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记》孙悟空形象
——庞荣葵
内容提要: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它的很多情节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的孙悟空形象更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对于这一形象,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了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品格,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除,除恶务尽,不畏艰险,一路降妖伏魔的斗争精神”。下面从西天取经的方面来概述孙悟空艺术形象的特点。
一、 续发扬大闹天宫的战斗精神。他对取经历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
二、 对神佛依然保持桀不训的一贯作风。只要是他认为错误的思想和言行,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你地位有多高,仍然坚持斗争,绝不妥协,和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并列本质的不同。
三、 具有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江湖好汉特色。他疾恶如仇,除恶务尽,机智灵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四、 孙悟空形象是动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猴子机灵敏捷、顽皮,酷爱自由,勇于反抗的性格水乳交融在一起,使这一形象十分生动逼真。
正文:
1
《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特点。他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愣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在西天取经路上,唐僧离了他就寸步难行。猪八戒和沙和尚只是他的战斗助手。因此,他的艺术形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继续发扬大闹天宫的战斗精神。他对取经历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
在取经历程中凭着一根金箍棒,一身真本领,对一切艰难险阻毫无畏惧,始终保持着旺盛斗争意志和积极的斗争热情,到西天取经被如来佛祖封为“斗战胜佛”,斗、战、胜充分地体现这一形象特点。
去西天取经之路,要“苦历千山”、“远经历水”,要行十万八千里的路程,而且还要对付一路神出鬼没的妖怪,可谓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顽强毅力、旺盛斗争意志对对待困难,说上西天简直是做梦,难得可贵的是:取经队伍中,孙悟空这点表现尤其突出,他不怕吃辛受苦,他曾说“既秉正沙门,须要吃辛受苦”,可见他认为要成就一项大事业,就必须有不怕困难与困难作战的精神,舒舒服服、逍遥自在是降服不了妖魔,取不了真经的。面对困难,他总是毫不畏惧,总是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十五回中)唐僧丢失了白马后伤心哭啼“我如何前进,这千山万水如何走得”,与孙悟空的“放心、放心,等我去看看”的积极寻找解决困难的态度截然不同,最终让小白龙变成一匹白马,续行西去路。孙悟空这种不怕困难精神还在文中有许多次。更可贵的是他即使身陷圄囵也不灰心丧气,始终保持旺盛战斗意志和积极的斗争热情。例如(在三十三回中)被金、银
2
