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较量——中国入朝作战的必然性

2020-09-16 来源:东饰资讯网
汉语B132班 李姗姗 201306014217

较量

——从美国对华军事战略及国家利益最大化谈中国入朝作战必然性

摘要:纵观中美发展史,双方关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朝鲜战争的针锋相对,一度把中美关系带入到兵戎相见的冰期,并延续20多年之久,对中美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从国家利益最大化角度来说,涉及到战争的各方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也相应做出努力,中国的长远利益构成了中国入朝作战的必然因素之一。

关键字:战略;利益;意义

一、美国对华军事战略角度

战略,亦称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军事战略不仅涉及使用武力的政策,而且涉及威胁使用武力的政策。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取决于国家安全利益的需求和所拥有的能力。在军事战略制定与调整过程中,战略思维定式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它不仅仅根据对外政策目标和任务来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有时还有不合理动机相交织的结果。

(一)美国对华军事战略渊简述

美国对华军事战略,究其实质而言是美国对华总政策在军事领域散文反映,其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使用武力相威胁,最有效地保证其对华目标的实现。

美国南北战争前,美国的主流思想已经由国内转向海外。19世纪60年代,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威廉·西沃德就提出了建立“太平洋商业帝国”的宏伟构想。19世纪美国工业革命完成之后,社会危机和社会矛盾是美国觊觎中国的重要动机。1898年麦金莱总统第一次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并将其运用到菲律宾和对华政策上。而而真正意义上的对华战略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于冷战时期。抗日战争初期、中期、后期经历了纵容绥靖日本对华侵略、有限制维持中国作战、利益需求支持中国作战三个阶段。而二战结束后,1947年到1950年的美国对华政策,大致经历了一个试图从援蒋反共,到中国内战脱身,从试图与中共接触和解到不承认,并最终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嬗变过程。

(二)朝鲜战争是美国制华的重要战略体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每次中国在自身发展处于关键阶段时,中国周边有事总能或大或小的影响到中国自身发展,而每次较大的“中国周边有事”总能看到美国的影子,朝鲜战争及其牵涉到的台湾问题就是美国制造周边事件制约中国的重要体现。

朝鲜战争延缓了中国的发展和台湾统一的解决。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整个中国千疮百孔,几乎是一片废墟,工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的破坏,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台湾

和东南沿海一些岛屿以及西藏尚未解放。这样的国内形势决定新中国的主要任务只能是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就在这个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发表总统声明,宣布命令空军、海军给予南朝鲜部队掩护和支持,命令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命令加强菲律宾的美军部队,并加快对菲律宾政府的军事援助,命令增援中南半岛的法国军队。美国一再不顾中国关于不要越过三八线的警告,不顾中国核心利益的关切,依然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附近,中国被迫参战。当时,中国正在做登岛作战、解放台湾的准备,朝鲜战争的爆发,阻滞了台湾的解放,同时也延缓了中国的自身发展。

台湾问题成为美国长期制衡中国的重要策略之一。台湾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重要是不断变化的。台湾对美国的利益主要有四方面:第一,台湾是美国牵制中国的一颗棋子,一个工具;第二,台湾是“西化”中国的样板;第三,台湾是美国的战略前沿;第四,美国可以通过台湾保持所谓的平衡政策,两边操纵,两边获利,这是它的利益所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目标之一是遏制中国,台湾被看作是包围中国的一颗棋子,被纳入美国亚太安全体系,成为美国第一岛链中的重要一环。

二、国家利益最大化角度

国家利益,即一切能满足国家生存发展等方面需要并且对国家具有好处的事物,包括领土完整、国家主权、文化完整和人民利益。其中,人民利益是核心。当然,这种事物既可以是实体性的实物存在,也可以是过程性的事件存在;既可以是物质性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存在;既可以是已经或正在满足国家需要的存在,也可以是能够满足国家需要的存在;既可以是现实的存在,也可以是潜在的存在。

(一)对决朝鲜战场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的权衡

冷战时期,美苏两级争霸主导国际格局,美中关系服从于美苏争斗,美国始终是透过中、美、苏这个“大三角”来看待中国。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走向对抗,究其缘由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受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冷战前期,美国视中国为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特别是朝鲜战争,更加确信中国是苏联在亚洲扩张的工具,也正是朝鲜战争催生了美国对话20多年的对抗,更为甚者,中国被视为“亚洲的头号敌人”,因而对华实行全面遏制。

