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意大利德国范例6篇

2024-09-28 来源:东饰资讯网

意大利德国范文1

和爸爸一起学

唐爸爸说,孩子的兴趣不是一下子培养出来的,更不是逼迫出来的,而是在宽松自由的学习中慢慢挖掘出来的。

唐谢滢出生后,爸爸从书上看到,孩子多爬行会开发早期智力,于是在滢滢三四个月时,爸爸就教她学爬。七个月时,爸爸带着女儿报名参加了宝宝爬行比赛,他带着卡通面具在公众面前和女儿一起爬,丝毫没有觉得丢人或害羞;他还在换尿片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逗得无邪的滢滢咯咯直笑。

小时候,唐谢滢学钢琴总静不下心来,唐爸爸想出了“激将法”。他偷练了一首《印第安部落舞曲》,每次抢在女儿练琴前先弹,还硬说比她弹得好。小孩子一着急就坐回凳子上,与老爸“大比拼”,就这样激发滢滢爱上了弹琴。正是父爱如山,让她拥有了钢琴九级、乐理十级的成绩。现在,唐谢滢说起大个子爸爸用笨拙大手弹琴的样子,总是一脸幸福。

唐谢滢这个十足的“小书虫”,完全是父母影响出来的。唐爸爸说,家里是一个小小图书馆,他和唐妈妈爱阅读,每晚9点全家人齐上阵,共同沐浴在书香的芬芳中,女儿不知不觉也养成了泡书海的习惯。他说,大量的课外阅读,为滢滢奠定了扎实的写作基础,她参加全国各类作文比赛,先后荣获第四届“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江苏省中小学生心理科学小论文一等奖……还被授予了“校园小诗人”称号。

唐爸爸认为,有意识的带动、影响,积极地参与到一些活动中,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到家的温暖,还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胆识以及兴趣喜好。家长是一面镜子,不一样的家长,不一样的家庭氛围,培养出的孩子也一定不一样。

和小麻雀一起飞翔

在求知成长的路上,训练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习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而为做到这一点,唐谢滢父母亦是煞费苦心。

唐谢滢读小学初期,为了让她懂得“要我学、我要学”的不一样,唐爸爸开始留意教育机会。一次放学途中,父女俩碰见了一只受伤的小麻雀,彼此心有灵犀、意见一致:带回去帮它疗伤!不几日,小麻雀伤愈,爸爸望着女儿征求意见:“你打算怎么安排它的未来呢?”唐谢滢一脸天真地说:“我们给它好吃好喝,当咱家的金丝鸟养呗。”爸爸摇摇头说:“小麻雀属于天空,它的理想是飞翔,没有自由的生活是悲哀的。”接着,他话锋一转:“就像你的学习一样,爸迫你学,就如同把你关进笼子,不开心地被动学,肯定效果不佳。但如果你主动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就好比把麻雀放飞自由的天空,肯定会飞得更高更远。”唐谢滢会心一笑,似乎什么都明白了,她站到阳台打开鸟笼,让可爱的小麻雀冲向了天空。

唐谢滢遇到学习上闹不明白的问题时,会垂头丧气,被细心的父母发现了。唐爸爸、唐妈妈没急着辅导她,而是拉她去屋外跳长绳。

听说跳绳,唐谢滢兴趣极高,甚至忘了自己的不快。但是,她很快又晴转多云,从未跳过长绳的她,无法跟上绳子的节奏,一次失败,两次失败,三次失败……她像只战败的公鸡,无比沮丧。可唐爸爸、唐妈妈没有放弃,放慢甩绳的速度,让她反复练跳,直至成功……绳上扬起了她快乐的笑声。妈妈趁热打铁地说:“学习和跳绳是一个道理,由不懂到懂,由难到易,熟能生巧,有战胜它的信心和决心,就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快乐的战士。”

刚写汉字时,好强的唐谢滢为写不好字常闷闷不乐。这时,会写一手漂亮书法的外公悄悄来到她身边,用正楷一笔一画为她写出范本。外公不仅帮她练习写汉字,还让她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与启蒙。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正因唐谢滢自身努力,所以学习成绩优异,在班级担任了副班长职务。滢滢多次获得校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免考资格,还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及“五星队员”。

