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 第15卷第5期 工会论坛 Trade Unions’Tribune VoI.15 No.5 Sep.2009 浅谈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其对策 赵玮玮 (河南m,_lk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大学生网络成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成因,提出一系列解决对策,特别是提出解决这 ~问题高校应当发挥的作用。希望引起社会当今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网络成瘾;虚拟;交流方式 [中图分类号](3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153(2009)O5—01O2—02 [作者简介]赵玮玮(1982一),女,河南新密人,硕士,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工办副主任。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已遍布世界,成为现实 增加;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网下则感到不安、焦 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作为新经济的重要载体和信息传 躁、失眠、情绪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等,在个人现实生活中, 播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当今人们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获 花很少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 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学习、 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的 生活和行为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 学习、工作、生活造成损害;每周上网至少五天以上,每一 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这些影 个次至少4小时以上。 响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网络成瘾。 调查显示,网络成瘾者多是处于2030岁,有一定文化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表现 程度的年轻人。而这些典型症状和临床表现在大学生身 沉溺网络不单是道德缺陷,而且是一种心理问题,是 上更是尤为突出。 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网络成瘾是个体长期沉溺于网络而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 不能自拔的一种心理反应。患者没有理由、无节制地花费 形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有很多种,既有主观的也 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或玩游戏以致 有客观。从客观上来看,主要是虚拟的网络易使人在心理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并在 上产生特别满足感,认真分析有以下几方面: 生活中出现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 (一)网络的虚拟环境使大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极大满 等症状。 足 典型的症状是:上网时容光焕发、精力充沛,连续十几 青年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正是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小时不休息;下网后精神疲惫、情绪低落、思维迟钝、眼 并产生强烈冲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特别渴望 光呆滞、表情木讷、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生物钟紊乱,食 自我得到肯定、得到认同。网络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 欲下降,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自我评价 作用,而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电脑游戏实现的。在游戏中 降低、能力下降,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不惜 玩家可以抛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规定,随心所欲为自己重 荒废学业,放弃就学机会;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 新确定身份、财产、相貌、性别,甚至可以亲自设置生存环 少,大量吸烟和饮酒,滥用药物等。 境,不需要现实生活背景下的关系和资产准备就可以挑战 临床表现为: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感,上网时间不断 一切,在游戏中的每一次胜利都会得到具体的奖励。而 认识状态,仅仅是教师认识的对象,不能给他戴上“主体” 识是客体。学生通过做作业、凋查研究、参观等活动,消化 的帽子,因而不具备双重身份。教师与学生、教材的矛盾, 和掌握所学的显性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的 是这一层的主要矛盾。教师总是虚拟要把学生塑造成某 统一。 种模型,解决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的矛盾,期望达到主体 在知识传播的社会化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共同组成管 与客体的统一。 理的主体,而客体仍然是有待消化和巩固所接受的的显性 在知识传播的综合化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同时既是组 知识。这一过程是知识管理中所强调指出的,与一般教学 织管理的主体,也是组织管理的客体。这一过程中,教师 认识论不同,知识管理强调知识的交流、分享与共享。作 和学生要不断进行交互或交流来完成编码后的显性知识 为一个班级组织的主体人员,公共交流经验将加强组织成 (客体的教学内容)的传递。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 员之问的信任感,从而自然引发合作欲望,交流不同于合 整个管理过程的矛盾统一体,教师不再是管理的唯一的主 作,交流是信息的交换,而合作是协同的创造,是理解和创 体,学生也不再是单一的管理的客体对象,教师和学生又 新的分享。 同时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性。首先,教师把预先编码好 总之,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中存在着多种主体与客体的 的显性知识传播给学生,在这一单向认识上,教师是主体, 矛盾关系,应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念来梳理课堂教学过程 学生是客体;其次,学生同时又以所接受的显性知识作为 中的主客体关系,将对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产生深远的意 认识对象,这一单向认识上,学生是主体,编码后的显性知 义。 识是客体;再次,学生在认识显性知识的同时,也把教师作 参考文献: 为认识对象,了解教师的教学特点、语言及行为方式、性格 [1]曾莉,肖兴政.师生主客体关系新论[J].东莞理工 特点以及向教师质疑等,教师便成为学生认识的客体。 学院学报,1995,(6). 在知识传播的内化过程中,学生是管理的主体。一旦 [2]胡秀梅.知识管理中知识类型探讨及其转换研究 教师把编码后的显性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矛盾 [J].新世纪图书馆,2008,(2). 就转化为学生与所接收的显性知识矛盾。学生是主体,知 (责任编辑:马银华) 102 赵玮玮:浅谈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其对策 这一切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在现实社会是难以获得的。 