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山麓(lù) 岱祠(sí) 山巅(diān) B.悬崖(yá) 石磴(dèng) 须臾(yú) C.戊申(wù) 子颍(yǐng) 姚鼐( lài) D.膝盖(qī) 石罅(xià) 佝偻( lóu)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③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义) ④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蜡烛) ⑤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⑥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B.道.
少半,越中岭 C.古时登山,循东谷人,道.有天门 D.是日观道.
中石刻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④其远古刻尽漫.
失 试卷第1页,总10页
D.②⑤⑥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D.石苍黑色,多平方 ..
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此东海也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此非孟德之因于周郎者乎
8.下列对《登泰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此行姚鼐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颍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云雾、日光的描写,勾两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二、其他 9.正字音
①汶水(_____) ②济水(______) ..③蹬(_____) ④几不可登(______) ..⑤徂徕(_____) ⑥戊申(______) ...⑦樗蒱(_____) ⑧绛皓(______) ....⑨若偻(_____) ⑩石罅(______) ..10.通假字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采”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2页
(2)多平方,少圜 .
“圜”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词多义 (1)当
①当其南北分者 _____________ .②崖限当道者 _____________ .③安步当车 _____________ .(2)以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_____________ .②余始循以入 _____________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 _____________ .(3)道
①道皆砌石为磴 _____________ .②道少半 _____________ .③得道多助 _____________ .④以咨诹善道 _____________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 (4)及
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_____________ .②及既上 _____________ .③皆不及往 _____________ .(5)云
①世皆谓之天门云 _____________ .②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_____________ .(6)乘
①自京师乘风雪 _____________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_____________ .(7)或
①或得日或否 _____________ .②或异二者之为 _____________ .(8)极
①极天云一线异色 _____________ .
试卷第3页,总10页
②初极狭,才通人 _____________ .③南极潇湘 _____________ (9)视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 _____________ .②下视其辙 _____________ .③其人视端容寂 _____________ .(10)坐
①与子颖坐日观亭 _____________ .②停车坐爱枫林晚 _____________ .12.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多平方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指平方米。 13.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汶水西流 _________________ .(2)济水东流 _________________ .(3)崖限当道者 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
(1)道少半 _________________ .(2)明烛天南 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名词
多平方,少圜 _________________ ...14.特殊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4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所不至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东海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余始循以人。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东山记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始吾庐陵人,年已八十馀,好道家书。其子立恭,兼治儒术,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傍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荫,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馀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
试卷第5页,总10页
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道士岳州人刘氏。 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萧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呜呼!人生聚散靡常,异时或相望千里之外,一展读此文,存没离合之感,其能已于中耶?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有删改)
(注)乐丘:坟墓。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B.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C.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D.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亥:干支纪年法。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来纪.时,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时的代号。
B.千户:金朝始置,明代卫所兵制亦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州,下辖十个百户所。
C.跽:古人以两膝着席、以臀部压在脚跟上为“坐”,以直身而股不着脚跟为“跽”。 D.寒食:寒食节,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故亦称“禁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
试卷第6页
(注)
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
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情,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写篇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黄山日记(徽州府)(节选)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黑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绝谳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文,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虹。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矶,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令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
试卷第7页,总10页
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B.蔬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C.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D.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2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觅导者各携筇上山 筇:竹杖 B.公等何由得上也 由:由于
C.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 胜:美景 D.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 跻:攀登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山上的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高而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的奇品。
B.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天门。 C.智空和尚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