角大王装进葫芦净瓶中并知一时三刻化为脓,而且周围黑乎乎,左拱右撞也出不去,他还乐观地自我安慰“不怕,化不得我,我大闹天宫时八卦炉中炼成金子心肝,银子肺腑,铜头铁背,火眼金睛”,并最后还利用计谋引妖怪察看之时趁机逃走了。又如:在盘丝洞,唐僧被蜘蛛精从肚脐中冒出的丝网吊在房上,悟空为救师傅,同妖精进行了斗争,蜘蛛精也顾不上吃唐僧肉而逃跑,悟空救出师傅后,于是一把火烧了盘丝洞,当他们行不多远,师徒四人见了一座道观叫“黄花观”,便进去休息,不料道长乃盘丝洞妖怪的师兄,女妖逃离盘丝洞后正在此躲避,得知唐僧师徒在此经过,女妖便向道长哭诉了事情的经过,并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道长听后,取毒药沾在红枣上,又将红枣放入唐僧师徒的茶杯中,唐僧、猪八戒、沙僧未加提防,饮了茶后中毒倒地,幸亏悟空机警,没喝那杯毒茶,于是与道长打斗起来。七女妖也赶来助阵,悟空拔下一把毫毛变成无数悟空,同妖怪们斗争到底,打得女妖们直喊“饶命”。那道长见悟空打了其师妹,一心报仇,便和悟空厮杀起来。原文道:“这一场好杀,妖精抡宝剑,大圣举金箍。都为唐朝三藏,先教七女呜呼,如今大展经纶手,施威弄法逞金吾。大圣神光壮,妖仙胆气粗。浑身解数如花锦,双手腾那似辘轳。乒乓棍棒响,惨淡野云浮。劖言语,使机谋,一来一往如画图,杀得风响沙飞狼虎怕,天昏地暗斗星无。”后来悟空在一妇人的指引下,向毗蓝波求助,才救出师徒三人,为解愤恨,斩草除根,悟空一把火,烧得一座观刹时煨烬。又如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写孙悟空在兴道灭僧的车迟国与三大怪进行合法斗争,各显神通,充满奇思异想。先是比求雨,他用毫毛变一个假悟空站在那里,真身却出了元神,到天上去命令管风、管雨、管雷的神,不准帮助道士,致使道士做法失败。后又写虎力大仙与唐僧比坐禅,行者变成一条蜈蚣去叮那道士,又取得了胜利。随后又进行“隔板猜枚”,孙悟空又将袄、裙(不是一般的袄和裙,是国中宝物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变成一口钟;将仙桃吃了只留下一个桃核;将道士变成和尚,又取得了胜利。最后又赌砍头能安上,剖腹能长完,下油锅洗澡不会烫伤,黄毛怪的头,被悟空变成一只黄犬衔去丢到河边,最后现出原形原来是一头无头的黄毛虎。
二、 对神佛依然保持桀骜不训的一贯作风。只要是他认为错误的思想和言行,不管是
3
什么人,不管你地位有多高,仍然坚持斗争,绝不妥协,和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并列本质的不同。
悟空 明代长篇章回小说《西游记》中的主人公。也叫孙行者。原是花果山上一仙石产卵见风而化成的石猴,因探寻瀑布飞泉源头遇群猴,被推举为“十岁大王”,称“美猴王”,过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他只身泛海,访师,求道,学会七十二般变化和一个跟头可翻十万八千里的本事。大闹龙宫时得到一万三千斤的“如意金箍捧”;入冥府,勾掉生死簿上猴名,不再受阎王的管辖。又大闹天宫:见玉帝不跪,只唱大诺;偷桃、偷酒,搅乱蟠桃会;窃取老君金庙,炼成火眼金睛,使玉帝对他也无可奈何;对抗如来佛祖,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要求。被如来以佛法镇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他听从观音菩萨指示,皈依佛法,拜唐僧为师,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参加取经,他先讲条件,观音菩萨才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取经途中,他经常驱遣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稍有拂逆,那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仅仅为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道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答应他“犯上”的要挟。对慈悲的观音,孙悟空敢骂她“惫懒”,咒她“一世无夫”;对庄严的佛祖,他敢说是“妖精的外甥”他呼玉帝为“老儿”,骂太上老君的仙丹“虚多实少”孙悟空尤其在意的是“紧箍儿”,一有机会就想着叫观音或如来松了它,最后封为“斗战胜佛”时,最关心的还是金箍,而不是封号,他对唐僧说:“趁早儿念个松箍咒褪下来打个粉碎,切莫叫那菩萨再去捉弄人”。像日值功曹,四海龙王,山神土地,天兵天将等,都被他呼来唤 去..,可见其无论是天界的权威,佛教的神灵,还是凶险的妖魔,他都一概不放在眼里。而他那种斩尽杀绝的斗争风度,更直接抵触了佛教的戒律。在取经途中,每除妖一处,总忘不了一把火烧了妖洞,以示对妖魔鬼怪的痛恨,并希望这样能斩草锄根。对于那些放出妖魔或阻止他斩杀妖魔的人十分不满。在六十五回中说唐僧:“我那师傅,不听我劝告,就弄死他也不亏”。
4
