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工资计算及加班工资支付标准》主旨:工资应按约定计算,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符合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法定节假日应支付工资,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标准:延长工作时间150%;休息日工作200%;法定休假节日工作300%。
法律分析
按劳动法工资计算如下:
1、工资是按照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约定的数额来计算;
2、双方约定的工资不能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3、要与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相符合。
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1、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2、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3、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完成劳动定额或规定的工作任务后,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按以下标准支付工资:
1、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日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劳动者工资;
2、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支付劳动者工资;
3、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节日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劳动者工资。
拓展延伸
劳动法规定的工资计算方法与薪酬体系的关系
劳动法规定的工资计算方法与薪酬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劳动法的规定,雇主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并且工资计算方法应当公平合理。薪酬体系则是组织内部对工资的管理和分配体系,包括薪资结构、绩效考核、奖励机制等。劳动法规定的工资计算方法为薪酬体系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确保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薪酬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也需要遵循劳动法的规定,保证工资计算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因此,劳动法规定的工资计算方法与薪酬体系密切相关,共同构建了一个公平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
结语
根据劳动法,工资计算应公平合理。雇主应按时足额支付工资,并与劳动者约定的数额一致。工资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且需符合单位的经济效益。法定节假日工资支付时不剔除节假日,可按日工资或小时工资折算。超出标准工作时间的工资支付应按规定支付150%-300%。劳动法的工资计算方法与薪酬体系紧密相关,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公平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八条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七条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九条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
(一)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三)劳动生产率;
(四)就业状况;
(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