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技能】
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及证明过程,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体会它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 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判定定理的证明. 【教学难点】
会用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有哪些?你能证明这些定理吗?
【教学说明】从回顾判定定理来引出新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证明: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见教材P83页.
2.证明: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见教材P84~85页.
3.证明: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见教材P85页.
【教学说明】教师带领学生探究证明方法,指导学生书写过程,并指出不足之处.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命题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1)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相似. (3)所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4)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
分析: (1)不正确,因为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大小不确定,因此直角三角形的形状不同.(2)不正确,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大小不确定,因此等腰三角形的形状也不同.(3)正确.设有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和A′B′C′,其中∠C=∠C′=90°,则∠A=∠A′=45°,∠B=∠B′=45°,设△ABC的三边为a、b、c,△A′B′C′的三边为a′、b′、c′,则a=b,c=2a,a′=b′,c′=2a′,∴a/a′=b/b′,c/c′=a/a′,∴△ABC∽△A′B′C′.(4)正确,如△ABC与△A′B′C′都是等边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都成比例,因此△ABC∽△A′B′C′.解:(1)、(2)不正确.(3)、(4)正确.
2.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6和8,另一个与它相似的直角三角形边长分别是3和4及x,那么x的值(B)
A.只有1个 B.可以有2个 C.有2个以上但有限 D.有无数个
3.如图,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则下列图中的三角形(阴影部分)与△ABC相似的是(A)
4.如图,在△ABC中,DE∥BC,EF∥AB,求证:△ADE∽△EFC.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知∠AED=∠C,∠A=∠FE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知:△ADE∽△EFC. 证明:∵DE∥BC, ∴∠AED=∠C. 又∵EF∥AB, ∴∠A=∠FEC. ∴△ADE∽△EFC.
5.已知,如图,D为△ABC内一点,连接BD、AD,以BC为边在△ABC外作
∠CBE=∠ABD,∠BCE=∠BAD,连接ED,求证:△DBE∽△ABC.
分析: 由已知条件∠ABD=∠CBE,∠DBC公用,所以∠DBE=∠ABC,要证的△DBE和△ABC,有一对角相等,要证两个三角形相似,可再找一对角相等,或者找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从已知条件中可看到△CBE∽△ABD,这样既有相等的角,又有成比例的线段,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证明:在△CBE和△ABD中,∠CBE=∠ABD, ∠BCE=∠BAD,∴△CBE∽△ABD. ∴
BCBEBCAB,即:. ABBDBEBD△DBE和△ABC中,∠CBE=∠ABD, ∴∠CBE+∠DBC=∠ABD+∠DBC, ∴∠DBE=∠ABC且∴△DBE∽△ABC.
【教学说明】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相似三角形有哪几种判定方法? 2.上述几种判定方法如何进行证明? 3.你还存在哪些疑惑?
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3.9”中第1、2、3、4题. 2.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课时作业”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但在一些综合应用的题目中,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在实际应用时,尽量开阔学生的思维方式,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BCAB, BEB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