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历史专题一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人民版必修2

2021-09-07 来源:东饰资讯网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这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解析:题干材料“土地之神”“五谷之神”,体现了农业与国家的关系及在国家中所占的地位,故选B。

答案:B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铁犁牛耕 家庭农业 B.奴隶制经济 封建农业 C.集体劳作 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 铁犁牛耕

解析:早期农业生产工具简陋,劳动效率低下,采用集体耕作,方框A内容应是集体劳作;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演变,方框B内容是铁犁牛耕,故D正确。

答案:D

3.“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 )

A.施肥工具 C.播种工具

B.灌溉工具 D.除草工具

解析:从题干材料“两足中虚”“中置耧斗”“所盛种粒”“下通足窍”可知是耧车。汉代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故选C。A、B、D与题干材料的描述不符,排除。

答案:C

4.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该材料所述

1

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

A.封闭性 C.连续性

B.分散性 D.脆弱性

解析:材料“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反映了小农破产的原因,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答案:D

5.“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A B C D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傍一人执耧”“种乃自下”等信息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耧车,故B正确。A为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D为曲辕犁,C为灌溉农具翻车,都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著名唱词。

材料二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农具名)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著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戏中主人公向往的是怎样的生活。

(2)材料二中所说的“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始于何时?对当时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式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解析:回答第(1)问时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核心信息;第(2)问中重在考查对铁犁出现产生的影响的理解;第(3)问则注重考查牛耕在明清时期被人力取代的史实。

2

答案:(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夫妻恩爱。

(2)春秋战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3)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下图是在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拓片,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时( )

A.米脂率先采用铁犁牛耕 B.中国已有耦犁耕作技术 C.牛耕技术已经普及全国 D.陕西农业产量领先全国

解析:图片反映了二牛抬杠的耦犁,故选B。A中“率先”表述错误;C中“普及”表述错误;D说法图片没有体现。

答案:B

2.《诗经》中描述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现象直接表现了西周时期( ) A.宗法制崩溃 C.礼乐制遭到破坏

B.井田制盛行 D.分封制瓦解

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法制崩溃,故A错误;材料的意思是天上下雨,不仅要下到我的公田里,也要下到我的私田里,涉及公田和私田,又是西周时期,故B正确;材料中不能反映礼乐制遭到破坏,故C错误;材料中也没提到分封制,故D错误。

答案:B

3.中国秦朝因长城和兵马俑而名满世界,这些举世闻名的工程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是( )

A.繁多的赋税 C.苛刻的兵役

B.沉重的徭役 D.土地兼并

解析:古代中国大型土木工程的成功营造,主要得益于劳动者服事徭役。 答案:B

3

4.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

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B.自然灾害的影响 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D.小农经济的脆弱

解析:依据材料“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可知,自耕农虽然有自己的土地,但还要向官府提供劳役,如果不能忍受,则会卖掉田地或者逃走,这反映了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是自耕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故选A项。B、C、D三项题干均没有体现,故排除。

答案:A

5.《灌县乡土志》中说:“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这里的“李王”是指( )

A.李斯 C.李世民

B.李冰 D.李白

解析:从题干材料“灌县”“蜀人”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故选B。

答案:B

6.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 A.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B.大规模简单协作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大规模分工合作

解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体现了男耕女织的特点;同时也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价值,体现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A

7.“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 C.铁犁牛耕

B.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

解析:题干材料提到农业生产中“人善治之”,则每亩收成增加、一年两次收获,故强调依靠人力的投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小农经济强调生产的组织形式,故A错误;精耕细作是在限定的田地里增加人力投入,对庄稼作物进行精心耕植,使得作物的产量增加,故B正确;铁犁牛耕指农具和农用动力,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错误;自给自足为小农经济的特点,但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

答案:B

8.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

4

是( )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土地私有制度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解析:题干材料的现象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故选B。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1)根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解析:本题围绕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选择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对其特点的理解及对其影响的认识。回答第(2)问时注意言之有理即可。最后一个层次注意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作答。

答案:(1)特点: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

(2)第一种观点:赞同。中国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第二种观点: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缴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任务。理解: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国家政权。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