们的视觉对物象观察的客观实际, 所以被认为是最科学的, 成为反映客观现实空间的唯一方法。然而人们并不满足于这种唯一的空间物象认知方式, 在展开新的探索尝试中伴随着其他学科对视觉空间思维方式的新发现, 便产生了一反固有正常的空间透视方法的认识, 即物象表达中的错视现象。

二、视错觉形成的原因

错视是我们的眼睛判断机制对观察到的形态, 在主观上的把握与形态的实际存在明显差异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错视现象。视错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知觉的恒常性导致的。当知觉的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的时候, 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根据记忆中的印象、知识、经验去知觉事物的。

视知觉比其它知觉的恒常性表现得更为明显。视知觉对象的大小、形状、色彩、明度等的印象与客观刺激的关系并不完全服从于物理学的规律, 尽管外界条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但观察同一事物时, 知觉的印象仍相当恒定。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一个人站在离我们不同的距离时, 他在我们视网膜上的空间大小是不同的, 但是我们总是把他知觉为一个同样大小的人; 一个圆盘, 无论如何倾斜旋转, 事实上所看到的可能是椭圆、甚至线段, 我们都会当它是圆盘, 而不是别的;一个正方形, 不管它是用色块画出还是用线条画出, 不管是用砖头砌成, 还是用木头制成, 在我们的视知觉中它都是一个正方形。

知觉的恒常性是因为客观事物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特征, 而我们对这些事物有比较丰富的经验, 无数次的经验校正了来自每个感受器的不完全的甚至歪曲的信息。

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利用错视原理所表现的物象空间突破了一般形象思维再现自然的习惯方式, 使之形成了无限与有限的矛盾, 荒唐与真实的对比, 无序性与有序性的复杂交错。这一特点成为标志设计所追求和体现时代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错视现象的形成, 是凭借一定的艺术手段, 在同一图形空间中表现出不同的矛盾空间观念。由于这种矛盾的空间图形的结构是建立在看似合理的空间透视关系上, 其形象之间的共存关系就显得天衣无缝。

1.新奇与趣味

新的空间观念, 改变了原有的图形结构在空间的连接规律。通过矛盾空间的重组与形式

表现, 使原本静态的、实在的物象在视觉中产生了忽前忽后、忽上忽下的空间变幻效果, 从而使观者的眼睛受到欺骗, 进人迷惑的状态。因此, 利用错视原理, 有意识地将平面与立体、二维与三维进行空间转换与组合, 就产生了具象与抽象、主观与客观的超现实世界荒诞与奇特, 不但使观者在生理及心理得到刺激, 而且还能引发更丰富的联想, 将视觉传达变得更有趣味性和新奇性。

矛盾空间是形成视错觉的一种典型手法, 通过打破视知觉恒常性来制造错觉, 在一个长方形的二维空间中, 它将一个由线条组成的平面空间上, 巧妙地安置上两个相同的人, 使一个平面空间变成三维空间。单独看每一个人, 好像是一个合理的空间, 然而一旦整体地观察图形, 却又发觉这根本是一个不合理的空间, 是一个矛盾的空间。两个人既共用一个平面又不隶属于同一个空间, 两个看似离得很近的人, 其实根本就是处于两个不同的空间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不可沟通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