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
《青春飞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青春的美好与可贵,带着自信的青春热情和自强的青春态度去把握青春,珍惜青春。
能力目标:具备感知美好青春的能力,提高交流合作、表达感受的能力,提升自主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青春的特质,懂得激发自己的自信、自强的态度。
二、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青春飞扬》是《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一框。本框题作为七年级下册起始单元《青春时光》中的组成部分,以青春的生命教育为底色,通过前两课对于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以及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的铺垫,打破青春期的局限,把青春视为人生经历中一段美好而重要的时光,帮助学生把对青春的理解上升到精神层面,在本单元起到升华的作用。本课在逻辑结构上分为“成长的渴望”与“飞翔的力量”两部分,强调将青春活力导向生活中的正能量,引导学生热爱青春、欣赏青春,帮助学生以自信的青春热情和自强的青春态度去把握青春,珍惜青春。
三、学情分析
青春期的青少年,年少气盛,精力旺盛,渴望证明自己,但如果他们的独立性和成人感的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和肯定,就容易陷入失落、挫败感中,变得敏感、脆弱和自卑。正确引导青少年将青春活力化为成长中的正能量,有助于他们感受青春时光的美好,真正助力生命的成长,这就需要引领青少年探索青春,把握青春,对青春作出理性规划,鼓励他们自尊、自信、自强,用积极的行动释放青春的力量,证明青春的自我。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畅所欲言感知青春
材料:出售青春某青春销售店在电视台播了一则“出售青春”的广告。广告称:本店有青春可售,批发零售皆可。欲购从速,相关事宜面谈。
某位年近40岁的女士来到了青春销售店。她对售货员说:“给我一份18岁的青春吧。”
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思考青春特质,导入课题。
反馈指导
设问:1.这位女士为什么要买青春?
2.根据自己的理解,你认为青春是什么?它有哪些特质?
小结:
每个人对青春的理解都不尽相同,青春意味着一个全新的状态:既充满着向上的活力
和蓬勃的朝气,又有精神状态上的独立、自由、理想、憧憬、信念、拼搏和飞翔的渴望。
环节二:畅想未来逐梦青春
评价任务:感受青春的力量,激发学生对于青春的探索和憧憬。
反馈指导:
设问:1.对于青春,你有哪些憧憬?你想去做哪些事情?
2.有人说,青年人的想法多数是异想天开,你怎么看?你相信自己所想的事情都能做到吗?你认为别人所想的事情是否都能实现?
过渡:青春拥有无尽的遐想,令我们拥有尝试做更多事情的冲动和勇气,青春的憧憬成就理想,指引我们在青春探索的路上永不停歇。有这样一个人,一个为足球着迷的人,他在高三的时候做出了一个选择:组建自己的足球队。
设问:你怎么看待他的选择?你认为他会遇到哪些困难?
过渡:前路充满无限未知,当然也有来自他人的鄙夷和师长的打击。但是,他满载着青春的勇气与决心,义无反顾地开始了逐梦之旅。这是他的经历。
2012年,他和来自不同学校的好友共同组建了自己的球队——特洛伊,他为球队做了详尽的规划、制度和训练计划,那一年夏天他们参加了“百队杯”比赛。以小组第一的成绩出线,却在第一轮淘汰赛被淘汰出局。
设问:如果你是他,你会如何选择?
过渡:这是他参加的最后一届“百队杯”,却是特洛伊的第一届“百队杯”。
2013年,他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开始以教练领队的身份带领球队参加“百队杯”,那一年,特洛伊打进北京市十强,被最终的冠军淘汰出局;2014年,他们从188支参赛球队中杀出重围,终获冠军。可惜的是,2015年“百队杯”上,因为一场大雨,“特洛伊”0比1败下阵来,止步32强。不过,从前两年的队长已经变身领队、五年来一直伴随“特洛伊”出现在“百队杯”赛场上的他说:“没有什么遗憾的,输了就是输了,我们明年会再来!”说这话时,他神情坚定而刚强。他告诉记者:“很多人不相信的事情,我都要一一去做一遍,亲自体验一下不可理喻的成功,或早已注定的失败。但我不会后悔,我和我的特洛伊,我和我的足球,才刚刚开始。”
设问:1.你认为是什么让他坚持下去?
2.你从他身上看到了什么特质?
3.这种特质对他有什么帮助?
小结:青春的探索需要自信,自信让他充满了激情,尽管面对诸多质疑和困难,他也能怀着坚定的信心和希望,去尝试和坚持,并且不断创造更多机会和可能。但是,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他不是止步不前的,他永远都在探索,都在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这就是自强。
第三环节:展翅飞翔筑梦青春
评价任务:让学生体会青春就是充满了无限憧憬与可能,敢想也要敢做,成功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目的,享受过程也是青春成长的证明。
材料:在面对质疑的时候他说:人生的目标不应是追求成功,而是更加喜欢自己。一个成功的人不一定喜欢当下的自己,可一个能由衷喜欢并且欣赏自己的人,他的人生一定是成功的,我现在就很喜欢现在的自己。
他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享受实现梦想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努力,高中毕业的他都扑在了“特洛伊”和足球上,大学毕业,他再次面临人生转折,他放弃了很多机会,放弃了他的专业,选择了和朋友一起创业做足球,确实又走上了很艰难的路,过上了很艰难的日子,但是和高中毕业一样,他一点儿悔意都没有。拥有青春,就拥有了活力、魄力,拥有挑战自我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有了这些,我们拥有了克服怯懦的动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青春的我们能够尽情地去经历、去体验、去实践,用不一样的青春旅程看不一样的美好风景。这就是青春的美好所在。而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坎坷曲折,所有的磕磕绊绊,都是我们成长的足迹。这些足迹对于我们,弥足珍贵,我们沿着这些足迹,度过带着苦涩的美好,带着泪水的欢笑,我们收获的,正是成长和成熟。
小结:这个足球少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黄皓天,但是他却用自己的努力演绎了一个普通人的传奇。生活中大多是平凡的人,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成为最棒的普通人,收获精彩的人生。
材料:“出售青春”案例中的那位女士买来了青春没有?