三、 具有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江湖好汉特色。他疾恶如仇,除恶务尽,机智灵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取经路上,孙悟空一路降妖伏魔,对这些残害百姓,兴妖作怪的妖魔毫不留情,面对受苦受难百姓敢于解救,是百姓心目中“救世主”。在车迟国,他救了五百名和尚;在隐雾山,他打死豹子精,救出贫困樵夫让他们母子团圆;在通天河,他消灭了一年吃一对童男童女的金鱼精,为当地人解除了一大灾难,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当他们取经回到这里再遭难时,又得到全村老百姓的热情相助。在乌鸡国和朱紫国,救治了两位国王。在凤仙郡,他不厌其烦不辞辛苦,求助玉帝,解救了全郡的百姓。在灭法国,救下了一万个和尚的性命。在比丘国,又救下了一千多个小儿的性命。在祭赛国,杀死了祭赛国国王,替两代和尚伸了冤,报了仇。小说中就通过书中人物之口,赞美孙悟空“专救人间灾害”,“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悟空不但仗义有同情心,而且敢斗善斗。从东土大唐到西天十万八千里,遇到的妖魔头子就有几时个,但他一条金箍棒打遍西天世界,令妖魔鬼怪闻风丧胆。并且他同妖怪的斗争,大多数都是主动进攻,只要一听说妖怪祸乱人间,就决不放过。收服八戒之后,他就对引路的高才说:“以后但有妖精,多作成我几个,还有谢你处哩。”第六十七回陀罗庄主人请孙悟空捉妖,悟空当即向上唱个大诺道:“承照顾了。”八戒在一旁就这样说:“你看他惹祸!听见说拿,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第六回写孙悟空与二郎真君斗法,孙悟空一会儿变作一只麻雀,一会儿变作一只大鷀老,一会儿变作一条小鱼,一会儿又变作一条水蛇,最后变作一座土地庙,只有尾巴不好变,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杆。第七十五回,写孙悟空钻到青毛狮子怪的肚子里打秋千,竖蜻蜓,翻筋斗。第八十四至八十五回,写孙悟空在灭法国与妖道作斗争,充分展现他的智慧和武艺,用铁棒变作剃刀,用毫毛变出无数理发匠,一夜之间使得国王皇后嫔妃宫女五府六部的官员,全成了秃子,因而使唐僧安全通过。孙悟空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斗则必胜,故为“斗战胜佛”。他经常变成蟭暸虫、小苍蝇、花脚蚊子,钻到妖精洞里去弄清妖精的底细(如黄风怪);或者根据蛛丝马迹推断妖怪的来历,然后根据这些妖怪的特点,寻找相应的对策(如
5
黄风怪);或者变成妖怪的母亲、父亲、丈夫、妻子去欺骗妖怪(如三借芭蕉扇);或者赚来妖怪的法宝,反而置妖怪于地(如计盗紫金铃)。他还善于运用钻到敌人肚子里去的战术来制服妖怪(如黄风怪)。他机智灵活,随处设计,常常令妖怪防不胜防。
总之,孙悟空面对困难,不但善于分析和总结,还勇于战胜困难,一路上他不知降服了多少妖魔鬼怪,他能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讲究策略、抓住敌人的弱点,利用矛盾与妖魔斗智、斗勇、斗功夫,最终战胜敌人。所谓的斗智,就是运用智慧与对方斗谋略,看谁的计谋多,谁的计谋有效而且实用;所谓斗勇,就是真枪真刀直接与对方拼杀对打,看谁的真本事大,谁的实力强;所说斗功夫,就是指在不与对方交手的情况下比谁的功夫高。
四、 孙悟空形象是动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猴子机灵敏捷、顽皮,酷爱自由,勇于反抗的性格水乳交融在一起,使这一形象十分生动逼真。
谈及孙悟空,怕是无人不爱,在刻画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上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造成《西游记》奇趣的重要原因。所谓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谓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会性;所谓自然性,就是指形象所具有的动物属性。《西游记》展现了一个神化了的动物世界,而同时又熔铸进社会生活的内容。
孙悟空是一只集天地之灵气的石猴,他凭着自己的勇敢征服了一群小猴,被奉为美猴王。随后又不畏艰难险阻,寻得高人,传授武艺。接着龙宫寻宝,大闹地府。如此一番折腾,当然惊动了天庭。正在我们为孙悟空的种种大快人心的行为叫好、欢欣鼓舞之时。那玉帝听了太白金星的话,降了一道招安圣旨。孙悟空成了弼马温。他得知官小后,急脾气一犯,放了天马,招呼不打一声的回了花果山,竖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子。天兵天将奈何不了他,只得给他一个挂名的大圣做!孙悟空不较俸禄,落的逍遥自在。今日东游,明
6
日西荡,结交天上神仙,云来云去,行踪不定,这就是我们的悟空 !