做一粒甜蜜的大糖果

爱心是会传染的,美德于心终生幸。父母总是以身作则,做女儿的好榜样,也总爱挤时间陪女儿参加各种活动、比赛、义务劳动和公益活动。

唐爸爸是无偿献血者。献血时,他经常会带上女儿同去,每次总会讲一句话:“当我的血流到需要者的身体里,就会让病痛者脸上露出花样的笑容,自己会感觉到助人为乐的幸福。”一次,唐爸爸去一家饭店办事时,客房突然着火了,他第一个抱着灭火器冲去救火。事后,女儿很为爸爸担忧,他则摸着女儿的头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人人都应为社会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有其父自然有其女,唐谢滢的爱心奉献总是无处不在。2008年的一天,唐谢滢听妈妈说,四川省阿坝州一户贫困牧民家,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大雪灾,生活苦不堪言,更无力支付孩子们的学费。唐谢滢顿时就哭了,她向爸爸妈妈提议,资助牧民家的两个孩子重圆读书梦。家境贫困的黄海伦是南京一中的学生,突患脑癌。在报上看到这个消息后,唐谢滢亲手做了只粉红色的信封,装上自己600元压岁钱,写上“祝小哥哥早日康复”的字样,嘱咐妈妈送到医院,交到小哥哥的手上。除此以外,唐谢滢还参加了市“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小手拉大手、携手迎青奥”等活动。这些公益活动无不激励、鼓舞着她,在这条温暖的路上快乐地走下去。

意大利德国范文2

少年生气的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看见自己的家乡变成了一片废墟,他以为自己的家乡被敌人占领了。他的心里默默地埋怨着自己。一个人路过这里,少年连忙问到:“先生,你能告诉我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吗?”那个人停下脚步说:“我也不清楚,因为我是从外地来的,听说这里发生了地震。”

少年点了点头,就走了。他去找了一个烂铲子,拿着它铲呀铲,救出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人们都非常感谢他,最后,他和他救出来的人一起救出5万多人,人们都非常激动,把好多东西送给他,他一直保留着,最后又分给人们。

他长大以后,成为了一个有名的建筑师,帮助了很多人盖房子。

在他去世之后,有很多人都为他纪念。

意大利德国范文3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理念;中国大学

大学,是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理念,它产生于实践又是行动的先导。而大学理念,就是为办好学校所追求的理想和观念。大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先进的大学理念具有规律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孙建京,2010,P6)。对世界一流大学而言,先进的大学理念就像灯塔,指引着大学的教学和未来的发展。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

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各有侧重,根据不同的侧重可以大致可以分为6类。

1、重学术、教育与科研

大学诞生之初就是供人研究学问的场所。现代的大学是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教育、学术、科研同时出现在现代大学的定义中,足见三者对现代大学的重要性。下面列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就体现了这一点。

剑桥大学:追求学术性,培养有教养的人。

哥伦比亚大学:在已知的语言、人文和科学领域内教导和教育青年。

卡耐基梅隆大学:提供富有特色的优质教育。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学严谨、应用实际、学有成就。(3R育人)

2、重创新

创新,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创新是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而大学聚集了一大批创新“主力军”的青年人。一些世界一流大学,就以创新为理念,使学校成为创新的热土。

牛津大学:探测、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励个人创造精神。

斯坦福大学:开创新科技,学以创业。

卡耐基梅隆大学:培养研究、创新与探索能力。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未来由你去创造。

3、重服务性

当前,高等教育的去人性化管理已经脱离时代的要求。而一些一流大学却早已预见性的提出了服务性理念。

爱丁堡大学:一切来自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多伦多大学:为着每个学生的理念

这里爱丁堡大学奉行的这一理念,已经形成一种传统。爱丁堡大学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并授予联合学位(孙建京,2010,P25),学校古朴、优美的校园环境也确实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而爱丁堡大学的每一位新生,在入学时都必须签署一份宣言承诺作为学生,要永远尽责、勤勉地做学问;作为校友,要竭尽全力,回报母校(孙建京,2010,P25)。可见学校服务学生,学生回报学校已经成为共识。

4、重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指学者享有教学研究自由的权利,它是个体自由与机构自由的统一;是自由与责任的统一;也是教师教学自由与学生学习自由的统一(李子江,2005)。学术自由对大学而言至关重要,正是这种重要性,很多一流大学把倡导学术自由作为自己的理念。