二战结束以后,出于历史积淀和现实地缘政治两方面的因素,杜鲁门政府把欧洲视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心,视为遏制苏联的锁钥,在他看来,掌握欧洲便可以掌握整个世界。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军事力量正处于二战后期的相对收缩期,尽管美军正在为新的大战积蓄力量和调整战略,但是据马歇尔估计,美国至少还需要两至三年才能做好全面大战的准备。这一时期,美国根本不具备在亚洲和欧洲同时应付两场战争的心理准备和实力准备。而意识形态作为国家利益的外衣上升为主打因素,归根到底

2

还是美国不想错失任何一个遏制苏联,抢占时局的机。而美国固然是“聪明”的。具有美国陆军官方性质的史书《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战争爆发前后》中,有这样一段话:“美国的每一个选择都有使其他国家疏远的可能性,而美国的政策正是基于与他们持久的友谊和支持的基础之上的。行动迟缓、无所事事将被一些国家指责为对大韩国民政府的背叛,并将导致一些国家诸如英国、意大利、日本等重新估计支持美国是否明智。另一方面,如果美国采取单方面军事措施反击朝鲜袭击者,那么对许多国家来说,苏联关于帝国主义行动的指责和对联合国的蔑视将视为正当的、合法的。其作用是恐吓这些国家,是他们更易于接受俄国的观点。”于是,操纵联合国成为美国自认为隐蔽干涉朝鲜内战问题的“良苦用心”。

(二)从国家利益最大化角度探讨中国入朝作战必然性

任何历史事件都要放在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背景下去斟酌讨论。朝鲜战争的时候,中国正在干什么?当时新中国正在“喘息”,被战争摧毁的城市建设,满目疮痍。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恢复经济发展,还有恢复民心。通俗的说就是共产党刚刚上台,怎么就能又开始战争,战争意味着的是流血和牺牲啊。而国际上,“一边倒”的方针迫使中国处在了苏联和美国对立的夹缝中,但凡出兵一定要胜利,否则将给整个共产主义社会带来浓重的打击。真到战场上,小米加步枪的设备可以拼得过美国的先进武器吗?中国出兵,会不会把战火引到我国国土上来,会不会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出兵或许可以自保。自保一时,可以自保一世吗?出兵朝鲜是必然的。

首先,就中国自身而言,我国重工业基地都在东北一带,重工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恰恰在恢复经济关键时刻,怎能经得住美国三天两头探测轰炸,就美国对华的军事策略来说,与其说是枪弹无眼,不如说是有意为之,中国倘若不出兵,谁又能保障美国打到鸭绿江边不会冒天下大不韪攻打中国,不出兵,美国占领朝鲜,与我国隔江相望,威胁我国东北,又控制我国台湾,威胁上海、华东,他要随时发动侵华战争,必然是硝烟四起,我国将顾此失彼。

其次,朝鲜是近邻,与我国一江之隔,并且素有中朝人民友好共处的传统,“邻居”向来是最亲密的敌人,他知道你的实力强大,同时也深谙你的软肋,尤其是北朝鲜的金日正曾在中国完成学业,参加过中国的革命运动与战争,中国不援助朝鲜,无疑是多给自己找了一个敌人。

再次,北朝鲜是苏联在1945年8月解放的,是国际共产主义社会力量的组成部分,南北朝鲜实力的此消彼长,也是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局部较量的重要体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同时也就承担起支持同盟,壮大共同有生力量的责任,而苏联方面也会做出相应的“考验”,探究中国是不是“半个铁托”,中国响应出兵,才能真正促使苏联当局对我国共产主义性质的确认。

再次,美国为主的敌军有着最重要的致命弱点,后方太远,战线太长,兵源不足,

3

不义之战,出师无力。抓住这些弱点,扬长避短,我们完全有可能制胜,出兵不是没有把握获胜的。

最后,美帝国主义出尔反尔企图侵占我国台湾,全国人民反抗美帝国主义的声音高涨,中国政府出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也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四个方面都是围绕国家利益展开的,出兵或者不出兵都是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用毛泽东的话说:参战利益极大,不参展损害极大。

