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走进风筝___研究性学习

2020-06-26 来源:东饰资讯网
风筝一般是以竹料为骨架,制作成身体部分,用纸蒙面裱糊

1、将两根竹竿扎成风筝的骨架。

要点:扎在横放竹竿的中间、竖竹竿的三分之一处。

2、将宣纸裁剪成扎成的骨架的形状,用棉线固定在骨架上。

3、 将四根竹竿边缘的宣纸用胶水粘上

要点:胶水不要糊的太厚

4、用棉线将风筝的头、身体、两边连成一点。

5、用彩色宣纸做风筝的尾巴。(约2米,可根据放飞的情况增减尾巴的长度)

6、在做好的风筝上画自己喜欢的图案

7、将完成的风筝晒一晒

学生根据所讲的方法,自己尝试做风筝,师指导。

走进风筝

【研究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了解风筝的制作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研究难点重点】

资料的收集和风筝的制作,放飞的技巧。 【研究课时】四课时 【研究准备】

长竹条、薄纸或塑料薄膜、棉线、胶水、毛笔、颜料、剪刀、小刀、砂纸。

活动(一) 制定研究方案

一、 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是风筝的故乡。远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风筝。一千多年以前,风筝传到了日本等国,很快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2、出示大量的风筝图片。

3、这些美丽的风筝,每年都要到我国山东省潍坊市去参加国际风筝会展呢!看了这么多风筝,你想了解风筝的什么知识呢?想自己做一只风筝吗? 二、确定课题

1、请学生说说自己对风筝感兴趣的方面,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课题。 2、学生分组,小组讨论所要研究的课题,确定研究课题。

3、确定的课题:《风筝的起源》、《风筝的样式》、《风筝的制作方法》、《风筝的放飞技巧》 4、小组确定课题。 三、制定活动方案

1、小组针对小组选定课题确定人员分工。 2、确定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3、小组调查,整理调查资料。

4、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道行演示文稿。

活动(二) 汇报交流

一、说一说:

请调查《风筝的起源》、《风筝的样式》两个小组的同学上台,用演示文稿向大家介绍本组搜集真理的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了解有关风筝的历史和样式特点。

相关资料: 1、风筝的起源。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坐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蝙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风筝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从唐朝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

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的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2、风筝的样式

风筝一般以竹料为骨架用纸或绢蒙面裱糊,在精心绘制而成。依照风筝的结构形状,也就是从观赏角度,风筝按其形状又可分为六大类,即串式、桶式、板子、硬翅和自由类。

(1)串式: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相串糖葫芦似的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例如龙头蜈蚣风筝,分头、身、尾三部分,身子为主体,由若干个圆片形的单体组成,每个圆片就是一个风筝。

(2)桶形:亦称立体风筝,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有一个或多个圆通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板子“就是平面板形风筝”。升力片就是主体部分,四边有竹条支撑,形状多八角、菱形、正方形、四边形等。

(3)硬翅:这种风筝的翅子固定的形式,而翅子范围以外的部分造型与骨架结构,则因题材不同而各不相同。它的升力片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两端向后倾,使风从翅两端逸出。

(4)软翅:它的升力片是用一跟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端是软性的,没有依附主条。骨架结构多做成浮雕式,适宜于禽鸟和昆虫风筝。如鹰、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螳螂、蝉等。

(5)自由类: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跨种类的如“鹊桥会”, 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运用新技术的如长120米的串式风筝“梁山一百单八将”、“百鸟朝凤”等,不经能迎风转动,还能敲锣打鼓、喷烟冒火,“孙悟空”还能在放飞中七十二变。

二、教一教

情调查《风中的制作方法》、《风筝的放飞机巧》两个小组的同学上台,用演示文稿向大家介绍本组搜集整理的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了解有关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机巧。 三、议一议

(一)、出示几个制作风筝要点问题请同学讨论。

1、风筝为什么会飞起来的?

2、制作风筝时怎样才能更好的处理好它的平衡? 3、风筝的尾巴是起什么作用的? 4、风筝的提线应该怎样扎? 5、怎样使风筝更美丽? (二)、学生探究

学生小组探究以上五个问题,回答交流。 (三)、教学小结

老师小结以上五个问题的解决技巧。

活动(三) 制作风筝

结合学生手机的信息和相关知识的介绍,学生开始制作风筝。 1、小组讨论确定风筝样式。 2、小区确定人员分工。

3、制作风筝:

A. 用两根细棍组成十字架形状,再把四周绑上线(竹棍重叠部分用线扎牢)。 (思考:为什么长的细竹棍一定要绑在短竹棍的正中?偏一点行吗?)

B. 将做好的骨架放在薄纸和塑料薄膜上,沿着骨架外30—40厘米处把纸或塑料膜裁剪

下。

(为什么要选用薄纸或塑料薄膜?厚纸行吗?) C. 用胶水或黏胶带粘好纸边。

D. 用纸和塑料膜一根或几根长条,贴在风筝的下端,并在骨架上系上细绳。 (思考:为什么要剪长纸条粘在风筝的下端?)

E. 在风筝上画出你喜欢的图案并涂上美丽的颜色。一只既美丽又能飞高的风筝做成了! 在制作中,要求各组同学要互相合作。调查风筝制作小组的同学充当“技术员”、“小指导老师”来指导各组织做中遇到的难题。调查风筝样式小组的同学来指导各组风筝的样式设计。

活动(四) 放飞风筝

一、放飞风筝

在一个晴朗有风的下午,在学校举行放风筝比赛。老师的活动建议:

①小组内分好工,让每位组员都参与放飞,跑不快的同学建议做领跑员,其余同学做风筝的架飞和保护工作。体验放飞风筝成功的快乐及小组合作放飞。

②如果几次放不上去,请同学不要灰心,放的时候要注意风向的变化及时调整起飞角度。 ③活动后用绘画日记的形式把放风筝的场面和放风筝的体会画下来写下来,如果你用其他的形式表现也可(如摄影)。

④请同学自评和互评,评出放飞奖若干名,颁发获奖证书。 二、交流感受

请学生说说本次制作、放飞风筝的体会和感受。 三、活动延伸

本节课,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风筝。我们制作、放飞了风筝,了解了它的制作、放飞方法,试一试,你们还能做出其它样式的风筝让它飞起来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