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4年辽宁省公务员《申论》预测试卷(1)(考生版)

2022-05-04 来源:东饰资讯网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

2014年辽宁省公务员《申论》预测试卷(1)

(考生版)

试卷题量:1题 试卷总分:100分 试卷限时:150分钟 测评/引用码:Kxyvq7o

一、申论试卷

1、1.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就,在提高各族群众文明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把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全国文化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

  2.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遍布全国,经济多样,生存环境各异,社会历史阶段和经济发展基础不一,其文化底蕴深厚,特征独具,相互迥异,夺目迷人。少数民族为灿烂多姿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也是各个民族安身立命之根本,是他们的身份与独自的民族精神之所在。

  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等诸多原因,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长期滞后,人民生活相对贫困,在经历新中国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始人崭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人民企盼的,也是历史发展和进步之必然。但也要看到,在这巨大的变革中,少数民族的传统与文化面临着濒危与消亡,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当前,在强大的经济一体化浪潮中,面对着来势迅猛的西方化、汉族化、单一化、消费化,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无力应对,只有随着潮流改变自己。很多富起来的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已经被“小洋楼”取代,民族服装及服饰及其工艺日渐式微。由于没有相关的保护法规,古董贩子乃至外国人在少数民族地区肆意廉价地搜寻宝贵的文化遗存。愈来愈多的少数民族的年轻一代外出打工,远离自己的传统。不少地方听唱史诗的,已经不是年轻人而是旅游者。学校教育很少涉及少数民族文化内容,青年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缺乏必要的知识,缺少必要的感情。民间文化的传人——老艺人、匠人、歌手、乐师、舞者、故事家、民俗传人相继去世,很多经典文化已经无人传承。如今,民族语言在不少村寨已不复使用。一些民族语言(如赫哲语、满语、塔塔尔语、畲语、达让语、阿侬语、仙岛语、苏龙语、普标语等),会使用的都不超千人。随着最后一个鄂伦春人的迁徙和定居农区,他们的狩猎文化至此终结。这些形成于成百上千年的民族文化板块正在瓦解与松散。

  3.“啊朗赫赫呢哪,啊朗赫赫呢哪……乌苏里江(来)长又长……”《乌苏里船歌》优美舒展的“赫尼哪”调,让全世界人了解到,在我国东北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有一个沿江而居、渔猎为生的民族——赫哲族。

  6000多年来,赫哲族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着生活,而且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乌苏里船歌》就是根据当地民歌“嫁令阔”的曲调改编的。“嫁令阔”内容多为表达爱情和歌颂家乡自然环境,男调气息悠长宽广,女腔唱腔明快活泼,当有的人不愿说出心里话时,就选择一个适合的曲调,只用“赫尼哪”这个虚词来反复哼唱,表达心情。

  除此之外。赫哲族还有歌唱民族历史的“伊玛堪”、摇篮曲“博布力”等。对于仅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赫哲族而言,这些口耳相传的口头说唱艺术,是他们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生活方式进入了赫哲族,原始纯朴的渔猎文化受到冲击。很多赫哲族年轻人为了生存、发展和竞争的需要,放弃本民族语言,使用处于强势的主流语言。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在能听会说赫哲话的人已不足百人,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其民族语言正处于一种自然消亡状态。没有了赫哲语,这些民族风俗、文学作品将失去传承的载体。在苍茫辽阔的白山黑水间历遍了岁月的“赫尼哪”,再也不能轻吟款款,传唱千年。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除汉族外,已确定民族成分的有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分布在占全国总面积50%~60%的土地上。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使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然而,目前已有20多种语言使用人口不足1000人,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其中情况最严重的几种语言如下:   赫哲族语: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相应的文字。在其主要聚居区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能用本族语交流的只有十几位60岁以上的老人。