D.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着怪松。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2)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
试卷第8页
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蚤匿于岩窔,从古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双溪归后十日,偕一青、仲孚、应宿,观披雪之瀑。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大腹弇口若罂,瀑坠罂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
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才也。石潭壁上有刻文曰:“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峣子厚、合淝黄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凡三十六字。“信臣”“皇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损焉。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四,有删改)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B.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C.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D.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巳,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日法是中国古代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也是历代历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始于西周,为君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各朝代大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C.文端,是清朝大学兼礼部尚书张鹏翮的谥号。谥号,是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薨,《礼记·曲礼》中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所以春秋战国以后,只有诸侯死了才叫“薨”。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首先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出游经过以及留宿张文端墓舍的原因,然后对双溪的自然风景做了精彩描写:岩石青碧,松树茂密。
试卷第9页,总10页
B.置身于双溪优美的环境,作者情不自禁地凭吊张文端,张文端功成身退,衣锦还乡,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
C.作者将披雪瀑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势,将其气势、声威和盘托出。其中“坠”“奋”“起”等动词笔力千钧,生动传神。
D.观披雪瀑布的所记所感的写法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引导读者欣赏景物的同时,给人以深刻有益的启示。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2)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 27.本文以“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开头,这里运用了哪些纪时方法?在《登泰山记》中又用到了哪些纪时方法?请举例说明。
试卷第10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题A项, 祠cíB项, 字音全对;C项,i;干中答题关键词“注音全对的一组”。;鼐nàD项,膝xī。故选择B项。 2.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题中答题关键词“解释全对的一组”。题干中,④“烛”应该解释为“照”⑥中“稍”应该解释为“逐渐”,运用排除法,答案为C项。 3.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考查实词中的通假字。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没有通假字”。A项,“采”同“彩”;C项,“圜”同“圆”;D项,“冯” 同“凭”。故选B。 4.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B项中“道” 是动词,解释为“走”,A、 C、D三项中的“道”均为名词,解释为“道路”。故选择B项。 5.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这就要求考生除了积累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在具体语境中准确
答案第1页
把握实词的含义和用法。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题中,①动词,等到;②介词,和;③动词,弥漫;④动词,磨灭。故答案为B项。 6.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考生除了积累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本题重点考查古今异义词,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题中,A、B、C三项不存在古今异义,D项中, “平方”古义:平整方正 ,在句中指平整方正的石头;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平方数。故答案为D项。 7.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指的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省略句和词类活用。“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文言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语法构造、语法形式不同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答题时,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然后分析选项。
A项,“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判断句,翻译为:正在它(这里要结合原文才知道具体是那里)南北分界的地方的是古时候的长城; B.项,“此东海也” 判断句,翻译为:这是东海;
C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翻译为: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D.项,“此非孟德之因于周郎者乎”被动句,翻译为: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故选D项。 【点睛】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答案第2页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登泰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 “朱孝纯之子朱颍”错,原文为“知府朱孝纯子颍”,即“朱孝纯,字子颍”。故答案为A项。
9.①wèn ②jǐ ③dèng ④jī ⑤cú lái ⑥wù ⑦chū pú ⑧jiàng hào ⑨lǚ ⑩xià【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10.彩 彩色 圆 圆形的,这里指山石
答案第3页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对于课内文言通假现象,主要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平时复习时要学会整理、积累,多读多背。(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意思是,天边先出现一线异色,顷刻之间变成了五彩朝霞。采,通“彩”,彩色。(2)多平方,少圜,意思是,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圜,通“圆”,圆形。
11.(1)①介词,在 ②动词,挡住 ③动词,当作 (2)①介词,在 ②连词,表修饰 ③助词,和某些方位词连用,表示方位 (3)①名词,路 ②动词,走,走路 ③名词,道义 ④名词,途径,方法 ⑤动词,说 (4)①连词,表示并列 ②介词,等到 ③动词,赶上 (5)①助词,无实义 ②名词,云雾 (6)①动词,这里是“冒”的意思。 ②动词,乘坐 (7)①代词,有的 ②副词,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8)①名词,尽头 ②副词,非常 ③动词,至、到达 (9)①动词,看 ②动词,审察 ③名词,眼力,目光 (10)①动词,与“站”相对 ②副词,因为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一词多义的知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本题需要结合句意来判断重点词的含义和用法。每句话的句意是:(1)①当其南北分者,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②崖限当道者,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③安步当车,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2)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年)十二月 ②余始循以入,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③回视日观以西峰,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3)①道皆砌石为磴,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②道少半,(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③得道多助,符合道义者则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④以咨诹善道,应该征询治国的好办法⑤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4)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②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山顶③皆不及往,都赶不上去看了。(5)①世皆谓之天门云,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②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6)①自京师乘风雪,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7)①或得日或否,
