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于润之
1935年,德国近代著名军事战略家鲁登道夫(1865-1937)发表了他个人军事思想的结晶、军事战略发展史上的名篇——《总体战》。他认为,现代战争已然是一场全民族的战争,不仅战争已扩展到参战国的全部领土,卷入战争的人员也由军队扩大到全体民众。总体战的针对目标将不仅仅是军队,也直接针对着交战国的全体人民。鲁登道夫因此认为,要想赢得现代战争,全民都必须下定决心投入战场,每个人都要不遗余力,奉献全部身心。“总体战的本质需要民族的总体力量,因为总体战的目标是针对整个民族的。”虽然鲁登道夫的观点带有浓烈的军国主义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文明发展至近现代以来,战争早已不单单是军人或政客之间的较量,而是关系到参与国的每一名公民,甚至是妇女和儿童。国防的范畴,早已被“全民化”。我国的“国防下一代”质量究竟如何?
今天,笔者谨将学生时代的一点调查数据拿出来与读者分享。
image现代国防包括武装建设、国防体制、军事科技和工业、国防工程、军事交通通信、人力动员、国防教育、国防法规等诸多方面,它以军事力量为核心,重视国家的战争潜力(特别是战时的动员效率),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平时期,国防的作用是威慑,要求“不战而胜”;战时,国防的任务就是实战,取得胜利。从国家元首到普通公民,从军事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意识形态,国防都与之密切相关。每一名适龄的青少年,都是未来国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X年8月,笔者对郑州X中(省级重点)在IEU大学新校区内进行的高中新生军训进行了实地访查,并整理出如下的相关信息:
<article style="margin: 5px auto;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 letter-spacing: 0.544000029563904px; line-height: 25.6000003814697px; orphans: auto;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normal; widows: 1; word-spacing: 0px;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font-size: 14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data-author="Wxeditor">
01
军训之于“国防下一代”的育化作用
</article>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
军训中的队列科目均是在于整体排面与动作的训练,所以相互之间的配合变得至关重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磨合,可以有效的强化班级成员间的合作意识。正如军训教官苏某所坦言,军训的作用不在于让他们走出多么整齐的队列,而是要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在训练之余,他们也组织学生进行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拔河比赛,所要达到的是相同的目的。英语老师郭某也说,军训至少会教会学生什么是集体荣誉感。因此,当某一个个体做不好动作而脱了集体后腿时,他/她会因集体意识催生的集体荣誉感而产生羞愧与奋进心理,继而加倍努力,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进步。
image(2)帮助学生迅速融入集体生活环境。
假如没有军训,学生直接进入高中,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他们必然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投注于学习之上;加之在校园内部能够开展的集体活动相对单一有限,难以获得很高的参与度,就会出现学生之间感情淡漠,同学关系疏远。而军训这种不需要消耗脑力、只需要付出体力的“集体受苦行为”,则能够迅速拉近相互的距离,融入新组建的班级。
(3)从长远来看,军训可以提升学生的毅力与凝聚力。
张老师从教育学的角度对我讲到,因为育人毕竟是个长期而非速成的工程,也许军训对于这些“国防下一代”的意义目前来说并没能有所显现,但军训会使这些来自全省各地、有着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们享有共同的心理体验,最终形成这个集体初始的凝聚基础。军训科目的单调、反复能够砺练出学生的毅力与耐力,使不同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学生均得到相应地提高。
