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品鉴 理性思考——第一、二、三单元复习》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复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一、二、三单元。
第一单元 是“活动·探究”单元,与诗歌教学相适应,主要学习欣赏诗歌作品,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活动、诗歌写作,引导我们更好地感受诗歌魅力,获得文学审美的熏陶。本单元以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三大任务为轴心,构成单元整体,形成一个综合性学习体系。
这个单元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鉴赏诗歌作品,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诗歌艺术魅力。
2.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揣摩诗人情感发展脉络,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几首诗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一)学习鉴赏是本单元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其他两项任务的基础。
这里强调欣赏,是因为在七、八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歌,对其基本特征有了初步了解。本单元五首诗没有采用一般阅读单元的编排方式,只设置了注释和旁批,个别课文有简单的背景介绍或知识性提示,都是为学习鉴赏做准备的。联系已有经验,借助教材中的助学系统,给学习鉴赏找到抓手。首先,这五首诗作的共性在哪里?这五首诗都以描写
自然之景或特定物象为主,借此抒发某种情怀。
《沁园春·雪》通过描绘北国雪景,歌咏祖国壮丽河山,引出历代英雄人物并借此抒发诗人的伟大抱负。《我爱这土地》将自己拟想为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国难当头的祖国,表达出对祖国深沉的爱。《乡愁》将无形的思乡愁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由个人感情上升到家国情怀。《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直接用多个暗喻,歌咏“四月天”的种种美好,借此赞美“你”带来的爱、温暖和希望。《我看》从“我”所看到的春日晚景写起,由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生发出对生命的感悟,表达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思考。
老师在此给大家提供一些诗歌的阅读策略:独立阅读获得初步感受——借助资料深入理解——综合思考把握重点——细心品味学会欣赏。“综合思考把握重点”可以说是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主要有把握感情基调、分析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和理解诗人情感等环节。
自主欣赏诗歌要注意以下几个概念。
1.感情基调。感情基调是指作品所表达的基本情感取向,或者说情感态度。
如《沁园春·雪》大气磅礴,感情奔放。
《我爱这土地》《乡愁》执着咏叹,感情深沉。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温婉淡雅、清新洋溢。
《我看》细腻描摹,感情热烈。
2.意象。意象是包含着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象”的结合。有的诗歌有一个主体意象,如《沁园春·雪》以“雪”为主体意象,通过雪后场景来引发作者感慨,再通过长城、大河、高山等多个意象烘托出雪后意境。《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里,“四月天”是一个总的春天的意象,又是诗人所歌咏的“你”的化身,代表着爱、温暖和希望;同时这“四月天”又是由春风、春光、云烟、细雨等一组具体的意象营造出来的。《我爱这土地》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这“鸟”饱受磨难、喉咙嘶哑。诗歌在此基调下展开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作者眼里,土地象征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就是对祖国的深情眷恋,相应地,“河流”“风”和“黎明”这些意象也被赋予了时代的象征意义。《乡愁》则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意象上。《我看》选取春风、青草、春水、飞鸟、天空、流云、大地等春天夕阳中的景物,寄予情感,形成意象,以春日夕阳图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3.意境。意境是通过对一个或一组意象的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情调或情境。一般是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比如《我爱这土地》诗人将自己化身为一只喉咙已经“嘶哑”的鸟,通过歌咏饱含诗人独特情感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物象,营造了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祖国景象,表达出对祖国——土地强烈的热爱之情。
学法指导:我们要明确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意象是一个个富有特殊意蕴的具体物象,是可感的、实在的、具体的主观之象;意境是一种情境或情调,是通过具体的意象营造出的抽象虚化的整体氛围,需要感悟和概括。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前,意境在后,是先有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组合融汇,才化为一种意境。
(二)本单元第二个任务是举行诗歌朗诵比赛,活动性最强,可以小组为单位做好赛前准备,力争丰富多彩且富有实效。既要发挥小组成员聪明才智,设计多种多样的朗诵表演形式,更要分工合作,广泛搜集遴选诗作,运用朗诵技巧,细心揣摩诗意,追求完美的朗诵效果。
诗歌朗诵,我们应该注意的事项有:
1.明晰背景,确定基调。朗诵是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要通过有声语言的传播,尽力表现出作者的情感,赋予作品以生命。
2.注重节奏,把握技巧。朗读诗歌要善于合理运用停连、扬停、落停、直连、曲连等技巧。通过重音来加强感染力和表现力,借助语速、音强、音长的对比,强化诗歌的表达效果。
3.朗诵者站姿要保持端庄稳健、舒展大方,态度积极向上。
(三)尝试创作是本单元第三个任务,是前两个任务的结合与落实,具备成果展示功能。我们现在处在初中阶段,恰同学少年,有很多朦胧的情绪、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自我的认知思考,应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诗意地表达出来。教材倡导自由创作,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备选题目,为降低难度,“技巧点拨”部分还特别提示“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书
写情志”,提倡同学间互相评价修改,全班合作编辑诗集、办诗歌小报。
