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 作物栽培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内容
自农业起源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作物生产技术的探索和经验的积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作物生产学科作为农业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可以说是一门最古老的学科。
从我国古农书所记述的内容也可以看出,在科学尚较落后的古代与近代,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经验主要集中在作物生产的范畴。因此在作物学的概念形成之前和形成初期,农业科学的知识积累主要集中在农学与作物学方面。在我国(汉书·食货志)中给农业的定义性解释是“辟土植谷曰农”,即耕作和栽培为农业。英语agriculture,来自拉丁语agricultura其中agri是田地(field)的意思,cultura是栽培耕作(cultivation)的意思。由“农业”的语意解释分析也表明,到近代实验科学在农业中建立之前, “农业”的含义实际上就相当于作物学或作物耕作栽培的概念。
伴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的悠久历史,作物栽培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轮作复种、深耕细作及合理施肥是我固古代发明的3项重要的耕作栽培技术。纵观我国古代农业,可以看出古代作物栽培技术也经历了—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盲目到专一的发展过程。而每次生产资料和手段的变革,都带动了栽培技术的完善和发展。
古代东方农学由于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practical experience)为基础,一般都能掌握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整体功能与性质及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古代东方农学不采用严格的实验手段,因此科学性不强,2000多年的传统农业基本上没有突破自然经济的水
平,耕作依靠人力畜力,改良土壤依靠有机肥,选种停留在穗选法上。
二、作物栽培学的建立
虽然作物学知识的积累可以追溯到农业起源之初,文献记载在我固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作物学作为一门较完整的学科诞生至今只有不足200年的历史。
19世纪初从英国的泰尔(A .B.Thaer)开始,出现了以作物生产为主线的专著奠定了现代作物学的基础,并逐渐形成西方的农艺学(Agronomy)。但欧美国家的农艺学后来逐渐分化,分别形成了今门研究作物生理、育种、营养、生态的独立学科。
现代农业和现代作物学是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从半机械化发展到电器化,以至逐步发展到自动化,并伴有大量密集的能量(化肥、农药等)投入.是一种开放性的循环产业。
1958年,我国第一部《作物栽培学>>的诞生,标志着栽培技术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把高产栽培技术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成为作物栽培规律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中国首创。
因此,作物栽培学是一门东西方作物学结合、古老而又年轻的应用学科。它的许多基础理论来自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作物育种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肥料学、植物保护学、农业机械学等相关学科。它的许多技术方法又是来自于作物栽培实践,来自于生产经验。但如果只是将这些经验罗列在一起.而不是从理论上去研究提高,这些实践经验也永远不会成为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不可能具有普遍、规范、原理性的指导意义。
三、20世纪作物栽培学科的主要成就
我国作物栽培科学,经过半个世纪不懈努力,已经从以经验指导为主转向了以科学指导为主;从侧重单项技术转向了运用综合技术;从注重产品生产转向了注重商品生产从注重产中转向了注重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从注重作物产量转向了注重品质、产量、效益与保护环境的统筹兼顾从以定性研究为主转向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作物栽培学的代表性理论成就总结如下:
1、 作物产量源库理论
从产量形成的角度看, “源”主要指作物茎、叶为主体的全部营养器官。“库”主要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及其接纳养料的能力,如籽粒、花果、幼叶、根系等。“流”则指光合产物的运转和分配,它与作物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其运转速率有关。许多研究表明,库、源的大小及其活性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影响,起着“拉力”和“推力”的作用。其中库的吸力大小和库的优势,是决定同化物分配的关键。
2、作物叶龄模式理论
首先在水稻上找到了出叶和其他器官建成间存在严格的同步、同伸关系,创立了“水稻叶龄模式”的统一诊断方法。以后逐步建立了小麦、玉米、棉花等叶龄模式。为作物生育进程的正确诊断,找到了便捷的方法。作物叶龄模式为栽培模式化创造了坚实基础。
3、作物群体质量理论
研究证明作物产量决定于器官充实期的群体光合生产量,产量的理论表述式应为:经
济产量=花后光合积累量+花前贮藏量* R(运转率)。花后群体光合积累量占经济产量的绝大部分,真正反映了群体的质量,把其定为群体质量指标,并把与提高群体花后光合积累量有关的形态生理指标列入群体质量指标体系。
4、作物化学调控理论
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从作物内部操纵作物行动,使作物生长发育能得到定向控制。在这种理论以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物化控栽培工程的概念,即将化控技术与栽培管理、良种推广结合为一体,调动肥水和品种等一切栽培因素的潜力,以获得高产优质,并产生接近于目标产量和可控生产程序的工程。
作物栽培学取得的标志性技术成果包括:精量播种与培育壮苗(秧)技术、优化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旱地农作技术、设施栽培技术、化学调控技术、规范化栽培技术、模拟技术、轻简栽培技术、抗逆栽培技术等。
1949年以后,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已使我国农业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并为90年代之后农业的快速攀升奠定了基础。其中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的贡献功不可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