从高中入学至大学毕业的这七年,可以看做是一个人的性格第二形成期(第一形成期是在三岁以前)。在这个阶段的初始经受一次吃苦锻炼,无疑是大大有益的。就老师们反映的情况来看,其实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们并非不能吃苦,就算是出现了想放弃的念头,大多是源于来到新环境、新集体中的陌生感与孤独感,属于正常的心理应激。倘若一个集体内部已十分熟悉,那么虽然对其训练会容易许多,但作为入学新训的上述作用也就基本无法实现。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军训一般进行于开学之前。
image<article style="margin: 5px auto;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 letter-spacing: 0.544000029563904px; line-height: 25.6000003814697px; orphans: auto;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normal; widows: 1; word-spacing: 0px;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font-size: 14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data-author="Wxeditor">
02
“国防下一代”自身的军训情感体验
</article>
(1)学生的军训体验。吃苦是军训必然的结果,吃苦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益处多多,学生们其实也能够吃苦——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们对于吃苦的不良印象。听了学生的心声,笔者个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军训的吃苦经历让大多数孩子从此对军旅不再抱有幻想。如教官苏某与何某所说,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住在信大军训,他们的身体素质、协调性、动手能力、自理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都与我们“80后”“90后”的当年相差甚远,与“60后”“70后”老师们的当年更不能比。女生杜某告诉笔者,她看了国庆大阅兵之后,曾经十分向往部队的生活,可这几天的军训,让她再不想来到部队过这种苦日子。其他女生的态度也都很明确,不愿意将来过这种“烈日下练队列”的艰苦生活;男生的态度也同样,虽然不少人喜爱军事,但凭借自己的成绩可以考上清华北大,从不曾考虑过报考军校。这些河南省的尖子生们,绝大多数不会进入军营的大门。唯一一名想报考军校的学生,其情况竟与十余年前的某些学生惊人的一致——家里贫困,考军校可以不交学费。这么多年来,军校始终是穷孩子的首选。
当然,军训形式的单一、枯燥,是使得天性好动的孩子们在瞬间对这一切产生逆反厌恶心理的主要原因。《北京日报》2011年8月16日刊发了贾晓燕的《高中军训多年不改老三样》,反映的就是当前学生与家长对于军训改革的心声。文中指出,“大多数家长也并不反对让孩子在吃苦中磨练意志。不过,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军训应该用国防教育的新内容取代原有的‘老三样’(指走队列、叠被子、打军体拳——笔者注),因为脱离实际生活的军训没有意义”。在交谈过程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还不清楚“军队全称”这类极其基本的常识,这无疑是军训的一个漏洞与缺憾。未来的军训,一方面要针对现实,多开展一些自救演练与心理行为练习,另一方面则要在军训中拿出专门的时间进行基本国防常识的普及,在学生时代就打牢青年人的爱党爱国的思想防线,激发青年人报效祖国的热血斗志——这才是军训最大意义之所在。
image(2)学生对于国防与时政的认知。
曾有文章评论,“00后”的一代是“无政治一代”,他们热衷于享受生活的乐趣,而不再考虑除自我之外其他的一切。就笔者此次调查的情况来看,此话不尽然。在十四五岁这个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感好奇的年龄阶段,世界风云的变迁同样吸引着他们的目光。所不同的是,有些人认识到了皮毛,有些人关注到了实质,这是个人政治天赋的差异,不可强求。他们向笔者问起恐怖主义和南海问题,也表达了希望国家尽早一战,以振国威的期盼。们关注了很多,但总是被网络上偏激甚至别有用心的声音所蛊惑,尚无法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强制看新闻联播已经不能对他们起到引导作用,校园里急需引进一支与他们有相同喜好、却又有着高度政治敏感性的年轻化“政工团队”,这样他们才更容易听得进去,进而接受。
笔者此次听到的最有水平的回答,当属女生杜某对于我军的点评——“阅兵走出来很好看,但不知道打起来怎么样,打仗比的又不是队列。应该把面子工程花的钱投入到国防和教育上”。能认识到这个层次,说明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当然,也有十分幼稚与令人警醒的,比如一个男生问教官,当了团长会不会很有钱,因为他有个亲戚是团长,家里巨有钱。孩子没能理解军衔与职务,却早早懂得了官大钱多的道理,并对此有着那么强烈的渴望。笔者无法断定那个“团长”的作风是否有问题,但这种思想认知的形成过程着实令人警醒与反思。
