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瘢痕子宫再妊娠的临床分析

2023-10-23 来源:东饰资讯网


瘢痕子宫再妊娠的临床分析

标签: 瘢痕子宫; 再妊娠; 分娩方式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10-0108-01

剖宫产是目前应对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术,而随着近年剖宫产手术指征的逐步放宽,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其对于产儿的健康,乃至人类自然强健体质的延续,均存在负面影响,因此降低剖宫产率成为妇科领域的焦点话题[1],而多次剖宫产是剖宫产率增加的重要因素,因此首次剖宫产后,再次分娩选择产道自然分娩,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方式,但对于剖宫产后瘢痕子宫者而言,其再次妊娠时分娩方式的选择,是妇产科医生需斟酌难题。现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2月-2010年2月128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2009年2月-2010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分娩的瘢痕子宫足月妊娠产妇共128例,均为剖宫产术后患者,年龄23~45岁,平均27岁。128例均为剖宫产后首次妊娠,其中第2胎116例,第3胎12例。首次剖宫产前有阴道分娩史占19例,38例有术后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史。本次妊娠距剖宫产术时间,2年以内者56例,多于2年者46例,最长为10年,最短16个月。

1.2 方法

120例中,经产道顺产者22例,其中5例为第1胎经阴道分娩,第2胎剖宫产。自然顺产者中,无阴道分娩史占8例,有阴道分娩史为6例。无产前征兆性计划分娩38例,成功14例,因家属原因拒绝试产3例,第1产程延长行剖宫产9例,产妇宫缩痛行剖宫产者8例,过程出现胎心迟发减速,而行剖宫产5例。

2 结果

经阴道正常分娩共42例,瘢痕子宫再妊娠阴道分娩率为32.9%。Apgar评分值高于6分。孕期38~41周,新生儿体重2600~3800 g。42例中有2位产妇产后宫缩乏力出血800 ml,出血量800~900 ml,处理后好转,所有产妇再孕时间距前次剖宫产时间为1年5月~6年3个月,并均未出现子宫破裂症史。

3 讨论

3.1 影响分娩方式选择的因素

分娩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前次剖宫产术式、子宫切口愈合情况、胎儿大小、再妊娠间隔时间、产妇家庭经济基础和医患双方承受风险能力等。以上因素中产妇家庭经济基础、再妊娠间隔时间和前次剖宫产术式是主导因素。目前普遍认为再妊娠间隔时间少于2年、子宫切口愈合不佳者容易发生子宫破裂,此类产妇应选择剖宫产。因为阴道试产具有不可预测性,而剖宫手术相对安全,所以对于经济条件较好、胎儿较大的孕妇应建议选择剖宫产。本研究中18例属于此类,而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孕妇建议选择阴道自然分娩,本研究中有9例再妊娠间隔少于2年,且惧怕高额手术费的再妊娠产妇选择阴道自然分娩。

3.2 瘢痕子宫再妊娠经阴道分娩的选择

一次剖宫产而次次剖宫产的格言早已打破,瘢痕子宫并不是剖宫产的绝对指征,阴道试产是一个可选择的措施。阴道试产条件:前次剖宫产术式微子宫下段横切口,且切口愈合良好;再妊娠间隔>2年;无明确剖宫产指征及严重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等;无再次子宫损伤史,如穿孔;产妇及家属充分了解试产风险并同意接受。对于术后不足2年或子宫体部剖宫产术后伤口愈合良好,而无其他明确手术适应证且家属和产妇同意,可做好输血、急症手术准备、严密监护的情况下试产[2]。在试产前应使用B超了解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宫颈成熟度,掌握适应证,试产过程中如发生异常,立即剖宫产。因此,不应过分担忧瘢痕子宫破裂的风险,而应在充分排除阴道分娩禁忌证后,对剖宫产术后再妊娠孕妇给予阴道试产机会,以降低剖宫产率[3]。

3.3 剖宫产术的合理运用

虽有众多研究资料表明,瘢痕子宫再妊娠的阴道分娩率较高[4],但不是所有病例都可适合选择阴道分娩,临床实践经验表明:对于子宫下段纵切口、子宫体部剖宫产、伤口愈合不良及2次以上剖宫产史者,其不论孕期间隔长短;都应选择剖宫产[5];同时对子宫肌壁菲薄、术后不足2年者也应选择剖宫产。但在临床上不应随便扩大剖宫产指征,对于没有明确剖宫产指征者,应给予充分的试产机会,在试产过程中可进行严密监护,发现异常即行剖宫产,这将有益于降低剖宫产率和母婴并发症[6]。

3.4 阴道试产中注意事项与子宫破裂的防治

应严格掌握阴道试产及催产素,人工破膜的适应证,医生应向家属及孕妇充分说明阴道试产的可能性及其危险性,争取其最大程度的配合,试产过程由专职医护严密监护,随时监控子宫形态,及是否存在子宫下段压痛、血尿等指征。做好输血及急症手术的准备,一旦出现子宫破裂征兆应立即行剖宫产手术[7-8]。

参考文献

[1] 林传喜,徐玲.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前瞻性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12):712.

[2] 耿正惠,马楠.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5):275.

[3] 徐红,姚明霞,汪春英.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2~16周妊娠的临床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5,13(8):482-484.

[4] 崔小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临床探讨[J].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5,2(4):330.

[5] 关铮.微创妇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17.

[6] 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9.

[7] 苏应宽,徐增祥,江森.实用妇科学新编[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07.

[8] 李传征,高凤春,郭凤珠,等.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4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8):44-45.

(收稿日期:2011-10-27) (编辑:徐睿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