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创新创业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耦合机制的探索

2023-03-07 来源:东饰资讯网
·本科职教研究·

77

断与改进工作也推向了一个创新点。

(备注:白晶为通讯作者。)

的性越强,开展效果越好。4.3

协同效应

顾名思义,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PDCA循环是组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方法。高职院校引入PDCA质量环,可以用来解决每项工作可能存在的若干问题。经过一次循环,可以解决丝丝入扣的一类问题。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进而提升高职阶段的人力资本质量,从而提高就业率,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4.4

PDCA循环是企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创新性

[1]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

践[J].教育研究,2011(6):68-72.

[2]万德年.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

[J].职教论坛,2017(16):46-49.

[3]许正中.创新驱动战略:从追随者到引领者——新

一轮产业革命与中国的思维变革[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7:上):6-13.

[4]熊霞.基于PDCA循环理念下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诊断与改进机制分析[J].职业时空,2016,12(4):

[5]张雯莉.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高职高专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改进研究——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12-14.

科学方法,而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时,引入质量环,是一种创新,可以通过环环相扣来解决教学诊改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将教学诊

创新创业教育与个性化培养

——耦合机制的探索

莫天生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510850)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新型教育理念和模式,是高等

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基于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个性化培养之间的契合,通过建立良性的耦合机制,构建个性化“双创”教学运行体系,推进地方本科院校教育个性化。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耦合机制

个性化“双创”教育

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是随着高新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而出现的一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新型教育理念和模式。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我

国高校对“双创”教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然而,与当前国际“双创”教育水平比较,我国高校的实践和积累还不够,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双创”教育,个性化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总体水平不高,“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面临障碍。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2018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A084810),广州工商学院2018年度科研课题项目-个性化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KA201810)

1

1.1

地方本科院校双创教育的现状

双创教育的开展外在大于内在

自20世纪末实施“双创”教育以来,我国

78高校积极响应,在人才培养方案里面开列了“双创”教育课程。然而,“双创”教育的课程地位在绝大多数的地方本科院校并没有真正树立。由于师资和教学资源等原因,“双创”课程更多的是以慕课形式开设,存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的现象。纵观文献综述,关于“双创”教育开展的研究多以定性的理论分析和对策建议为主。1.2

双创教育认识不足

传统观念对“双创”教育的认识程度不高,仅仅把其看作是一门课程甚至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组成部分,缺乏深度和广度,甚至错误地认为这是一种大学生就业的鼓励形式。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对少数有商业头脑、有创业想法和能力的学生开展的教育等。认识的不足导致地方本科院校“双创”教育的实践环节薄弱,理论教学缺乏既具有系统理论和水平能力的教师,又具备从事创业实践的应用型高素质教师。1.3

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由于“双创”教育的学科体系不明确,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普遍存在“重学轻术”现象,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有机衔接。创新教育没有形成体系,难以形成合力;创业教育脱离实践,缺乏基地(平台),创业训练或实践流于形式。缺乏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训练项目,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和掌握创新创业的技术与方法。

2路径与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与个性化

培养

大力推进“双创”教育,培养掌握和应用知

识,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战略任务。地方本科院校个性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大力推进“双创”教育来实现。双创教育提倡的创新创造精神能让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通过鼓励或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使学生个体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激发创新创造个性的形成。个性化教育强调尊重和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比如美国的“双创”教育,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年第6期

注重“双创”精神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更强调学生个性的开发。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理念和内容上都实现了对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超越。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蕴含着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机制和教育实践[1]。“双创”型人才强调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和充分发展的优良个性,要在共性的基础上把人的差别性充分显示出来。个性化培养的目标就是要激发学生创造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2]。

3构建个性化双创教学运行体系推进地

方本科院校教育个性化

高校个性化发展的核心是推进高校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时代的人才培养应该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因此,个性化时代的教学体系要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实践中,力求超越“知识积累”,使个体的创新创业素质得到提升。3.1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与改革

根据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以及自身发展定位、实际条件,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对于本科专业,要坚持“扬优、改老、扶新、助特的原则,改变资源配置方式,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优质平台。不同的学科专业要根据自身特点与实际条件、社会需求,确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模块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基础,拓宽口径;加强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结合,促进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为学生个性化选择、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3.2

以服务个性发展为重点

加快教学模式和

教学方法改革

鼓励高校教师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实际,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将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贯穿于所有教学活动之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调动学生课内外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因材施教,积极探索分类分层的教育教学模

·本科职教研究·

式。贯彻自主学习的个性化教育原则,开启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的源泉。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以及学生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和生活追求划分不同的教学层次。例如,有些高校建立基础专业实验班,注重研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划分层次,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二是教学民主,促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是推进个性化教育、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鼓励个体参与和自主学习,为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三是灵活考核,促进考试内容与方法改革。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是个性化教育的内涵要求。不断加强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改革的力度,以适应个性化人才培养需要。在考试内容上,加强题库建设,鼓励教师积极更新和调整考试内容,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在考试形式上,鼓励考试形式多样化,突出创造性与创新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和个性自由发展的机会。同时,学校要在教学计划中限定闭卷考试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比例;还应对试卷进行专项评估,利用评估手段加强考试管理、促进考试改革。3.3

以完善双创体系为抓手

推动教学管理制

度创新

只有顺应学生个性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

79

性,才能有效地因材施教。个性化的教育需要以学分制为核心建立教学管理体系来形成学生积极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它的建立和有效运行从体制上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平台。建立、完善选课管理制度。学分制是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基础平台和重要制度保障。如通过施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既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推迟毕业。加强“双创”课程建设,鼓励各教学院系开设高品质的“双创”课程,采取课堂教学与实务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双创”教育改革,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建立学分转换制度、学分累积制度。通过建立学生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通道,尽可能赋予学生适当的学习自由,同时,适当放开学生转专业、插班、转学的可能性。同时,还应当尝试在一定区域、一定层次内进行跨校合作,建立学分转换系统与互认机制,实现跨校选修课程,共享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空间。

1]安建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3(14):84-85.

2]杨国祥.论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J].镇江高专学报,2009,22(4):1-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