(一)战争全局分析

“雄赳赳,气昂昂,跨国鸭绿江„„”朝鲜战争开战。朝鲜战局的一举一动都牵制着我国同苏联关系、我国出兵力量以及台湾问题。

美军仁川登陆,反转了战局,北朝鲜陷入被动与不利,而作为我们的盟友苏联,却一而再地延缓出兵。这之中包含了几点苏联的“私心”:1、苏联,作为唯一具备可能实力美国抗衡的国家,不敢贸然出兵,必然要摸清美国的底,防止不必要的损失削弱战斗力;2、苏联重工业发达,军事实力远远强于当时的朝鲜和中国,料到自己必然会被这两个国家请求出兵朝鲜的优结果,企图先赚取一笔军事利润;3、苏联与美国的战略重心偏在欧洲,苏联企图利用中国兵力牵制美国,以谋求自己在欧洲利益最大化,甚至想“坐山观虎斗”,渔得朝鲜战争之利。

兵力大致对比:志愿军步兵25个军79师,炮兵16个师,坦克兵2个师,铁道兵10个师,航空兵12个师,志愿军在朝鲜的兵力最高数为135万人,朝鲜人民军45人。美国全部20个陆军师,2个海军陆战师,48个空军联队,先后有10个陆军师,1个海军陆战师,22个空军联队计54万人在朝参战。南朝鲜军及其盟军参战64万人参战(其中15国盟军兵力总数为4万人左右)。 朝鲜战争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中国不出兵,割裂了东亚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令15国同盟其实嚣张,不利于国内社会主义发展。但是,朝鲜战争的确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毛泽东作出的非常艰难而又正确的决策,中国人民解放军改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战争中,敌我双方有进攻转入战略性的阵地对垒防御,这在世界战争中也是罕见的,由于我军没有制空权(1951年9月以后,我空军正式参战,才控制了清川江以北的空城),敌军与正面地面部队配合,轰炸前方部队与阵地设施,同时绞杀后方铁路,公路交通设施与兵库仓库等,因此这是一场没有前方与后方之分的战役,最奇特的莫过于战争还在进行中,双方进行停战谈判,开辟了一个外交战场,边打边谈判。

从台湾方面来说,一方面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的亚洲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第七舰队开入台湾,美军介入朝鲜战争。从而迫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进攻台湾的部署,却不得准备在朝鲜与美军正面作战。另一方面,美国顾问团进驻台湾,明确表示对蒋介石政权的支持,大量的战略物资、军事装备和经济援助也随之涌入,美国这时需要台湾处于稳定状态,危在旦夕的蒋介石政权,借助美国的军事、经济支持遂转危为安。

(二)朝鲜战争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

朝鲜战争挺以对立双方在停火线形成新的对峙而结束。我们不能否认抗击美国侵略,保家

4

卫国所产生的重大历史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朝鲜战争为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特别是东北亚的国际关系和中美关系的发展都带来沉重负担,而且至今尚未完全解除。假若中国当年不出兵,历史遗留问题会影响当今吗?不然,或许中国也将沦为一个美苏南北对峙局部热战的战场。

1、朝鲜战争使美国认识到战略争夺的重点仍在欧洲。资本主义的力量与社会主义力量的对抗木莫过于此消彼长,中国出兵壮大的是社会主义力量,消的是资本主义力量,停战在三八线附近与战争前的格局基本一致,美国侵占朝鲜的愿望落空,但在一定程度上,美国还是满足于朝鲜战争阻止里共产主义的扩张。签订停战协议才能使美国抽出力量,以加强在欧洲的攻势。同时朝鲜战争也成为冷战时期局部热战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参战双方损失极重。

2、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可以说第七舰队登陆台湾是美当局做出的错误决定,一方面激起了我国人民的保家卫国爱国心志,鼓舞斗志,催化了中国出兵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台湾成为分散美国军事力量的又一因素,美国处于疲劳作战状态,失败是必然的。而对中国最不利的还是蒋介石利用朝鲜战争时期得以恢复,阻滞了台湾统一大业,美国成为这个问题的罪魁祸首之一,因台湾问题中美关系无法更进一步,一直处于半合作半斗争中。

3、朝鲜战争不仅在整体上形成了东亚冷战格局,同时奠定了东北亚不和关系,这对我国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朝鲜战争后,中朝关系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但中韩关系却如同冰冻三尺冰冷对抗,几十年停滞不前。但是从整体看来,中韩关系破裂略好于中朝关系不和,毕竟朝鲜是中国一衣带水的地带,出兵援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换来东北边境稳定安静的发展环境,重工业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美国对华军事战略》李江胜著 时事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2、《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杨奎松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5月第3版

3、《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杨迪著 解放军出版社 2008年修订版 4、《毛泽东与抗美援朝》逢先知 李捷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0年10月第1次印刷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