哥廷根大学:扬学术自由之理念,开学术自由之风气。

斯坦福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修顿

加州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开罗大学:给予师生最大程度的学术自由。

早稻田大学:学问独立,造就模范国民。

5、重实践应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大学的学习最终也应归于实践应用。因此,很多世界一流大学也将实践应用作为办学理念。

洪堡大学: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注重理论实际结合。

麻省理工学院: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并取,教学与实践并重。

这里提一下洪堡大学。洪堡大学是马克思曾经就读过的地方。现在的洪堡大学,不仅尊马克思的名言为校训,还不懈努力让这句话付诸实践,他们为科学而生活,证明改变世界的理想并不是遥不可及,发现真理之路就在探索者的脚下(孙建京,2010,P37)。

二、对中国大学理念的反思

反思中国,中国至今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大学理念上的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通过对中国大学理念的了解,不难发现,中国很多大学的理念也都体现出了重教育、重创新、重实践的精神,但中国大学理念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去践行。

美国西点军校以“责任、荣誉、国家”为校训,并将其视为最崇高的理念,为践行这一理念,学校的校训被写在衣服、旗帜、文具甚至纸巾上,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校的理念深入人心(孙建京,2010,P204,205),前面提到的世界一流大学也同样用类似的方式将自己的理念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

中国大学的办学理念,往往会落入口号化、形式化的怪圈,很多大学生到毕业都不知道学校注重的是什么。事实上,大学的理念其实就是大学应该注重的东西,它不是口号的宣传,而是精神的内化。大学理念从学术、课堂融进校园各个角落,学生置身其中,理念就会自然内化为一种内在的动力。中国大学在大学理念上任重道远。但通过中国的一些知名大学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学习和合作。有理由相信,中国大学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孙建京.世界著名大学,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0(10).

意大利德国范文4

【关键词】大学城;学区;管理

一、引言

我国的大学城建设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而从大学城的数量和规模上的增长上就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我国大学城整体的在发展态势还是极为迅猛的。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虽然不乏有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初衷和促进城市化以及学习型社区建设作以正面回应的发展良好的大学城,但是在有点单纯追求速度以及越来越浓重的逐利心态的作用下,我国大学城在管理和资金等方面都遇到了发展瓶颈。为了突破这种障碍,及时采取措施通过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对大学城进行价值和功能复位就显得必要且迫切。

目前学界对大学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路,如张希胜和章仁彪就认为我国大学城应从战略指导思想、管理体制、服务职能上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1]这样才能够将大学城从发展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并继续推向深入。而对于美国学区的研究从单纯的对管理机构的静态探讨也延伸到从系统的角度将学区放在行政管理的领域内进行专业剖析。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实践领域也已经开始了对学区管理方式的有益尝试,北京东城区实行的学区管理改革,通过对区内的中小学的整改建设混合型的学区,此举被认定是让教育资源走向均衡的积极举措,具有进步意义。然而不难发现,这种对学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没有脱离学区接受教育主要对象的局限,这也就很大程度上人为地限制了学区作为一种以实现文教职能为主的组织管理形式的应用和适用范围。这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试将美国的学区管理制度引入中国的大学城管理改革的参考之列,并通过对两者特征的梳理进而进行比较,为这种借鉴和参考找到可行的依据和基础。

二、“大学城”概念界定与成因分析

(一)“大学城”的概念

对于“大学城”的定义并不存在一个权威标准的答案。。独立的学院分散于牛津城的各处,大学城由此成形。[2] 张希胜、章仁彪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大学城”这一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定义,他们认为:狭义的大学城,可以理解为大学的城市化,如英国伦敦的牛津大学城、剑桥大学城等就属于此类。而广义的“大学城”概念,是就整个城市范围而言,即高等教育已成为城市的主要产业,高校在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如日本的筑波大学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城、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城等。[1] 而《教育大辞典》把“大学城”解释为“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3]

(二)“大学城”的成因

目前学界对大学城发展模式较为一致的分类是:自然发展型和规划构建型。所谓自然发展型, 是指由一所学或一个学校群落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以文化和科教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社区,可以理解为“先有学校后有城市”。主要是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扩大以及后勤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原有的大学或大学群落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具备了越来越强的对外来资源(人员、资金、技术等)的吸引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与城市的发展相生相伴、融为一体,大学成为城市核心。所谓规划构建型,通常是由政府专门划出一块土地,新建一批高等院校或者将原高校的校址迁移,集中布置,从而形成一片高校毗邻而设的特殊区域,[4] 往往是伴随着传统工业经济向现代知识经济转变而引致的城市功能转型而催生的,可以理解为“先有城市后有高校群落”。我国的大学城多是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以及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手段的背景下人为规划构建而成的,植根于我国的国情同时也顺应国际知识化的发展潮流。

