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者,为明乎物而尽其情,使不害于吾之正。
盖物者,包举万事万物而言,人之情欲,亦物也,天地之间,耳闻目见,心愿身触,皆物也。
一切的一切都是物,都是可以也是需要拿来格一格的。
格“人”
有个初中同学,11年毕业,12年买房买车(大部分的同龄人如果没有家里支持,刚毕业的第二年是不会想到买房的了),15年从国企辞职开花店,16年把花店转型成工作室,不相亲不勉强谈恋爱,活的特别拎得清。当初她说要辞职创业,她爸说我可以多给你些钱,你去做更大来钱更快的生意,她说不要,我要么就做花相关的事情,要么就不做。我跟她偶尔会一起聊聊做生意那些事,但是也就仅限于此,只是觉得这个姑娘很有想法,也敢做敢当。直到偶尔接触到她的父母,才知道原来他们家资产是拿亿来计算的,才知道他父母是典型的浙商,才知道什么叫言传身教,才知道什么叫耳濡目染,然后突然明白她为什么是这样的性格,为什么能在12年就想到买房买车,为什么敢从国企辞职出来做自己想做的事。
想全面了解一个人,得从方方面面去了解他,他的家庭背景,他的过往经历,知道前因才能理解后果,知道来路才知道去路。所以想全面了解一个人,一起多经历点事吧,比如相亲,不能光吃几顿饭把对方的收入兴趣爱好什么都八的一清二楚就算完事,而是要今天吃饭明天玩牌后天去游乐场等等,通过方方面面的反应来看他的为人,来了解他的过去。对这个人的认知才是立体的,全方位的。
格“情”
虽然我大部分时间都还是比较平和的,但是真有什么事还是会影响到我的心情很久,比如跟前任分手这事就会郁闷很久,走不出来。当时一直在纠结的是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这大概也是一种浅层次的“格”,格分手这个事情的本事。
现在觉得应该从格“郁闷,走不出来”这个情绪本身开始。
举个例子,最近遇到一个人,简称十万沙发男,为什么呢,因为他一直强调他们家沙发十万块,椅子2万块,总之一切都很贵,一切都比我更重要,稍微碰到一点,就在边上喊小心点,别碰到了巴拉巴拉,这就让我觉得很不舒服。但是我当时本着“每个人都有缺点,我可以理解也可以包容”的心态,并没有说什么,觉得还可以继续尝试接触。结果,我的大度换来人家的奚落,说我们俩不管是家境还是文化学识还是社会阅历都不合适,还指出我的种种问题。
很久没有被人数落的这么不堪了,也不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原来是这么一文不值,心情瞬间跌入谷底。
郁闷值得吗→好像是不值得,
郁闷能改变一切吗→不能,
他说的话有道理吗→个别有道理,我接受,我改,
既然知道他是这样的人了,如果他重新回来追你,你还会答应吗→太可怕了,我还不如一把沙发,不答应,我这还没用他钱呢,要是以后吃他的用他的,他还不得上天了,我得跪舔他,我不能接受。
认识他完全没有好处吗→不的,长见识了,而且他身上确实有吸引我的地方,我才一开始愿意委曲求全,那就把他吸引我的地变成自己的东西就好了,也不枉认识一场
那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人,要怎么处理→一开始就不要委屈求全,适当的表达自己的看法,看对方什么解释,矛盾越早暴露越好。
那这事可以翻篇了吗→翻了
结束,逐情徇物,乃蔽其聪。如果我一味沉浸在郁闷中,也许就会开始怨天尤人,为什么我遇到的都是不合适的人,我是不是要注孤生了。
格“工作”
最近想辞职,换城市换行业换工作,一切重新开始,很多人会表示不理解,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折腾,而且我还这么大动干戈。但是我把各种利弊都考虑一遍以后,觉得最坏结果也是我能接受的,而且我有信心不管遇到什么事我都能面对,那就换嘛,大不了再回来嘛。
格物,只是明白心身一切行止、动静、耳目、视听、情状,格之,使无妄作妄念,而止定其中也。致知,只是就心、身、耳目,一切行止、动静,时时观察,皆能洞明无遗,而愈见聪明智慧也。故格物则致知,知致则物格。亦随止随观,随观随止也。不可过为分开。
格,是一个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或者,自己给自己洗脑的过程,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构建自己,自己的小宇宙小逻辑越来越清晰,人能不自信吗
从此,心中有花,手里有剑,有慈悲心肠,也有金刚手段,自己是自己的定海神针,自己是自己的钢铁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