答案第4页
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②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8)①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②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极其狭窄,仅容一人通过。③南极潇湘,向南面直到潇水、湘水。(9)①回视日观以西峰,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②下视其辙,他(指曹刿)下了车,察看齐军车轮的印迹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个人目光正视茶炉,神色平静。(10)①与子颖坐日观亭,和子颖一起坐在日观亭②停车坐爱枫林晚,停下车来,(只是)因为喜爱这枫树林傍晚的景色。 12.到,到达 这,此 方方正正的,此处指山石 【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解答本题要结合句子的翻译:(1)至于泰安,到达泰安。(2)是月丁未,这月丁未日。(3)多平方,大多是平的、方形的。
13.(1)①向西 ②向东 ③像门槛一样 (2)①走,走路 ②照 (3)方方正正的石头;圆形的石头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活用的类型,掌握判断的方法。本题主要结合翻译来分析活用现象。句子的翻译是:(1)汶水西流 ,汶水向西流(2)济水东流,济水向东流(3)崖限当道者,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4)道少半,走了一小半路程,(5)明烛天南,(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6)多平方,少圜,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
14.1.特殊句式:判断句,以“……者……也”为标志。 译文: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 特殊句式:判断句,以“……者……也”为标志。 译 特殊句式:文:逐渐看见云中有几十个白色的像樗蒲似的东西,那些都是山峰。判断句,以“……也”为标志。 译文: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特殊句式:判断句,以“……也”为标志。 译文:是我没有到过的。 特殊句式:判断句,以“…… 也”为标志。 译文:这是东海。 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余始循(之)以入”。
答案第5页
译文: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山。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 15.B 16.C 17.C
18.(1)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我老了,留着也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2)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什么不肯给贫道赋诗?” 【分析】
15.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本题“烂然”是陈述“草木之葩”的,二者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项。 “然”是形容词词尾,与“烂”不能断开,由此排除C项。
“遂扫石而坐”的主语是“余”,故“类”和它们放一块意思不通,由此排除D项。 故答案为B项。
16.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不正确的一项”。C项中,“直身而股不着脚跟为‘跽’”错,应为“直身而股不着脚跟为‘跪’”,跪而耸身挺腰为“跽”。故选择C项。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错误。作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因为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
答案第6页
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识”,知道,懂得,明白;“怀”,怀藏,怀揣。(2)“揖”,拱手行礼;“奈何”,为什么;“与”,给。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洪武乙亥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他的儿子立恭却学兼儒道,诗也写得很好。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踵水过溪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有一块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荫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岗,只见田野一望无际,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素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刚喝过酒。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陈列着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我老了,留着也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指挥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葫芦的酒,传递酒杯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莱,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道士是岳州人,姓刘。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幅《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
答案第7页
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折断一节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阏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什么不肯给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奇绝。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花对我说:“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眼,没来得及动笔。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苦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情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间,虽然经常外出郊游,可是哪一次都不如东山之游畅快,所以强忍悲痛,最终写成了这篇游记。亲手誊抄一遍,送给立恭。呜呼!人生在世,聚散无常,说不定何时就会翘首相望于千里之外。到那时,读读这篇《游东山记》,心中涌起的生死聚散的感慨,难道是能够抑制的吗?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19.A 20.B 21.B
22.(1)(我们)经过慈光寺,从左面往上攀登。环绕的石峰贴紧在两边,中间的石级被积雪铺平, 一眼望去就像白玉一般。
(2)您如果还有力气,可以先登上光明顶,然后再吃中饭,那今天还可以抵达石笋矼,在这位禅师(师父)处过夜。 【分析】
19.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
答案第8页
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本题中,“中”为方位词,应与“疏木茸茸”放一起,做整个句子的地点状语,由此排除B、D两项;
“上挺”是形容天都峰的雄姿,“数里”是指作者所走的路,两个词不能断在一起,由此排除C项。 故答案为A项。
2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这就要求考生除了积累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在具体语境中准确把握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即采用“积累+技巧”的备考策略,以求事半功倍。本题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采用语境推断法。B项中“何由”是宾语前置现象,“由”在此处应该理解为“介词,从”。答案为B项。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B项,“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天门”错误,结合文章第二段游踪可知,作者“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然后“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可见,作者是从莲花峰到天门,然后再到前海。答案为B项。
2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上,方位名词作动词,登上,升上。“为积雪所平”是被动句式。(2)中食,吃中饭。“宿是师处”中的“宿”是“住宿”意,且该句是状语后置句,在“宿”和“是师处”之间省略了介词“于”。 【点睛】 参考译文:
初六日天色很晴朗,寻觅到一位向导,各自拿着竹杖上山,经过慈光寺,从左面往上攀登。环绕的石峰贴紧在两边,中间的石级被积雪铺平,一眼望去就像白玉一般。透过一丛丛
答案第9页
稀疏的林木,仰望黄山群峰交错盘结,唯独天都峰巍然向上挺立。走几里路后,石级更加险峻,积雪更加深厚,那些背阴的地方积雪已冻结成冰,坚硬光滑,不容脚踩稳。我独自一人上前,拿着竹杖凿冰,凿出一个孔放置前脚,再凿一个孔,来移动后脚。跟从我的人都依循这一方法得以通过。往上走到平冈,看见莲花峰、云门峰等山竞相奇秀,就像是天都峰的簇拥、护卫者。从这里进去,险壁危崖之上,全都是悬空盘结的怪异松树,高的不满一丈,矮的仅有几寸,平平的树冠,短短的松针,盘绕的树根,弯曲如虬龙的树干,越是短粗的越是苍老,越是矮小的越是奇特,没想到这神奇的山里还有这样神奇的品种啊!