三、美国学区管理特征分析

学区作为美国行政管理的特别区是连接和沟通政府与学校的重要主体,是州政府对教育机构实施管理的重要工具。而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其产生于英属殖民地时期,由谋取社会办学顺利的民间措施逐渐规范化、制度化成为具有特殊功能的政府机构。对于学区的认识,主要包括:(1)准法人团体,具有法人资格;(2)区域教育性,为学区地理范围的儿童提供公立教育;(3)自主独立性,学区财政和行政管理独立;(4)多样性,学区的类型、规模、数量都依据当地特征和居民需要有所不同。[5]

1.学区的设计理念

虽然学区是历史因素作用的产物,但是其在美国为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调整与改革也渐渐融入了美国人强烈的参与理念。由于学区有一定区域性的特征,即辖区内的居民只能选择在该学区的教育机构接受教育,这就激发了作为学区提供教育和服务的对象――辖区居民对学区进行“用脚投票”的经济理性。为了维持辖区的规模和人口和功能的实现,辖区就需要倾听、尊重居民的意见,向其提供必要和尽可能多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同时对居民的需求进行和好的回应与反馈。同时这种民主参与的理念在学区教育委员会成员通过居民选举产生和教育委员会所做决定需经居民听证通过等方面也得到了很直观的反映。

2.学区与政府的关系

在美国,政府的教育功能在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有着明确的划分,并且从权力的内容和范围上看呈逐渐扩大而具体的态势,具体说来则体现在:联邦政府基本上并不握有对教育的实权,无论是制定教育政策还是提供财政支持都与联邦政府无太多关联,而更多是在教育发展的方向性指导以及信息和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与联邦政府不同,州政府则要根据自己州的实际情况负责辖区范围内教育系统建设,包括对学区种类和数目的确定,这也是美国学区区域性较为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学区则是具体实施教育管理的政府机构。

3.学区的组织运行

学区的决策和管理机构是学区董事会,也称学区管理委员会。学区董事会在州宪法和法律的赋予的这全范围内活动,对于学区事务享有决定权(基本上是最终决定)并负全责。具体来说,学区董事会负责教育项目的范围、强度和质量;雇佣和解雇教师及非教职人员;预备和批准年度财政预算并制定当地教育税率;在提交有关建议给选举人之后发行债券;选择建校位置并批准建造计划等等。[6]学区的执行机构一般来讲市教育局,但也因学区而异。教育局的主要负责人即教育局长或学区总监对董事会做出的决策负有执行责任。

4.学区董事会成员构成

作为学区重要事项决策者的董事会并不是简单的各个教育机构主要负责人的集合体,选民选举的范围并不仅限于教育领域的人员,而是涵盖了来自行政、金融、工商等非教育领域内享有很高权威和声誉的社会名流,这样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形成一定的榜样效应。与此同时,管理委员会成员的兼职性质,从责任和志愿的角度对成员的道德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区提供科教功能的单纯性。为避免“外行领导内行”所导致决策风险,除了教育局长作为当然成员外,还有一定比例的老师甚至学生代表。通过这样内行和外行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也为学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此外,州政府的营业税以及联邦政府在特殊情况下的补偿性专项财政拨款和土地赠与[6]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除了政府的财政税收的资金渠道外,私人赞助、慈善机构的捐款、校企合作以及彩票事业也是保证学区正常运行、提高服务水平的不可或缺的资金保障。

四、我国大学城借鉴美国学区管理体制的动因

尽管美国的学区与我国的大学城在形成原因、法律地位、服务对象和权力自主程度上存在着差异,但就其基本教育功能以及地域上的集中形态而言,仍存在着参考和借鉴的可能性;同时,面对我国大学城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功能偏离以及管理困境,也不得不迫使我们从学理和实践两方面寻求改革之策,这时对学区管理方式的考量是不无益处的。

(一)借鉴的可行性:学区与大学城的相似点

一是从地理位置上看,两者都表现为多所院校的集中。美国的学区类型各异,基于学区内聚集的学校的类型不同可大致分为小学区、中学区、职业学区、混合学区等;中国的大学城在计划和规划建设的背景之下,集中定然是题中之义。

