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 (2)了解小农经济的含义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知识点梳理】
1)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 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 3) 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4) 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课堂导学】
(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
1.农耕的起源:中国早在七八千年前 和 流域就形成了规模型的农耕经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 和 的国家。
2.“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 ,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
3. 农业发展影响:长期以来, 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 和 。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力) 1.“刀耕火种”:是中国农业的原始阶段,人们利用“ ”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直到 时期,中国 依然采用耕种前用 、耕种后用 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以牛田”(即牛耕)和铁器的使用:(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①在 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和 工具。秦国“以牛田”,故国富民强。
第 1 页
②在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便于中耕的 和便于收割的 的出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 。东汉时,二牛抬杠的 在某些地方已被一牛挽犁所取代,便于 的普及,也利于 的开垦。 ③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 。
④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 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演变:
①商周时期(奴隶社会),实行 制,土地名义上土地国有,实际归 所有。 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 在秦国变法,废除了 制,确定了土地的 制。此后,漫长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大部分为 所有,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
③北魏到唐朝前期,曾经推行 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 。 2.土地兼并
①原因:在封建社会中, 和 阶级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地主占有大量 ,通过 的方式剥削农民。农民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
②表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 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以后“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土地集中的情形更加严重。
③影响:A、地权和 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B、疯狂的 ,使得无数小农 ,社会动荡不安,也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C、许多开明的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但由于 是专制主义(封建)王朝的阶级基础,改革都未能成功。
D、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大都提出了“ ”的口号,“平均”的要求包含 的内容,代表了 的社会要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 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第 2 页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中国古代农民的负担 1.赋税:
①征收 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 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是专制王朝 的主要来源。
②古代中国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率和数额有所不同。秦始皇时代曾经征收“泰半之赋”。赋税的名目繁多, 和 税是主要形式。此外,还有很多 以及各种 税和临时性的征收; 政府也巧立名目,层层摊派。 2.徭役:
①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 劳动。
②劳动者的徭役成为许多大型 工程(包括水利、交通、国防、城市建设等公共工程,也包括为满足统治者需要的宫室工程、陵墓工程等)得以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
3.影响:沉重的赋税使农民破产失去 ;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农民被迫长期离开 。导致正常的 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 ,往往成为 和 凋残的直接原因。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兴修水利 1.主要原因:水利成为中国 发展的命脉,中国农民长期在“ ”与“ ”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 2.主要成就:
①早期史书把以水利为主题的《 》、《 》列为专篇,后代治理 文献汗牛充栋,地方史志大多将水源、河流、湖泊治理利用详加记载,水利学的专著也相当多。
② 是传说中治水英雄。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 为主的 建设; 时期,水利事业得到较大的发展, 主持的 和 主持的 工程都是典范; 水利有较好的发展, 农民创造了一种“ ”,至今还流行于新疆 、 一带;治理的成功对于促进东汉前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作用极大, 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
第 3 页
③古代发明了众多的灌溉工具,隋唐五代时北方已使用 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隋唐五代时长江流域的 和宋代的 ,可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处农田。明清时期还出现了 。 【随堂练习】
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A.铁犁牛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2.“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3.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进步B.土地制度的变化C.手工业的进步D.赋税制度的变化 4、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 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D使用畜力鼓风冶铁 5.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 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第 4 页
6、“女吸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诗句所述不能反映出的是
A.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 B.自耕农经济的完善性 C.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 D.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性
7、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重视和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由于它是( )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封建王朝收入的主要来源 D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而生产 8、关于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拥有一定的土地和农具等生产资料 B.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 C.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交换 D.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
第 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