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宋朝时,宫里在立秋有一个习俗,就是将种植在盆内的梧桐树搬入大殿,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启奏:“秋来了”,梧桐应声落叶,正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除了落叶,还有贾岛的'一点新萤报秋信',暑气未尽而千百种虫已经感应到清气,在最后的夏夜“飞光千点”,发出鼎沸虫声。
寒气将至未至的初秋,一年中最富诗意的时刻就此来临了。北国的秋最好,银杏渐黄,黄栌满树叶片的红,天空真正的万里无云。枣子、柿子、葡萄,在街头巷尾渐渐熟坠,一点点感受收成的喜悦。
北方还有“咬秋”习俗,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将秋咬住,表示酷暑的结束。但清秋短暂,再过不久又有尘沙灰土,以致于这短暂的佳日更显珍贵。
南国的秋则来得缓慢,需要细心体会:二十四桥的明月夜,让人身心清凉;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最好不期而遇;各处的残荷,雨声里意境尤佳。
这是诗词最多的季节,美丽、细腻而又幽愁暗生,所谓诗意,大概就是如此。清代在立秋这一天,会悬称称人,和立夏所称之数对比,如果体重轻了,今年夏天则为“苦夏”,人在盛暑往往食欲不佳,凉风一起,是时候补回些斤两。而秋风一来,胃口又开,就要“贴秋膘”。立秋“贴秋膘”的说法来源清代《京都风俗志》:立秋日,人家亦有丰食者,谓之“贴秋膘”。
汪曾祺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吃烤肉,羊肉切成薄片,大火烤着,一屋子人足鄧长凳,
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
比起诗人的秋天,俗世是不论季节更替,都要用吃来感受这一切。或许对有些人来说,秋天的味道,就是烤肉香。一候凉风至丨经过大暑的大雨,暑气渐消,“一场秋雨一场寒”就是此刻。二候白露降丨“露从今夜白”,白是秋之标志,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三候寒蝉鸣丨秋凉以后寒蝉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而变声凄厉。万事有迹可寻,而动物往往更敏于感受自然的更替。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
刘翰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王维一夕绕山秋,香露溘蒙菉。新桥倚云阪,候虫嘶露朴。洛南今已远,越衾谁为熟。石气何凄凄,老莎如短镞。 ——李贺一宿秋风未觉凉,数声宫
漏日犹长。林泉无计消残暑,虚向华池费稻粱。 ——徐铉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白居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