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温室效应

2021-10-09 来源:东饰资讯网


特点

温室有两个特点:1.温度室内高,2.不散热。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之所以称这一效应为温室效应,亦与此原理有关。

解决方略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

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

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

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 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 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

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

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greenhouse effect

定义1:

低层大气由于对长波和短波辐射的吸收特性不同而引起的增温现象。 应用学科:

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2:

低层大气由于对长波和短波辐射的吸收特性不同而引起的增温现象。 应用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3:

由温室气体所导致的近地层增温作用。 应用学科:

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二级学科);海洋气象学(三级学科) 定义4: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

象。 应用学科:

生态学(一级学科);全球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5:

行星所接受的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和向周围发射的辐射能量达到平衡时,行星表面具有各自确定的温度。如果行星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则因为太阳的可见光和紫外线容易穿透二氧化碳成分,行星表面发射的红外线不易穿透这种大气成分,引起上述平衡温度升高。这种效应与玻璃可提高温室内的温度类似,故名。 应用学科:

天文学(一级学科);天体物理(二级学科) 定义6:

大气通过对辐射的选择吸收而使地面温度上升的效应。产生该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 应用学科: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气候资源学(二级学科)

二氧化碳

(CO2) 1) 燃料

2) 改变土地的使用 (砍伐森林) 1) 被海洋吸收

2) 植物的光合作用

吸收红外线辐射,影响大气平流层中O3的浓度 甲烷 (CH4)

1) 生物体的燃烧 2) 肠道发酵作用

3) 水稻

1) 和OH起化学作用

2) 被土壤内的微生物吸取

吸收红外线辐射,影响对流层中O3及OH的浓度,影响平流层中O3和H2O的浓度, 产生CO2 一氧化二氮 (N2O)

1) 生物体的燃烧

2) 燃料

3) 化肥

1) 被土壤吸取

2) 在大气平流层中被光线 分解与及和O起化学作用 吸收红外线辐射,影响大气平流层中O3的浓度 臭氧 (O3)

光线令O2产生光化作用

与NOx,ClOx及HOx等化合物的催化反应。 吸收紫外光及红外线辐射 一氧化碳

(CO)

1) 植物排放

2) 人工排放(交通 运输和工业) 1) 被土壤吸取

2) 和OH起化学作用

影响平流层中O3和OH的循环,产生CO2 氯氟碳化合物 (CFCs) 工业生产

在对流层中不易被分解,但在平流层中会被光线分解和跟O产生化学作用

吸收红外线辐射,影响平流层中O3的浓度 二氧化硫 (SO2)

1) 火山活动

2) 煤及生物体的燃烧 1) 乾和湿沉降

2) 与OH产生化学作用

形成悬浮粒子而散射太阳辐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