  倒话:一种藏汉混合语,作为母语使用于青藏高原东部、四川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境内,使用者目前仅有2685人。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但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人通仡佬语。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现在除少数地方外,土家族语言已逐渐消失。土家语除自然消失外,也还有人为因素。如来凤河东村在1940年间,还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中老年人用土家语通话,但当时国民党部队认为说土家语是黑话,对说土家话的人捆绑吊打,使这里的土家人都不敢说土家话了,加速了土家话的消失。   满语:现在只有约100人能够听懂。约50位老人还可以说。

  仙岛语:是阿昌族一个支系使用的语言,使用人数仅有100人左右。   木佬语:目前仅有两位80多岁的老人会讲,已是名副其实的濒危语言。

  很多语言学家早已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得以传播的主要工具,因而保存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保存一种文化。每一种语言都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比如爱斯基摩人对于雪和白的认识和其他民族都不同,而这种不同正是透过他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与物种的消失相类似,语言的消失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破坏。

  4.近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大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世界级和国家级保护

试卷链接:http://www.yunceku.com/t/Kxyvq7o.html1/5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

名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不断挖掘和认可,保护措施不断得到加强。涉及的文化事象、民族和地域也在不断扩大。

  三峡大学的陈廷亮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张磊就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濒危状况及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和消解十分严峻。时代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冲击、传承人的锐减和因为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财政困难与保护意识的欠缺等因素而导致的保护机制的脆弱,都在加速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与消亡。他们通过深入调查发现,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其濒危和消失的速度却十分惊人。民族语言的濒危使湘西少数民族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或绝迹:传承人的不断减少和老龄化使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危机;工业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飞速消解;学校教育与民族民间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存在着断层;“重申轻保”、“保护性破坏”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田青则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民族音乐的出路进行了思考。他认为,无论是民族器乐还是民族声乐现在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民族音乐要坚持民族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我们的音乐不但要和国际接轨还要和民族传统接轨。

  5.广东省56个民族成分齐全,现有少数民族人口308万。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瑶族、壮族、回族、满族和畲族。全省有连南、连山、乳源3个自治县,有7个民族乡和分布在50多个县域的38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省区其他少数民族的迁入,广东少数民族文化更加多元与丰富,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支持民族地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广东省少数民族文化近年来繁荣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广东省财政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其中一次性给3个自治县各安排6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挖掘整理保护工作,打造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族艺术精品.抢救了一批民族文化遗产,取得了较好成效。

  广东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有关民族政策和加强文化建设的有关指示精神,在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功能和作用的基础上,针对广东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较为缺乏、落后的实际,出台一批重要法规和指导性文件,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帮助民族地区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文化设施条件,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看书难、看戏难和看电影难的问题。

  近年来,广东省实施了“文化艺术上山下乡工程”。省直艺术院(团)每年送戏下乡到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除省直艺术院(团)的演出外,3个自治县相继建设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基地,成立民族歌舞团,平均每年为当地演出100场,丰富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

  广东民族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乡风民俗。近年来,广东省在挖掘整理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着力研究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办法,使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以挖掘研究为基础,以开发利用为目的.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总体思路.从而使民族文化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增大,成为全省民族地区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内容。

  为大力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广东立足实际,创新形式,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008年,在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广东省民族宗教委整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和3个自治县民族歌舞团的力量,按照“特色鲜明、机制灵活、资源共享”的原则,成立了广东民族艺术团,并以该团为依托,组织在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等地巡演。

  通过举办广东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民族大团结文艺晚会、“爱我中华——民族团结唱新歌”大型文艺晚会、首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及民族团结进步艺术作品展、摄影展等活动,充分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扩大了民族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有效地促进了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6.桂林山水、阳朔老街、民歌对唱……2012年6月21日晚,来自广西的大型原创音乐剧《桂花雨》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舞台上演出,赢得广泛好评。“《桂花雨》让我们懂得坚守承诺,看到了民族的魂。”演出结束后,观众冯云喜热泪盈眶地说,“它在给我们带来心灵反思的同时,也带来了艺术的享受。”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传统戏剧民族色彩浓厚。近年来,广西像《桂花雨》这样通过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借鉴和吸收多种舞台表现形式、彰显时代气息的剧目越来越多。这种发掘和吸收,赋予了民族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也使广西民族文艺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期间,围绕“打造广西气派的舞台艺术精品”宗旨,广西推出了壮剧《瓦氏夫人》、京剧《霸王别姬》、民族歌舞《漓江诗情》、大型壮族歌剧《壮锦》等一批反映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的舞台艺术精品,在全国性评奖和比赛中屡获大奖;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族歌舞剧《妈勒访天边》和桂剧《大儒还乡》等还入选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国际民歌节等品牌节庆的推动下,一批批富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民族文艺作品纷纷亮相国际舞台。如新版歌舞剧《刘三姐》曾多次赴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演出,以高质量的艺术呈现、浓郁的民族风情、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赢得了掌声,也赢得了票房。

