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态环境与风水

2024-04-30 来源:东饰资讯网
生态环境与风水

“风水说”在技术及迷信解释层次上是纷繁驳杂的。而事实说明,“风水说”促成了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具体化。工业化正在中国大地上进行,风水景观正面临着难以抵御的冲击,而代表信息时代的现代科学也正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和发展,它“否定之否定”的姿态,在对中国农业社会及西方工业社会科技成果的扬弃中,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和科学技术体系。很多人将迷信和风水混在一起,这是不科学的认识。迷信纯属无知,一点科学理论依据都没有。

\"风水\"就其实质而言是中国古代与建筑环境规划有关的一门学问,主要内容是为选择建造地点而对地形,地貌,景观,气候,生态等各环境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出建筑规划和设计的一些指导性意见,创造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优良环境。之所以将风水和迷信混为一谈,是因为现在很多\"风水大师\"将\"风水\"扭曲,骗取钱财而已。

风水当然是起源很早了,它有一个发展过程,它经历了好几个阶段,风水是从我们生活中兴起,也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一个是本能阶段,为了求得生存人要寻求保护自己的方法,不仅是人,动物也有本能的作用,我们看到很多动物都有本能,比如水獭能够钻洞,不至于被敌人发现,又可以保护自己,又不被水淹,它选择的地方非常好,这就是本能作用。其他的动物比如蚂蚁,所以人类也有着本能作用。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在开始的时候是人的本能。第二个阶段就进入经验阶段,本能的东西出来逐渐就积累了一些经验,经验积累起来就成了一种知识,这样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知识阶段,有了选择自己生存环境的知识。从知识阶段以后再发展,就是比较晚期,可以找到有些规律和体系性的东西在里面了,这样才形成了风水学说,把周易的理论和阴阳理论都吸收进去以后形成了风水体系。

风水学注重风水与生态的紧密联系,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及相互感应,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体现了生物与无机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当代生物圈或生态系统等综合性,系统性科学的理论与之相契合在北美生活着一种哺乳动物——金花鼠,它对居住环境的成功选择令人吃惊,有人称其为成功的\"城市规划设计师\"。生态学家研究它们居住的地方有以下特点:(1)必须临近一片谷物地,其洞穴前有溪水;(2)远离柳树林和胡杨

林;(3)远离乱石堆;(4)洞穴必位于南坡上,周围草皮优良,土壤疏松。在临近谷子和溪水可以避免饥渴之苦,而远离柳树林和胡树林的原因是这类树林是金花鼠的天敌猫头鹰等鹰类最爱栖居的地带。而乱石堆则是另一类天敌——蛇的出没地带。至于洞穴的朝向和其直接的生存条件,可以保证他在寒冷的冬天不受西北寒风的袭击,使洞穴保持温暖舒适。

当然,金花鼠并不懂\"风水\",这是其在生活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性,金花鼠的这种适应性能使其更有利的生存,充分体现了生物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讲究风水也是体现在人和环境的一种和谐统一,是生态内容的表现,这里以金花鼠为例仅是强调风水与生态的紧密联系,并不是迷信。

众多人讲关中盆地是理想的风水宝地也是从它具有优越的环境方面讲的。在历史上,周代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定型时期,尤其是在建筑文化方面,如宫室,城廓等。而周代的民族发展时期的主要活动地域是以歧山,长安一带为中心的关中盆地。正是在关中盆地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经验,对中国人独特的环境观之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我们观察陕西地图可以发现关中盆地是一个\"放大\"了的满意生态环境,这里周人背临秦岭,俯临渭河地堑平原;西北侧的黄土高原与盆地周围的平原构成了一个闭合性很强的空间,许多条河流谷地是盆地与外部的华北平原相联系的走廊。这一环境,对周人来说同样产生边缘效应,闭合尺度效应以及走廊效应。这三种效应主要表现为周民族在农业上的生态优势和与其他民族竞争上的优势。

由于边缘地段上自然生物的多样化,导致了植被的多样化,植被的丰富使多种草食性动物的集中在这里;同时,地理景观的边缘地带往往是动物迁徙的必经之地,如食草动物随季节变化而进行的山地与平原间的迁徙,以及由于每种动物对多种生态系统的要求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边缘具\"了望一庇护\"的便利性。在竞争激烈的自然环境中,俯临平原的骊山正是\"看见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易攻易守的最佳地形。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在多个生态系统中寻求食物和庇护,边缘效应则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这种需求。

因此,人们讲究风水很大程度上考虑生态环境优越使人能更多的获得生活的需要及便利,所处的生态环境是十分优越的,也就是所谓的\"风水\"的自然环境中

自然是心旷神怡,精神气爽了。

4,风水学说虽按照\"气\",\"阴阳\",\"四灵\",\"五行\",\"八卦\"等风水学说来考虑的,但处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取得一种和谐的关系。所以优美的园林景观的思想始终包含在风水的观念中。居住环境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也要有良好的人文景观。按照理想风水选址,常包含以下的要素。