在奇松怪石交相辉映之间,一群僧人仿佛是从天缓缓而降,都合起掌说:“我们被雪阻隔在山中已三个月,现在为了寻觅粮食才勉力走到这里。各位是从哪里上来的?”又说:“我们前海各庵的僧人,都已下山;后海的山路尚未通行,只有莲花洞的路可以走。”过一会儿从天都峰侧面攀缘上去,穿过山峰缝隙下来,向东转就是去莲花洞的路了。我急切地想游览光明顶、石笋矼的胜景,于是顺着莲花峰向北走,翻上走下好几次,到达天门。天门两边有刀削般陡直的石壁相夹,中间宽仅能摩肩而行,高达几十丈,仰着脸通过,阴森得令人毛骨悚然。天门里的积雪更深,凿出冰洞然后向上攀登;走过这里,就到平顶,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海了。从这里再登上一峰,就到达平天矼。平天矼上独耸而突兀的地方,是光明顶。从平矼向下走,就是所谓的后海了。大体上平天矼的南面是前海,北面是后海,(平天矼)是极高的地方;四面都是险峻的凹地,唯独这里有如平地。前海的前面,天都峰、莲花峰两座山峰最高峻;它的南面属于徽州府的歙县,它的北面属于宁国府的太平县。
我到平天矼时,很想朝光明顶攀登上去。已走了三十里山路,肚子很饿,于是走进平天矼后面的一座庵。庵里的僧人都坐在石头上晒太阳。主持名叫智空,看见我们饥饿的脸色,先拿粥给我们吃,并且说:“刚出来的太阳太明亮,恐怕不会是长久的晴天。”于是指着一位僧人对我说:“您如果还有力气,可以先登上光明顶,然后再吃中饭,那今天还可以抵达石笋矼,在这位禅师处过夜。”我照他所说登上光明顶,只见天都峰、莲花峰在前方并肩而立,翠微、三海门在后面环绕;向下鸟瞰,极陡峭的山崖峰岭,罗列于大山坞中,那就是丞相原了。光明顶前有一巨石,低伏一段后又重新峙立,那情势就像中断一样,孤立地悬在山坞里,石上有怪异的松树盘绕覆盖着。 23.A 24.D 25.B
答案第10页
26.(1)而又不知道我今日的心得,与往昔文端公娱游在山水之间的心境,是尚且有所相同呢,还是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呢?