<article style="margin: 5px auto;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 letter-spacing: 0.544000029563904px; line-height: 25.6000003814697px; orphans: auto;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normal; widows: 1; word-spacing: 0px;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font-size: 14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data-author="Wxeditor">
03
军人的社会肖像
</article>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在我国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职业与身份定位,它所包含的内容,可远远不止普通意义上的“当兵打仗”那么简单。军人是党和国家的一扇窗口,只要这扇窗口没有破损,其他的一切问题就都有回旋的余地与可能。时代变换,“军民鱼水情”的表述虽然依旧适用,但已经无法涵盖当代的军民关系。此次调查,笔者专门就“你眼中的军人”进行了提问,大致勾勒出地方百姓眼中的军人肖像。
(1)学生眼中的军人。对于学生来说,军人是两个极端的结合体:一方面,作为他们想象中的军训教官,军人是粗犷、凶狠、暴躁而严厉的,是无法亲近与畏惧的对象(许多学生也因此对军训充满畏惧,而这种印象的形成,直接原因是年年盛行的“校园传说”,根本原因则是由某些文化素质较低的士兵所造成,下文详述);另一方面,军人是帅气、阳刚、坚韧而幽默的,是可以亲近与交流的对象,其实也就是当前主流声音所宣传的、现代军旅题材影视剧中所展现出的军人形象。对于军人,他们的大部分感知就是媒体,而军训则给了他们接触真正军人的最佳机会。笔者此次调查中的全部学生都对军人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我相信是IEU学员教官们的优秀让他们有了一个好印象。有些地方会请来士兵组织军训,由于他们与学生在文化层次上存在差异(士兵的文化层次低是客观事实,尤其是在组织大学生军训时,这种同龄人之间的天壤之别有时会造成双方之间的激烈冲突),就会出现上文所述的第一种印象。所以笔者建议,学生军训还是多多利用军校生和当前正发展壮大的大学生士兵队伍,让他们去给同龄人展示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优质军人形象。
image虽然军人的形象优质,但当笔者问及想不想考军校时,如前文所述,学生们都不把它作为一种可能;当笔者在女生表达完对军人的敬佩之情后追问一句“想嫁给军人吗”,所有的女生给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一个不能在身边常相伴、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祖国的人,可以敬仰与崇拜他,却不会为了他而奉献出自己的青春与爱情。虽然看起来很纠结,但这就是目前军人婚恋的现实。
(2)老师眼中的军人。作为成年人的高中教师,他们眼中的军人形象无不带有传统教育熏陶的痕迹。时代在他们的思想上打下了“最可爱的人”的刻板烙印,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他们对于军人,尤其是年轻军人的印象都是健康而阳光的。对于这帮军校学员,男老师裴某表示,比当年训我的那些士兵看起来帅多了。这也印证了笔者的看法,在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师生面前,军校生必然更有魅力,更能博得赞许。有的女老师还回忆自己在小时候也有从军梦想,甚至还想过嫁给军人,但时过境迁,成熟后的现实均把这些梦想一一否定,也印证了前文学生们的选择(因为社会大环境的缘故,这个时代的学生比他们的老师在情感选择上要成熟的更快)。对于军人,老师给出的与学生不同的评价是军人说话很“油”,尤其是在异性面前。这种不自觉的行为,是由于军队中的性别过于单一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心态,不足为奇。
作为十余年后的中国社会的生力军,新生代能否担当得起国防与建设的时代重任?在和平年代,“太平盛世”,这些疑问与质询通常会被这个浮躁与张狂的社会所嗤之以鼻,但若干年后的东方巨人是否还能在世界傲然挺立,这一切都取决于这些“国防下一代”在成年之后的表现。今天的教育者如果忽视了这个问题,明天的教育者将不再有可以改正错误的时间,甚至将不再有发出声音的机会。但愿他们能够青出于蓝,但愿一切都会愈来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