练习:参照本单元学过的任意一首诗,自己仿作一首。如模仿《我爱这土地》《乡愁》,创作一首同题诗歌;模仿《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以《你是 》或《我看》为题,创作一首表达形式相近的诗歌。
在这里,我提示大家:1.回忆生活中那些触动你的人和事,以及当时的感受,将这些作为诗歌表现的内容。2.模仿课文的句式,发挥想象与联想,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
小结:本单元诗歌鉴赏中强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多读现当代著名诗人的作品,通过诵读,激发兴趣,培养语感;鼓励同学们大胆创作,考虑诗意的表达、情感的流露和社会共同价值的需要,可以将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向报纸杂志投稿。
第二单元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它们或谈人生,或议社会,或论教养,都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理性思辨能力。
这个单元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议论性文章的基本特点。
2.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与材料。
3.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
(一)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议论性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一个话题,阐发自己看法的文章,其基本特点在于说理。“理”即作者对事物、问题的看法、主张,为了把“理”说清楚,令人信服,还需要运用一定的材料进行论证。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核心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通常议论性文章都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性文章,还会在中心论点下分出几个分论点,以达到对中心论点的支持。
如《敬业与乐业》围绕话题“敬业与乐业”,开宗明义的提出“‘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这一中心论点,之后又分三个分论点,分别从“有业”“敬业”“乐业”三方面进行论述,这样论述使中心论点得到充分的展开和逐步的推进。最后用“敬业即责任心,乐业即趣味”对观点做了总结。此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很好地体现了议论性文章“说理”的特点。
不同的议论性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在开头、中间、结尾等处有比较明确的语句点明,如《敬业与乐业》在开篇就点明了中心论点;有的则没有明确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需要读者自行概括,如《精神的三间小屋》就需要读者在理解三间小屋内涵的基础上概括作者的观点。文章开篇引出话题“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之后论述为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必要性:第一间——盛着爱和恨,第二间——盛放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最后,从修建精神的小屋上升到“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思路清晰,结构明了。
(二)议论性文章不仅有论点,还有对论点进行阐述论证的材料,包括事实、道理、数据、图表等。作者通过对材料的组织、讲述来阐发证明自己的观点。区分论点和材料,是学习议论性文章的基本要求。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论教养》这篇文章,来区分论点和材料。《论教养》一文,作者从一个人在家里、亲属之间的表现说起,连续列举六种不适当的表现,指明这就是真正缺乏教养的人,通过对“无教养”和“有教养”表现的讨论,探究了“真正的教养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这个论点,进一步推出“优雅风度”的本质,来深化自己的观点,行文活泼灵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大量生动的事例,说服力较强,引人深思。
(三)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
如果说论点解决“说什么(观点)”,材料解决“用什么说”,那么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就是解决“怎么说”的问题。
论证思路,从议论性文章本身来看,可以理解为文章的结构。它可以是总分总(或总分、分总等)式的,例如《敬业与乐业》先提出中心观点,再分成三个分论点,最后再总结;也可以是层层推进的。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信中,高度赞美东方文明,在对圆明园进行细致描绘后,转而揭露英法联军劫掠、毁灭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对法国政府强盗行为的愤怒以及对被侵略的中国之深切同情。作者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层层推进,表达了爱憎鲜明的观点。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多采用一定的论证方法,来增强文章说服力。常见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敬业与乐业》中,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和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就属于举例论证;在说“要敬业”这个分论点时,既从正面说 “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又从反面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这属于对比论证;
引用庄子、孔子、朱熹、曾文正等人的话,属于道理论证;说到职业乐趣时,用了赛球的比喻,这属于比喻论证。通过运用论证方法,材料与观点得以紧密联系,并对观点起支持作用。
小结:本单元可看作“议论文单元”的初级版,我们侧重于了解议论性文章的基本特点,把握作者观点,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初步了解几种论证方法,可以和本册书的第五单元(议论文单元)形成勾连。
第三单元 本单元所选古代诗文皆为传统的名家名篇。散文都是名胜记游之作,诗词则偏于抒发个人的情志、怀抱。
这个单元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古代写景记游散文的文体特点,把握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古代诗文语言简洁、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特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积累常用文言实词,注意其古今意义的不同;积累常见文言虚词,注意其在表达语气、关联文意方面的作用;积累古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学法指导: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有哪些呢?
