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围与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腰围与心血管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以及腰围对血压、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全区11个乡镇街道18岁以上人群5068人,进行腰围、血压身体测量以及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生化检测。结果 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血压、甘油三脂、总胆固醇均高于相应的正常腰围组,并且这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围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成正相关,非正常腰围组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其它指标均高于正常腰围组,控制腰围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标签:腰围 心血管疾病 调查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营养过剩,肥胖的人群队伍迅速扩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节节攀升,逐渐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为研究腰围与心血管二者之间的流行病学特征,掌握二者之间的联系,孝南区于2013年6-8月对辖区内5068名居民进行了腰围与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辖区内18岁以上常住居民5068人,其中男性1997人,女性3071人。
1.2研究方法
1.2.1抽样方法 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情况、人口分布等因素按PPS抽取11个乡镇,每个乡镇(街道)随机抽取8-10个村(居委会),每个村(居委会)随机抽取2个村民小组,每个村民小组抽取50户,每户随机抽取1名18岁及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1]。
1.2.2测量方法 测量指标为腰围、血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统一使用哈尔滨博实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15mm*1.5m,最小刻度为0.1厘米的腰围尺、欧姆龙(OMRON)HEM-6208 (腕式)电子血压计。血脂由武汉艾迪康生化监测公司统一检测。
1.2.3统计方法 调查研究的数据均进行excel录入,然后求得平均值,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检验显著性水准取α=0.05。
1.3诊断标准 男性腰围正常值<90cm,女性腰围正常值<85cm。
1.4质量控制 正式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培训,使用统一调查方法,调查结束后,对问卷进行现场复核,查漏补缺,并由审核人员对问卷进行再次审核后方由双人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逻辑纠错。
2.结果
表1:腰围与心血管疾病發病率比较
从表1看出,非正常腰围人群中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三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均高于正常腰围人群发病率,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正常腰围和非正常腰围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非正常腰围的发病率高于正常腰围,非正常腰围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表2:腰围与血压及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非正常腰围的男性、女性的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均比正常腰围组高,经过进一步统计学分析,发现 P<0.05,女性、男性中的正常腰围组和非正常腰围组的各项指标有统计学意义,腰围越大,越有助于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升高。
3.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者的比例越来越高,肥胖者根据体内脂肪分布的不同,对健康的影响有着明显的不同,上身性肥胖(以腹部或内脏肥胖为主),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腰围作为测定腹部脂肪的重要标准之一[2]。
由表1看出,非正常腰围组的心血管发病率是正常腰围组心血管发病率的2倍之多,非正常腰围组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也比正常腰围组相应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要高。因为腰围反应的是上身性肥胖(即内脏脂肪的聚集性),一些研究表明,腰围是衡量向心性肥胖的可靠指标[3],向心性肥胖又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有着独立的联系[4],换言之,腰围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体质指数(BMI)虽能很好反映肥胖,但BMI反映的是全身脂肪的含量。肥胖对疾病的危险性不仅与体内脂肪的数量有关,同时与体内脂肪分布有关,有研究表明,向心性肥胖更能预测心血管疾病[5]。
参考文献
[1]《湖北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工作方案》(鄂卫通〔2013〕138号)。
[2]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184。
[3]Pi-sunger FX.Medical hazards of obeaity[J].Ann Inlern Med.1993,119.665-660
[4]周北凡,武阳丰,赵连成,等。我国中年人群向心性肥胖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70-73。
[5]张磊.肥胖体表测量指标与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内分泌学手册,2005,25(4):257-2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