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陈情表》教学设计

2021-12-17 来源:东饰资讯网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利

《古文观止》中对《陈情表》的评语,“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这段话意思是说李密的陈情言辞恳切,真挚动人,是真正的肺腑之言,所以最终感动了晋武帝,晋武帝不仅答应了他暂不做官的请求,而且还给予了李密嘉赏。

原来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认同《古文观止》中的这段话。因为说实话,读完文章,并无“悲恻动人”的感受,只是觉得这篇文章是写给皇帝看的,首先必须写得让皇上心中有所触动,才能答应李密的要求。当时,看过教学参考后,教参要求这篇文章教授的重点是“以孝动人”,所以,教学的时候就采用了教参的建议,向学生传达的也是这篇文章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令人感动,教学过程可想而知,课堂“干巴”“干巴”,效果“牵强”“牵强”。所以,我是尴尬的。

我一直在思考,面对一篇文章,在我们试图通过它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之前,我们是否静下心来读了它,品味了它,是否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种见解,而不是总是参考教参,总是拾人牙慧,缺乏对文章作自己独到的解读和思考,学生自然也是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声音。

又一轮语文课改开始了,语文课本不再是人教版的教材,而采用了苏教版的教材。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开放性,它让教师有了更多的思考的余地和拓展的空间。

这套教材里仍有《陈情表》,教参的目标在于解读作者的“情”字。我想这里的目标让

教师有了更多发挥见解的地方。怎么去鉴赏,怎么体味这篇文章,还按原来那么上课吗?一想到之前课堂的乏味沉闷,我对它进行了否定,那么,怎样去备课呢?

我阅读了更多的对于这篇文章的不同的解读,结合自我的解读,将目标定为了“多角度解读《陈情表》——你如何看待“表”中之“情”。

在介绍了文章的背景和梳理了文章的结构之后,针对“表”作了具体的介绍,点出“表”是古代实用性文体的一种。从汉代开始,应用类的文体已经区分为章、奏、表、议四种。刘勰《文心雕龙·奏表篇》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可见,“表”虽然也是一种公文文体,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只是臣子为了向皇帝陈述自己的请求。显然这种文体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带有交际色彩。之后整合学生的设疑和我预设的问题提出了以下问题:

①反复自诉不幸遭遇的目的

②征召的级别越来越高,请推测李密一再推辞的真实原因?

③为何提到“名节”问题?

④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这样说的原因?

⑤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样说的原因?

⑥为何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

⑦如何理解司马炎的“感动”?

并让学生对问题逐一进行了谈论。学生讨论得十分热烈。最终形成以下结论:李密陈情的最终目的是让皇帝答应他暂不做官的请求。

① 他反复陈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在于博取皇上的同情。

② 在征召他做官的时候,他作为蜀汉旧臣的确不想做官。

③ 提出“名节”问题在于封建时代的“一臣不事二主”,消除皇上的猜忌。

④ 对当时朝廷的赞颂应是违心之话,身不由己。

⑤ 对皇上的“无限感激”也仅是客套客套。

⑥ 提出理论依据,晋朝的治国策略。

但学生理解所有这一切的基础,在于李密的身世、遭遇的确是真有其事,也的确是很令人同情,这是“大楼”的底座,否则一切均遭不起推敲。司马炎会被感动,是因为他是“人”。但他的身份是皇帝,他答应李密的请求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一个政治的目的:为天下树立一个“以孝治天下”的典型,这和他给予李密赏赐的原因相同。

教学结束了,课堂不再是沉闷的课堂,而是活跃的课堂;不再是鸦雀无声的课堂,而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课堂;学生们发表了对于文本的个人的见解,老师自己也发表了对于文本的见解。那么,课后来一篇《谈谈对〈陈情表〉的理解》,我想学生有可写的东西,这就是作文的出处,这就是生成的课堂。

评语:语文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艺术。预设是静态的,生成是动态的,但碰撞是真实而

激烈的。和而不同,绝不封闭和独断。张静老师的课堂就是开放的课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