虽说悟空并未为玉帝养马,但他刚开始接受了弼马温这个职务,并为之欣喜,带着满身不羁的悟空,怎么能给玉帝养马呢?神通广大的悟空最好就是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搅了蟠桃宴,喝御酒,偷仙丹,又与众天神斗法,使悟空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的神通广大,让我们欣喜又赞叹;他的顽劣,让我们无奈又怜爱。然而,如来佛主法力无边,孙悟空怎样神勇,终不是他的对手,被压在了五行山下。这是悟空一次严重的受挫,但让我们颇感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势,斗不过你我宁愿被压在山下,也不去天上做什么狗屁的小官。斗不过如来佛,受制于五行山下,这就使他失去了自由。
一路走向西天,孙悟空斩妖除魔、尽显神通,可谓大快人心。他有情有意,对师傅忠心耿耿又让我们顿生爱意。别看这猴顽劣成性,玩世不恭,却也晓得人情世故。 “尸魔三戏唐三藏”(第27回)中,尸魔白骨夫人变了三次,第一次变为一给丈夫送饭的少妇,孙悟空把其识破,打死其假身,平庸的唐僧以为孙悟空错杀良家妇女,口里念咒;第二次变为一个八十岁老妇,亦被孙悟空识破,可唐僧却更怒了,二话没说,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第三次变为一老公公,行者的金星火眼亦识破了他,此时到底要不要打?还敢不敢再打他呢?打他?师父不仅不领情,还认为自己平白无故地棒杀好人。不打呢?又与自己的个性不相符合。在这里小说中有一段孙悟空的内心活动,“若要不打他,显得他倒弄个风儿,若要打他,又怕师父念那话儿咒语。”又思量道:“不打杀他,他一时间抄空儿把师父捞了去,却不又费心劳力去救他?”思来量去决定“还打的是!就一棍子打杀他”。这段内心独白可谓精彩绝妙,他完全可以选择不打那妖精,也就免受那紧箍咒之苦,也就没有后来的贬书受辱,可这样,师父就又要受苦受难。为了师父免受此妖精之苦,他宁肯选择自己受苦。从中可见孙悟空的人性表现。
孙悟空的神奇法力、人的思想感情和猴的习性,使他天真朴实,矢忠守信,机智灵活,
7
诙谐乐观,顽强不屈,凝聚着我们民族的力、智、勇,使他成为作者理想和广大人民所喜爱的英雄形象。
结束语:
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它的不屈不挠、坚定顽强、勇往直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作敢为、桀骜不训、仗义、正直、锄强扶弱、调皮、机灵、酷爱自由、敢于反抗的性格特征为后世人们评判、颂扬。它的形象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的心中,也使《西游记》成为世界文学中拥有最广泛的读者的杰作之一
参考文献:
(1) 老庵,西游故事,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01
(2) 吴承恩,西游记。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01
(3) 柯云路,关于孙悟空.文学自由谈。1998.03
(4) 薄其松,孙悟空艺术形象浅析。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1.18-19
(5) 任蒙,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论[西游记[的双重价值兼述几个有争议的论点。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4.04.49-56
(6) 赵红娟,从孙悟空的形象塑造看《西游记》对悲剧的超越。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03.45-49
8
(7) 梁归智,自由的隐喻:《西游记》的一种解读。河东学刊,1998(1)
(8)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