  大创作促进大繁荣。近年来,广西对民族文艺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自2011年开始,广西将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艺术创作生产。不少文化工作者欣喜地把2011年形容为“艺术创作丰收年”。

  2012年,广西民族文艺事业迎来了“重点突破年”。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广西将继续实施“打造广西气派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加强对民族、历史、新农村、生态等题材的创作,计划推出3至5台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大型剧目和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型剧节目。同时,以自治区文化艺术创作人才小高地建设为抓手,培养15名左右的名家大师和领军人物,带动培养一批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加强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文艺事业迈向新的台阶。

  7.“我精彩,我运动,我健康。”2011年4月21日上午,成都市回民小学迎来了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运动会上,学生们表演了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蒙古摔跤、彝族新歌、傣族泼水舞蹈等十多个节目。学校的老师也加入了进来,表演了舞蹈《贞观长歌》等。据悉,成都市回民小学是成都唯一一所少数民族小学.目前学校拥有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壮族、藏族、羌族等多个少数民族400余人。学校经常开展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教育课程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课外活动,如“民族故事我来讲”、“民族歌曲我来唱”、“民族舞蹈我来跳”、“民族美景我来画”等,让孩子们增进民族友谊。成都市民宗局红晓副局长表示,这些活动可以从小培养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8.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方面,国家制定了许多特殊的优惠政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继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统,集中力量完成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物调查;扶持少数民族剧种建设;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各

试卷链接:http://www.yunceku.com/t/Kxyvq7o.html2/5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项文化建设,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为了扶植和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事业,国家实行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文艺人才培养、对外文化交流、文物保护“四优先”政策。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少数民族艺术团组出国访问大约占全部出国演出团组的30%~40%。为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中央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院校都开办了少数民族班。为了繁荣少数民族艺术,国家设立了少数民族艺术“孔雀奖”。“孔雀奖”自1985年设立以来,已举办七届,共评出奖项60余项,有力地推动了少数民族艺术发展。万里边疆文化长廊作为一项全国性的重点文化工程,受惠最多的就是各少数民族,这项工程在地域上基本上囊括了所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计划成书300卷450册近5亿字,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建设的万里长城”的10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中,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保存和保护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针对西藏自治区的实际需要,近年来又实施了“文化援藏计划”,由文化部统一组织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西藏,对于藏族地区文化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9.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政党的精神旗帜。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未来。

  2012年6月以来,随着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参演剧目相继登场,精彩的演出博得首都各界观众的好评。透过一台台充满浓郁民族风情和强烈时代气息的剧目,人们在感叹少数民族文化的厚重与多彩的同时,一个共识越发清晰而深刻: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形成了我们党关于文化工作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其中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论述.是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行动指南。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探索并形成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宝贵经验。高度概括起来,是“五个坚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创新。这些经验,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中,体现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9号)之中。前者提供了一般性的基本原则,后者则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五个坚持”,科学把握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抓住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关键和根本,体现了新形势下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总体要求。既是对我党长期以来领导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指导方针。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各族群众的热切愿望。与此同时,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各民族群众Et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要求不相适应,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不相适应。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显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紧迫。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绘制了宏伟蓝图,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被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牢牢把握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五个坚持”正是确保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关键。

  伟大的事业需要洪钟大吕,奋斗的人民呼唤文化繁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五个坚持”重要方针为指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必将实现新的跨越.创造新的辉煌!  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概括我国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濒危的主要原因。(25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字数不超过500字。