二是从功能作用上看,两者都是以提供教育为其主要功能和存在价值。此外,学区与大学城在发展过程中也过注重区域内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以及与区域周边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有效互动,有力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而成为了文教为主要功能,兼具其他社会职能的较为完整的社区系统。

三是从资源配置上看,两者都为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规模经济提供了条件。地理上的相对集中,为校级之间基础设施建设、教师资源、教学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方便。通过这种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促成成本的分摊,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适应教育规模扩大导致的教育支出扩大后,为降低成本而损害教育质量的现象出现,从而实现教育规模扩大与教育质量提高的相互适应能力。

四是从管理机构上看,两者都有一个统筹该区域发展的管理委员会。与学区董事会相似,我国的大学城基本上也都具有一个对大学城规划建设和制度构建负综合决策责任的管理委员会,为大学城教育功能的发挥和社会保障等服务职能的履行提供指挥和调度,从而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从筹资渠道上看,两者都存在着投资多元化的特征。我国大学城所倡导的是校企合办的管理思路,企业作为投资方提供了很大的资金支持和后勤服务。同时各高校根据隶属的教育部门的层级不同有所谓部属、省属、市属之别,无论哪种形式都说明了各高校通过财政渠道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资金保障。

(二)借鉴的必要性:我国大学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学城功能上出现偏位。我国大学城虽然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人为建设意味较浓的产物,但这其中也包含着高校为适应我国教育改革、高校扩招――对大学原有办学条件和规模以及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的一种主动回应。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大学城建设的初衷和未来的价值走向都应该是以提供教育服务、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区域提供技术给养为最终目的的。但是出于对规模效益的错误理解和经济效益的过分追逐,我国的大学城最终向着扩大校区覆盖范围、不考虑适应性问题而纳入尽可能多的学校的一场“圈地运动”,遭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诟病和质疑。本应以育人为主责的机构却演变为逐利的团体,如有很大一部分高校仍然不能从“高校办社会”的不当管理形式中解脱出来,又如将大量获批土地用于商业用途,而使学区对教育功能起支持和促进作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得不到很好的实现。

二是大学城资金难补缺口。在大学城的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高投资的事业,而仅凭政府专项的财政拨款以及有限的企业投资已使很多高校背负着沉重的银行债务艰难前行。在这一点上有本多学着已经表现出了自己的深刻忧虑,在寻求资金返还的多种选择―――大学城配套的服务经营、后勤社会化服务、旧校区的土地置换、教师和学生公寓的出售与出租、学生学费收入上,大学城最终抓住了学生这根稻草。学生学费的不正常上涨已经凸显中国高等教育的畸形发展,贫困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给高校又带来了新一轮的危机,大学城再次陷入了现实的围城之中。[4]

三是大学城管理严重缺位。从大学城管理机构上看,有的大学城根本不存在一个管理委员会,各高校在管理上是完全分散的,没有任何合作可言;有的大学城虽然名义上存在着管理委员会,但由于机构定位不清、职责划分不明、人员能力结构不合理,导致这一本应发挥统筹和重大事项决策功能的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渐渐流于形式。管理的漏洞和松散导致了大学城内大量存在重复建设而导致的资金和资源浪费,而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又跟不上步伐,使本应可以通过有效管理而实现的教育规模经济成为了一个怎样也追不到的目标。同时,管理缺位的另一个负面表现就是大学城在治安方面存在巨大的隐忧。

五、美国学区对我国大学城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我国的大学城建设固有其适应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背景以及与城市化建设互为推动作用的使命,但是从狭义的技术经验层面看,美国的学区管理模式还是可以为我国大学城革除现行管理运行弊端和实现未来良性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第一,管理机构的健全。从管理机构上看,大学城要设立独立的决策管理机构――大学城管理委员会。这一要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还没有管理委员会的大学城必须要筹备成立,二是对已存在但是没有发挥实质作用的管理委员会进行改革,进一步明确机构和机构内部各部门、岗位的权责。机构是职能的载体,没有合理的机构设置职能的履行定然无法落到实处。大学城的管理委员会与学区管理委员会权能类似,负责区内重大事项的决策事项,从整体层面进行统筹调度,从而实现建设规划统一、资源配置合理、设施服务到位、管理运行高效的新局面。同时,管理委员会要处理好各高校董事会的关系,构建决策――执行的良好合作与配合关系。