现在,互联网无穷无尽的游戏资源使大学生的虚拟自我实 现更加容易,而且还可以通过制作个人主页,建立网站等 形式强化和扩大自我认同。因此,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中非 常容易得到自我肯定而实现自我价值的虚拟实现,这是他 们容易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而最终形成网络成瘾的重要 原因。 说,信息意识是自觉地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来认识和对 待,主动地认识和掌握信息,同时必须依法规范个人的信 息行为,用正确的信息道德意识来识别信息,从而做到有 取有舍。信息能力指的是识别、收集、整理、利用信息的本 领,包括了解信息基本知识,掌握信息的概念、特点,信息 的作用,信息运动的基本规律等,掌握信息技术,具有获取 利用信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帮助学生调适并克服网络情感焦虑心理 扩大大学生情感交流的空间,拓展展示大学生才能的 舞台,是调适和克服大学生网络情感焦虑心理的重要途 径。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 (二)提供交流的安全感 网络为人的交往提供了一种新颖便捷的交流媒介,容 易使大学生对其产生交往依赖。首先,互联网交流具有广 泛性,人们可以从几千万甚至更多的人中选择交往对象并 同时与其中的许多人进行交往,找到知音的机会大大多 于现实的范围。其次,它具有间接性,人们不用直接面对 对方,这就大大激发了彼此间的神秘感,随之而来的是美 好的想象和交往的渴望,人们不用即时回应对方,这就给 予了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很容易与对方保持良好的 关系。第三,网络交流具有“安全性”,因为网络交往对象 往往不属于自己的现实生活圈子,不必担心因泄漏自己的 隐私或秘密而危及自身利益。网络交往的这些特性使得 人们相对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感受到 自身的存在价值。正是网络交往的这些特别优势使青少 年容易对电脑网络产生心理依赖,这也是青年大学生网络 成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三)网络可以掩饰现实生活中的缺陷 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有着各种各样的挫折感,失败 感,例如学习成绩不好、人际关系不良、交友障碍等、自身 形象不佳、生活目标缺失等等,这些很容易促使大学生更 加迷恋网络世界。因为只有在虚拟的社会里,他们才可能 找到久违的或从来没体会到的成功的喜悦,修补一下破碎 的自尊。虚拟的满足,会让人留恋,即使残酷的现实就在 眼前,自己也知道逃避的后果,却是欲罢不能。越是逃避, 精神对虚拟刺激的依赖就越大,就离现实越遥远,也就越 加不愿意面对现实。 (四)大学生自身存在人格缺陷 一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学生还没有最后形成比较 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探 究的欲望十分旺盛。二是沟通和社交能力低下,孤独感 强。心里的压抑和孤独,通过网络得到了宣泄和释放。三 是自学能力差,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与高中时大相径庭, 许多人不能很好地完成角色转换,空虚无助,网络可以使 他们忘掉不快,得到满足感和快感。 三、高校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对策 网络成瘾是一个新问题,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与其相 关的并发现象及治疗程序仍没有权威研究,无法建立起一 套标准恢复程序,更不必说有效治疗疗程了。但高校作为 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载体,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 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高度,应主动采取措施,宣传正 确运用网络或迷恋网络带来的负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 确的网络观,引导他们遵守互联网的道德规范,纠正和改 变大学生迷恋网络的不正常认知、感情和心态。要教育学 生正确对待网络,正确处理网络和现实的关系,我认为要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接触的思 想观念更加更加多元、复杂和易变。因此,在网络环境下, 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显得更加重要。信息素质的内 涵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信息意识指的是人们对客 观信息的自觉心理反映,是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具体来 活动,调适网络情感焦虑心理:如可以通过心理信箱、健康 热线,开展社团活动和科技实践活动,为学生情感交流创 造机会和环境,以缓解学习、生活的心理压力。同时要充 分运用网络这个平台,开设有关恋爱问题、心理问题、两性 问题、就业问题、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栏目,鼓励学生创办自 己的电子刊物、开展网页设计大赛和青年学生论坛等活 动,以活动创设一个自由探索、相互交流的良好环境,充分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帮助学生调适并克服网络情感焦虑心 理。 (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网上交往 在教育中,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和理性对待 网上交往。一方面,要以平常心态对待网上交往。在网络 交往中不要轻意相信对方,把自己的家庭背景全泄露出 去。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网上交往与现实生活中的关 系。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是现代人步入网络时代必须面 对的两个不同的交往空间。网络空间具有信息量大、互 动、快捷等特点,但是网络空间绝不能取代现实空间。因 为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人的许多需求必须在现实生活中 才能得到满足,离开现实空问而获得自由是不可能的。 (四)“疏导”结合,情感关怀 对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教育,要注重强制控制与心理辅 导的结合,要“疏”而不能“堵。目前不少高校都制定相关 的网络管理条例,规范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和网络行为。对 一些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同学,还要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此外,家长、老师的关 爱也非常重要,造成网络成瘾的原因并不是网络本身,单 向、机械的人机对话代替不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家长、 教师应改变“长者权威”的观念,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 的情感交流空间,把青年人当作完全平等的交际对象,多 与青年人平等交流、沟通、讨论,真正实现与大学生们平等 交往、互动交流。只有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被肯定 时,他会有安全感,对家长、老师更信任,才会更有信心战 胜网络毒瘾。 大学生网络成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问题,要想对 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仅仅依靠高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 要全社会进行共同的关注、参与。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R/ OL1.Http://www.cnnit.net.2004—07. [2]谢影,苟建新.互联网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2001.113. [3]刘华蓉.网络成瘾症逼近中学生[N]。中国教育 报,2003—2—28. ・ 『4]付辉,董薇薇.大学生痴迷网络的危害、原因及对 策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9). (责任编辑:马银华J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