根据不同的体裁,把握文章主旨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1.抓住游记的线索,分析作者的情感和主旨。如《醉翁亭记》以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其中所表现出的“与民同乐”思想和文人雅趣,具有永恒魅力。
2.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情感。《岳阳楼记》围绕“谪”字展开,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相结合,为后文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做铺垫。
3.从议论、抒情的语句入手,体会作者的情感。《湖心亭看雪》作者借舟子的话,道出一个“痴”字,借鉴前人叙写“故国”的传统,表现出悲凉的情调,是对西湖往昔繁华的追寻,也是对自己年轻时梦幻般生活的怀想。
学法指导: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呢?
1.赏析诗歌,从题目入手。
如李白的《行路难》(其一)突出了一个“难”字,咏叹身世际遇,以形象的描述、丰富的意象、梦幻般的色彩,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振作奋起的豪情壮志。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酬答朋友之机,写仕途艰辛、知交零落,但诗人并未沉沦于个人遭遇,反而从挫折中振起,抒发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豪迈情怀。
2.紧扣作者创作的意境,把握情感基调。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继承了屈原、李白等人的问天传统,富有浪漫主义气息,处处写 “月”,表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传统主题,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一)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真情实感解读作品,感知诗文意蕴,感受作者的情怀,体会古人的情感世界,追求思想启迪和审美陶冶。
我们可以比较阅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在立意和作者情怀等方面的异同。
两篇文章作于同一年,作者是好友,都是“庆历新政”的重要人物,在改革失败后被贬谪。文章写作目的不是一般的放怀山水,是以鲜活的政绩对贬谪生活做无言的抗争。二文主旨相同,皆取于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但立意不同,《岳阳楼记》旨在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文中的哀景、乐景,及由此产生的忧、乐之情,均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众人的悲喜,只是为生发出古仁人一段正论,借以规劝滕子京,实是一篇典雅庄重的议论文字。《醉翁亭记》则不同,欧阳修选择富有代表性的景物,旨在使人感同身受。如果范文重在警戒教育,则欧文重在感染,文中描画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滁人乐,宾客乐,禽鸟乐,而太守既为景物之美而乐,也为百姓、宾客同游而乐,更为治滁业绩而乐,“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神态跃然纸上。
(二)学习结合创作背景,把握文体、诗体特点,体会古代诗文不同的体式和风格,培养语文鉴赏能力。
如范文欧文都没有恪守传统“记”文以记事为主的规范,多用骈偶句,融入更多议论抒情成分;同时,由前人对山水单纯的描写,转为寄托更为深厚的情感。而明清小品文,则以朴素为追求,变铺叙为点染,读之清新自然。
诗到唐代,诗体完备,诗家辈出。李白以乐府古题写胸中郁闷,跳荡纵横,运斤成风,
挥洒自如;刘禹锡用律诗答友人,情理兼备,气韵沉雄,辞采飞扬;苏轼以词写怀,峨峨洋洋,悠然自得,俯仰皆宜。诗、词、文,体式不同,各擅其长。
(三)体会古代诗文的语言美,结合修辞分析,加以归纳整理。
如《岳阳楼记》大量语句押韵、同义词、反义词、双声词、叠韵词的使用,增强了音乐感,丰富了表现力;《醉翁亭记》中大量虚词的使用,舒缓了语气,增加了委婉、悠扬的韵致。这两篇文章有大量的对偶句,既增强了音韵效果,更具有珠圆玉润、珠联璧合的美感。而《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中的炼字,如 “翼然” “一白”等,均入化境。至于韵律,是诗词本身的属性,更需仔细品味。学会感知古代诗文的语言美,能切实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小结:在诵读中培养语感,要坚持不懈地做好文言词语的积累,要立足现代审视古典,学会品鉴文质兼美的散文。虽然从不同的人生境遇发起感叹,但本单元的三首诗词都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具有穿越时光的永恒魅力,读之常新。
四、课后作业:通过对一、二、三单元的复习巩固,同学们对这三个单元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书后习题,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出单元知识要点,弥补自己的薄弱之处。
五、结束语:今天的课就上到这,感谢收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