(1)使群山为基址背景和烘托,使山外有山,重峦叠嶂,形成多层次群体轮廓线,增加了风景的动感和距离感

(2)以河流,水池为基址前景,形成开阔的视野。而隔水相望,有生动的波光水影,形成绚丽的画面。

(3)以水,以山为障景,形成空间对比,进入基址后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景色效果。

(4) 地方好不好,生物是一个很敏感的表现,这个地方土质好不好,那就看长的植物好不好,如果连草都不长,这个地方肯定好不了,一点肥都没有。多植林木,多植花果树,保护山上及平地上的风水林,形成郁郁葱葱的绿化地带和植被,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湿度,形成良好的小气候,而且可以形成鸟语花香,优美动人,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

(5)当山形水势有缺陷时,为了\"化凶为吉\",通过修景,造景,添景可达到风景如画的完整协调。有时用调整建筑出入口的朝向,街道平滑的曲线等方法避开不愉快的景观或前景,以其获得视觉和心理的平衡,这是消极的办法。而改变溪水,河流的局部走向,改造地形,山上建风水塔,水上建风水桥,水中建风水墩一类的措施,则为积极的做法,名为镇妖压邪,实际上都与修补风景缺陷与造景有关,结果形成了风景。

实际上科学地看待风水,找出其科学的成分,利用生态学的知识来解释风水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从以上可以看出风水缘于生态环境。

统观风水理论,在现代生态学及环境科学的研究方面,它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气:作为生态系统功能的统一衡量指标

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系统与外界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能量交换、

物质代谢、信息交流、价值增减及生物迁徙。关于这五种功能流的认识和测量实际上仍然没有摆脱“还原论”及“分析论”思维方式的影响。在“风水说”以及中医理论中,生命机体和不同层次上的生态系统功能综合地以\"气\"来统之。气周流于天地万物之间,集能、质、生物、信息及精神于一体,所以有人认为气实质上是场的概念(李中,1985)。中国古代医学及气功的研究成果则足以使我们信服。

2、因形察气――将功能问题转化为结构问题

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是对其功能的研究。气作为综合的功能流,是无形、无嗅和不断流变的,对气本身很难直接把握。在“风水说”中则通过气与形的关系,“因形察气”,把功能的问题转化为空间结构的问题来讨论。“风水说”的这一特点尤应引起景观生态学研究领域的重视。关于景观的空间等级分布及景观结构,Zonneveld(1972)的生态区――地相――地系――总体景观等级划分和Forman等(1986)的以斑块、走廊等为基本元素的结构研究途径,都是以相对均相的地段和生态系统为基本单位的,实质上仍是一种还原和分析的途径。而在“风水说”中,穴场是一个由沙水环抱的整体空间单元,而不是一个均相的地段或生态系统,穴、沙、水和龙的关系不是一个等级、分类的序列,而是一个有机构成序列。风水说一开始就没有把\"龙\"肢解为相对均相的\"部分\",再来研究\"部分\"之间的关系,而是在有机整体上寻找另一有机整体--穴。

3、气脉――强调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风水说”强调气脉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种保护气脉及网络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做法,至少对地下水及生物的空间运动是十分有益的。这在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规划及生态研究中是值得借鉴的。目前景观生态学已十分重视对廊道的研究(如Forman and Godron,1986),廊道与“气脉”既有共同之处也有较大差别,从其差别中我们也许地能得到更多的启发。

4、气脉的曲折与起伏

与气脉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样重要的是它的曲折和起伏。无论是山脉、水流或是道路,“风水说”都对曲折与起伏有着特别的偏好,只有曲屈回环起伏超迭方有生气止蓄。直线对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是高效的,现代,无论是公路、铁路、排灌渠或是通讯线路,都追求直线,这恰如“风水说”所追求的相反。这

难道不能引起我们深思吗?以水流来说,曲折蜿蜒的形态除了有其美的韵律外,至少可以增加物质的沉积,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减少水灾等等。至于更深层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的揭示。

风水的深层结构是生物的、是审美的。风水感应--环境吉凶感应,源于人类漫长生物进化过程中人在环境中的生存经验,表现为人对环境吉凶判断的本能,比如进入峡谷的压迫感、无垠沙漠上的恐惧感、面对急流时的不安感、靠山面水的安全感、身处暗处放眼明处的优越感、四壁围合的紧张感等。正是这种本能的景观感知和吉凶判断能力,使个体得以生存,而个体的生存经验成为群体和人类共同的心理能力。所以,风水是审美的,是源之内心的。抛开日常功利,用心感悟,回到真我 --那个久远的洪荒时代的自我--便可寻得理想风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