  二、“给定资料8”画线部分提到:“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25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有深度。字数不超过600字。

  三、围绕“给定资料”主旨,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

  1.观点正确、结构完整:   2.论述深刻、条理清晰;   3.字数1000~12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一、申论试卷1、【答案】

【解析】一、根据“给定资料”,概括我国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濒危的主要原因。(25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字数不超过500字。

试卷链接:http://www.yunceku.com/t/Kxyvq7o.html3/5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  【参考答案】

  在环境方面,在强大的经济一体化浪潮中,面对着来势迅猛的西方化、汉族化、单一化、消费化,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3.5分]

  在法律方面,缺少相关的保护法律,古董贩子乃至外国人在少数民族地区肆意廉价地搜寻宝贵的文化遗存,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流失严重。[3.5分]

  在教育方面,学校教育很少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对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普及度不够。(3.5分]  在传承方面,民间文化的传人——老艺人、匠人、歌手、乐师、舞者、故事家、民俗传人相继去世,而年轻人又多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很多经典文化已经无人传承,无数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趋向灭亡。[3.5分]

  在意识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政府与人民缺乏文化保护意识,“重申轻保”、“保护性破坏”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3.5分]

  在语言方面,很多年轻人为了生存、发展和竞争的需要,放弃本民族语言,使用处于强势的主流语言,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民族的史诗传唱之类的文化就此消逝。[3.5分]

  

  二、“给定资料8”画线部分提到:“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25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有深度。字数不超过600字。   【参考答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生存环境各异,社会历史阶段和经济发展基础不一,尤其是文化底蕴深厚,特征独具,相互迥异,夺目迷人。(3分]

  少数民族为灿烂多姿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是各个民族安身立命之根本,是少数民族人们身份与独自的民族精神之所在;[4分]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2分]

  但是受当前时代经济一体化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遇到瓶颈甚至出现濒危状态。拯救少数民族文化并将其稳定发展下去,必须做好以下几点:[2分]

  一是要加快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对文化的认识。设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保障基层文化设施有效运转。[3分]

  二是要加大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提供条件。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加大对民族类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3分]

  三是要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抢救和传承、创新。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调查登记工作,对濒危少数民族重要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不断发展少数民族语言。[3分]

     三、围绕“给定资料”主旨,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

  1.观点正确、结构完整;   2.论述深刻、条理清晰;   3.字数l000~l200字。   【参考例文】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绽放中华文化绚烂之美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

  但是近些年来.不断发展的经济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城镇化的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开始消失:缺少传承人致使民族文化的传承链出现断裂;法律保障不完善致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流失……这一切都极大地冲击了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的核心精神,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髓之所在;少数民族文化的缺失意味着民族精神的缺失,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刻不容缓。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首要前提是转变意识。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对本地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当地政府注重地方经济的发展,而缺乏文化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当地青年人也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缺知识、少感情,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致使少数民族文化无人传承。因此,国家应加强对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重要性的宣传和引导.将对文化的保护工作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之中;同时,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提供相关的政策扶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让少数民族同胞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进而保护和发展文化。

  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核心内容是加大保护。各少数民族地区要学习先进省份如广东、广西的先进经验,加强对少

试卷链接:http://www.yunceku.com/t/Kxyvq7o.html4/5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

数民族文化的抢救和保护。首先,相关部门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调查登记工作,对濒危少数民族重要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其次,要扶持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保管、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最后,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

  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长远目标是促其发展。一方面,政府机关要加强对少数民族的资金、政策投入。鼓励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演和体育活动,支持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如广西大型原创音乐剧《桂花雨》的成功演出直观展现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要促进现代技术和手段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应用,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真正让少数民族文化生机勃勃地发展下去。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炫丽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实力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加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路径。因此,我们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要转变意识、加大保护、促其发展,真正使少数民族文化不断流传下去,促进中华文化的不断壮大,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试卷链接:http://www.yunceku.com/t/Kxyvq7o.html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