(2)因为这个瀑布邻近本县治所,而我往日曾来游玩过,(只是)没有到达这里就回去了。之后二十多年,直到今日才到达这里。
27.这里运用的是年号纪年和天干纪日的方法。《登泰山记》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年号纪年法,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天干纪日法,如“是月丁未”;天干纪月和五更纪时法,如“戊申晦五鼓”。 【解析】
2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才也”,这句话的含义是:中间有一座山岭,岭上山林幽深,水石陡峻,好像是故意成为诡谲骇人的样子而变化与此的,这是我们县里的一大奇景。根据对文意的文句的把握,“而山林之幽邃”“而”作为分句之间的连词,前面要断句,所以可以排除BD两项。“幽邃”幽深,形容词组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C项。故选A。
24.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D项,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只有诸侯死了才叫“薨”。说法有误。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故选D。
2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注意常见的错误原因的把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B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错误,原文说的是“我”因为不才,不能为世所用,匆匆离开官场,早早寄身于岩崖之间。故选B。
26.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
答案第11页
此题中的(1)“自得”心得;“昔”往昔;“尚”尚且“其——其”选择判断句,是——还是。(2)“以”因为;“治”治所;“尝”曾“未及至”没有到达;“乃”才。 27.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中对纪年法的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题干要求是:本文以“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开头,这里运用了哪些纪时方法?在《登泰山记》中又用到了哪些纪时方法?请举例说明。根据题干要求是要把握“年号”纪年、“干支”纪年纪时。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干支纪年法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年号纪年:又称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期中清朝时期的“康熙”时间最长,长达61年;“乾隆”是60年,为了在位时间不超过康熙帝而将皇位让给儿子嘉庆帝。改元“嘉庆”后,因乾隆帝未驾崩,皇宫内依然用“乾隆”纪年,所以,“乾隆”在皇宫内纪年时间是最长。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日法是汉族民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年号纪年法。“是月丁未”干支纪时。“戊申晦”干支纪时。 【点睛】
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乾隆四十年的七月丁巳这天,我邀请了左世琅(字一青)、张若兆(字应宿)一同进入北山,游览双溪。左一青的弟弟左仲严也在被邀请之列,但是突然生病,最终没能到来。左一青又先回去了。我便和张应宿一起住在了张太傅文端公墓地旁边的庐舍里,天降大雨,双溪的溪流猛涨,我们便滞留在那里好几天。大概龙溪水从西北方向滚滚而来,在快要进入两座山崖之间的入口时,
答案第12页
又有椒园之水汇入,因为两水汇聚,这条溪便被称为“双溪”。茂盛的松树恰如堤坝在双溪内环绕;双溪外,苍绿色的山岩交错分布,整个情形像双环状。我们处于环状的中间,向四处观望,恰好目睹烟雨的聚合与消散,树林和石头簇拥着交错呈现,在烟雨中这些景致变化万千。夜晚坐在同一灯光下,倚靠几案默听,所有的自然音响都汇入耳畔,我们便有一种孤寂冷清的萧然之感。
当年张文端遇到明主仁皇帝玄烨,升任为辅佐的丞相,告老还乡之时,皇帝亲笔书写了“双溪”来赏赐他,文端公归乡后便将此匾悬挂于门楣之上,在此地悠游自在闲适度日,数年后才去世,天下人都称赞这是一大美事。而我却因为不才,不能为世所用,匆匆离开官场,早早寄身于岩崖之间,在这风雨之夜追随先人遗踪,追思文端公的风范,邈远而不可企及。而又不知道我今日的心得,与往昔文端公娱游于山水之间的心境,是尚且有所相同呢,还是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呢? 游双溪回来后十天,我偕同左一青、左仲孚、张应宿前往观赏披雪瀑布。披雪瀑布的水源出于西山,向东流经两面石壁的隘口,隘口内陷,成为一个大石潭,就像一个大腹小口的瓦器一样。瀑流坠落于瓦器之中,水流冲荡,再度溅起,飞起的水沫飘散如雾,水流像蛇一样曲折蜿蜒,如雷奔腾,最终落于平地。
这里向南距离本县治所七八里,西北方向距离双溪也有七八里。中间有一座山岭,岭上山林幽深,水石陡峻,好像是故意成为诡谲骇人的样子而变化与此的,这是我们县里的一大奇景。石潭壁上刻有文字:“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蛲子厚、合肥黄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回。”总共三十六个字。在“信臣”“皇甫”“甲寅”三词的下面,各有两个字缺损。因为这个瀑布邻近本县治所,而我往日曾来游玩过,没有到达这里就回去了。之后二十多年,直到今日才到达这里。前前后后观赏这个瀑布的人太多了,没有说见过北宋人题名的,一直到我们这些人来到,才发现了这些题字。人事的得与失难以预料,而万事万物的显著与隐晦变化无常,往往就像这样。我因此感慨万千而又写下了这些。
答案第1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