“好的,请你拿一张18岁时的照片,一个星期后取货。”店员回答。一个星期后,该女士如期而至,没想到商店给了她一尊18岁时的腊像,并且要价5000元。该女士不解地
问:“你们不是出售青春吗?怎么出售腊像了。”“哦,腊像只不过是添头,真正的青春都在产品说明书里。”店员如是说。
该女士迅速打开产品说明书,只见里面有这么几句话:欢迎使用你本人的蜡像,要想恢复如初,我们有以下建议:①保持18岁时的无忧无虑、敢作敢为的心情;②睡好觉吃好饭;③多做有益的事,当然包括多做运动;④每天早上面对腊像问自己:今天,我18岁了吗?
该女士看后,频频点头,似有所悟……
设问:青春的我们拥有无尽的遐想,这令我们兴奋,让我们跃跃欲试,面对青春,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憧憬,面对青春的憧憬,面对理想,如何规划青春路径,走过青春之旅?小结: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不可逆的,如果将人出生到死亡的时间比作一天的24小时,那么正青春的你们正值清晨,我们正经历美好的青春,我们敢梦敢想,手拿着画笔,描绘着青春路上痛并快乐的成长足迹。是的,我们正青春!也希望正青春的你,不要蹉跎了这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带着青春的热情,收获一个精彩而富有价值的青春历程!
五、板书设计
《青春有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规则和责任意识。
能力目标:养成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能够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知识目标: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
二、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教材分析:《青春有格》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的最后一框内容,是引导学生把对青春的关注从身体、心理上升到精神层面,是单元的升华与提高。本框题设计立意在于让学生在青春探索、自我证明的道路上,既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又有向往“至善”的精神追求。
三、学情分析
(一)青春的力量在青少年的身体里生发,促使他们渴望在生活中有更多的机会来证明自己。如果青春的能量不能得到很好的释放和转化,年轻气盛的青少年就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
(二)当前社会出现了一些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的问题,而青少年作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最容易受到影响,出现价值混乱等问题;
(三)需要帮助青少年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元的价值观念,引导青少年增强底线意识,追求更高人生格调,正确引导青少年将青春活力转化为成长的正能量,使青春无悔。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行己有耻
导语:青春飞扬的我们敢想敢做,但真正的青春无悔还需要青春有格。到底什么是青春之“格”?
出示任务:请结合对“格”的理解说说视频中游客的行为是否出格。
反馈指导:在针对视频中游客行为是否出格的讨论中,学生的观点和结论不一。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引入案例、启发思考:
1.为何留学生在德国逃票被抓3次后竟难找工作?
2.身边的类似小事(比如在教室里拍球、就餐后不收拾餐具、地铁扶手上挂衣服)是否出格?这些事情是否真的很“小”?
小结:生活中很多看似的“小”事并不小,它关乎生命健康、公私界限等行为底线,在这些事情上,青少年应该有所不为,行己有耻。
环节二:止于至善
导语:在留学生的案例中,德国面试官曾经提到了规则存在漏洞的问题。社会生活中,规定社会成员行为底线的规则是法律,可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规则制度都不可能保证十全十美,制度自身的漏洞是各国都面临的问题。
出示任务:法律规则不完善,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反馈指导:
1.《自由在高处》经典文段:“我时常听人感叹中国没有华盛顿,其实没有又如何?过去没有不意味着将来没有。别人不做不意味着你不能做。就算你做不了华盛顿,你还可以做马丁·路德·金。做不了马丁·路德·金,你还可以做罗莎·帕克斯。”
教师对罗莎·帕克斯的事例进行介绍,思考问题:
(1)罗莎·帕克斯的行为出不出格?(够不够格?)
(2)如果连罗莎·帕克斯也做不了,还能怎么做?
小结:“格”不仅是底线,还是一种追求,《礼记·大学》也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中国的进步和发展,需要青少年有所为,有所追求。
出示任务:那么有了规则是不是就能够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指导反馈:举各国对道德的重视实例。
小结:我们发现重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所有国家的共同选择,除了坚守法律
底线,更应该让自己有更高的道德和精神追求。
环节三:青春有格
导语: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对青春应有之“格”是如何理解的?游客带走景区烂木头的行为到底有没有格?其实在我国历史上,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曾经经历过类似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认识的。
出示任务:从王安石的诗中总结他的观点。
反馈指导:出示王安石在遇到类似游客的所作所为时的回应:“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bò)。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小结:人应该慎独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青春的探索应该行己有耻、止于至善,做到有底线、有格调。
五、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