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训练(一)(5.2——5.13)
一、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4个小题。(10分)
【甲】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乙】九日登梓州城 杜甫
客心惊暮序,宾雁下沧洲。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且酌东篱酒,聊祛南国忧。
1.下面对甲诗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B.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诗人移情于物,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感情。
C.颈联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
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
D.尾联着力描写一个细节,直接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答案及解析:D “直接”应为“含蓄”。
2.对乙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客心”“宾雁”点明游子远行在外。
B.颔联回忆想象与家人朋友登高出游的情景,是虚写。
C.颈联是登梓州城所见之景,是实写,与颔联构成对照。
D.尾联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答案及解析:D 抒情方式应为:直抒胸臆。
3.语句品析。(4分)
(1)品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深”的妙处。
答案示例:“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2)品析“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
答案示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湖风”“江雨”写活了。湖风扶起垂下的柳树,江雨使山楼一片昏暗,一“扶”一“暗”,拟人化的动作,使整个画面变得更为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4.试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甲:
乙:
甲:忧国伤时,思家念亲;
乙:表达了诗人借酒浇愁,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以及思乡之情。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4个小题。(12分)
【甲】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闭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对甲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定“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答案及解析:A “次”临时驻扎、停泊的意思。
2.对乙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答案及解析:B 颔联突出强调天气寒冷,路途艰辛。
3.语句品析。
(1)品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分)
答案示例:在描写景物、节令中,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露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等;“生”、“入”字用拟人手法更具情趣。
(2)品析“天寒有日云犹冻”中“冻”的妙处。(2分)
答案示例: “冻”作动词,既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乌云凝重之态,突出天气寒冷之意,又表现了诗人凄凉之心。
4.试分析两首诗尾联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4分)
甲:
乙:
甲:诗人触景生情,由上联的新年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借助“鸿雁传书”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之情。
乙: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3个小题。(8分)
【甲】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乙】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1离歌:离别之歌。 ○2关城:潼关、函谷关。○3御苑:皇家的宫苑。○4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5魏万:肃宗上元进士。是李颀的后辈。和李白很有交情。
1.对两首诗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是一首词。上片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B.甲的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
C.乙诗颔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鸿雁”“云山”,写送别之时感官触到的物象,是写景;“愁里听”“客中过”,由景生情(触景生情),抒发离愁别绪。全联同时又是叙述孤寂旅途的过程,也是叙事。
D.乙诗动静结合,运用拟人手法,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氛围。
答案及解析:D 视听结合,虚实结合,拟人,渲染。
2.品析“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中“催”的妙处。(2分)
答案示例:“催”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试比较分析甲、乙结尾两句所表达的感情的异同。(4分)
同:
异:
答案示例:相同:离别的不舍、伤感,对朋友路途和离别后生活的担忧、关切;
不同:甲还有对朋友的美好祝愿;乙有对晚辈的叮嘱和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四、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5分)
【甲】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 实湖 光 染 翠 之 工 山 岚 设 色 之 妙 皆 在 朝 日 始 出 夕 舂 未 下 始 极 其 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B. 泠泠作响(发出) ..
C.梅花为寒所勒(约束阻止) D. 山岚设色之妙(假设) ..
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C )(2分)
A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
B①猿则百叫无绝 ②月景尤为清绝 ..
C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②皆在朝日始出 ..
D①梅花为寒所勒 ②歌吹为风 ..
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4处.(2分)
其 实 湖 光 染 翠 之 工 /山 岚 设 色 之 妙 /皆 在 朝 日 始 出/ 夕 舂 未 下 /始 极 其 浓 媚。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那些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上的僧人和游客享受,怎么(哪里)能够对那些俗人说呢?
5.甲文中描绘“高峰入云”的四个四字短语是 负势竞上 、 互相轩邈 、
争高直指 、 千百成峰 乙文中从游人角度侧面写西湖美景的句子是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两文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淡泊名利,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 。(5分)
五、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15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 之 为 学 不 日 进 则 日 退 独 学 无 友 则 孤 陋① 而 难 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
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或遇其叱咄(有时)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地方区域) ..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交往) D.若既不出户(窗户) ..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2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3处。(3分)
人 之 为 学/ 不 日 进 则 日 退 /独 学 无 友 /则 孤 陋① 而 难 成。
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5. 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各谈两点)(4分)
相同: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不同点各讲出一
点即可得满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