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丁晓燕
来源:《江西教育C》2019年第08期
在这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若还用老一套来教学,谈何启蒙?唯有“创新”才能让小学的科学课堂鲜活起来;唯有“创新”才能让我们的启蒙更具有科学性。那么,小学科学课如何创新呢?
一、教学材料的创新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头戏
小学科学,最能吸引孩子的莫过于实验了。但最难把控的也是实验。实验太多太烦琐,难掌控时间和纪律,实验太少、太简单,又怕现象不明确,结论推导偏差大。
针对教材的章节设计,我们首先要必备的便是“教材”的整合能力,教师能根据目标有选择地增删一节课的内容,确定课上课下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章节中就有许多证明空气存在并有一定重量的实验。如果每一项都在课上完成,要么蜻蜓点水,乱体验一气;要么拖堂延时,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所以,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课堂完成,剩下的作为体验项目课下探究,学生都很乐意去做,并且还自己动脑开创了证明空气存在的新实验。
其次,实验材料的改进和创新,是吸引学生和提高课堂效率的杀手锏。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金属热胀冷缩吗》章节里,有个观察金属热胀冷缩的实验。书中提供的是铜球通过铁环和大头针加热变长两项实验。但是实际操作下来发现,由于铜球的手柄多是塑料制品,铜球在加热中孩子易烫伤,故实验存在安全隐患,加之铁环的大小有时不精准,实验效果也存在偏差。而大头针加热后变长的实验现象又不明显,肉眼一般看不到。一次偶然,在淘宝上发现了一款手持式简易的显微镜,我们将显微镜的物镜对准实验的大头针,手机的摄像头对准目镜,实验的现象立刻被放大数倍,清晰地呈现在手机的屏幕上。并且,他们还学会了用这种方法去观察其他细微变化的科学现象。
其实,只要你肯动脑筋,教科书中的许多实验均可替换或改进,让学生对科学课堂每一次都充满期盼。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是小学科学课堂的未来趋势
改变授课方式,激活科学课堂的多种可能。希尔伯特·迈尔认为课堂教学的三大支柱模式:讲授型教学、合作式教学和个体化教学。每种课堂的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缺点,但更多时候,讲授成了最常见的主导模式。从最早期的单一授课制到如今一直在延续的班集体授课制,教师的授课方式也一直在发生变化。现在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为单一授课与集体授课的有效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合带来了可能。早期翻转课堂风靡全球,让千万学生在家便可随时随地地听老师上课。随后兴起的网络在线课堂,又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及时互动。微课的出现,更是让学生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能选择更节时高效的学习方式,同时降低了课中学习的难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学科间整合教学的出现,促进了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分学科教学,有利于人们对某专业知识的掌握,但生活中的知識一直是融合在一起的。如何将它们整合运用,科学课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窗口。
科学可以与语文、音乐整合,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变得唯美起来。例如《种子是如何传播的》一课中,我们引入了描写蒲公英的优美诗篇,聆听了关于蒲公英的励志歌曲,升华了课堂,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等等。如果说科学是我们对真理的追求,那么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创新,便是一切得以鲜活的源泉。让知识活起来,架构成知识网,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点,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科学。
三、作业设计的创新是课堂创新的后续之花
我们知道创新应该是个持续的过程,科学的探究也只有在兴趣和坚持的路上一直走下去,方能有结果。以往单线性的读背式作业非常不适合科学,甚至抹杀了孩子对“科学”的兴趣。现在,我们必须进行改善。
多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观察不同环境下的蚕豆发芽、生长情况,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鼓励拍照记录电子档案,然后建群反馈。这种自己动手操作的作业加上及时的观察反馈激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他们变被动完成任务为主动学习探究。
适时布置一些创新型的作业。孩子的学习热情是被不断激发出来的。每学期如果我们都能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平台,让他们去发挥、去展示,他们都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例如,每年都开展“班级未来科学家”评选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将自己平时动手创作或改良的小制作拍成视频,放在群里大家投票选举。这不仅考验孩子的创新能力,也是考验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作品还有机会参加更高一级的科技创新赛。
小学科学本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我们的科学课堂才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六安路小学中铁国际城校区) 责任编辑:王锋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