第二,管理人员的选择。从大学城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选择角度看,在现有政府、校方、投资方代表组成的前提下,一方面要借鉴学区董事会成员中“外行”所占较大比例的制度设计,这对大学城建设适应社会发展,及时获取和有效利用各界信息资源提供了巨大的优势。另一方面考虑借鉴学区董事会成员的志愿性质,让管理机构成为政府教育部门的“监督平台”、企业提高社会影响力履行社会责任的“慈善场所”、高校汇报教学工作与提出合理诉求的“意见渠道”,这样以低的成本实现多方共赢,从总体上将大学城的管理工作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第三,管理资金的筹集。虽然我国大学城在性质上与学区作为一个行政特区有根本上的不同,通过独立征收财产税的方式筹集办学和管理资金不具有可行性,但是在社会资金方面并没有形成有力的动员和吸纳能力。目前除了作为投资方的企业注资外,社会上其他企业和个人的捐资办学的慈善性质的行为还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和趋势。只有扩大筹资渠道,才能使目前负债运行的大学城轻装上阵,使因高校负债而承担高额学费的学生从中解脱出来,从而真正实现我国大学城为“教育大众化”提供机制保障的设计初衷。而充足的资金又可以为大学城教学资源、各类比赛活动、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生态环境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这种改善引致的将是大学城竞争力的整体增强,进而形成对人才的吸引和聚集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张希胜,章仁彪.以人为本,构建新时代中国大学城――有感于中国大学城建设[J].教学研究,2004,1.

[2]殷红卫,黄震方.中国大学城的旅游开发初探―――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

[3]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2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1.

[4] 刘春侠,浅谈中国的大学城[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9.

[5] 郭朝红,王彬.美国学区的特点与运行机制[J].上海教育科研,2001,(1).

[6] 刘毅.行政学视角下的美国学区研究―以加州库比蒂诺联合学区‘(CupertinoUnion

意大利德国范文5

由于偶然机缘,听到犹太女艺术家弗利德被纳粹谋杀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当时犹太儿童曾被囚禁在捷克集中居住区,同是囚徒的弗利德,冒着风险教孩子们画画。

维也纳的艺术摇篮

1898年7月30日,弗利德・迪克一布朗德斯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一个普通犹太人家庭。她从小就迷画画。。

20岁那年,才华横溢的漂亮女孩弗利德,和一个学建筑的大学生弗朗兹・辛格,双双坠入爱河。1921年,他们一起参与组织一场歌剧,弗利德设计了海报。女歌手艾咪在歌剧中的演唱,改变了弗利德的一生。一夜激情演出,弗朗兹爱上了女歌手,不久之后就结婚了。弗利德的内心受到很大伤害。

七八年后,弗利德在维也纳的19区租了自己的创作室,远离了弗朗兹和过去的痛苦记忆。其问,33岁的弗利德受维也纳市政府邀请,向幼儿教师们教授艺术课程。

走向成熟的艺术家

20世纪30年代初的奥地利,右翼势力已经很强。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掌握政权。天性自由的弗利德无法容忍纳粹对犹太人的敌意、对艺术自由的扼杀,帮助朋友们在画室藏匿了一些私人文件。。最后,法庭没有定罪,她被释放。一出监狱,她随即离开维也纳,前往布拉格。这在她后来的绘画《审讯》中,被记录了下来。

走进布拉格,弗利德热忱地投入了对难民儿童的艺术教育。弗利德和孩子们是如此融洽。有一次,一个孩子问弗利德,教堂是什么呀?弗利德回答说,教堂是上帝的家。。

。她喜出望外,通过布拉格的犹太人中心找到了他们的地址。这个偶然相会,为她的生命带来了一个新阶段。她和巴维尔相爱了。1936年4月29日,38岁的弗利德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1938年3月,德国占领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都站在了纳粹一边。1938年9月,德国和英国、法国、意大利一起签订的“慕尼黑协议”,致使希特勒掌握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局部领土。捷克斯洛伐克不再是一个安全国家。纳粹在欧洲开始公开迫害犹太人。可是,恶讯对弗利德几乎没有影响。她仍然在忙着她的绘画和儿童艺术教育。她的老朋友安妮和她丈夫,给她寄来了移民巴勒斯坦的证书;而她手里也持有随时可以离开的护照。她不走的原因只有一个:逃亡对她的丈夫巴维尔已经太晚,他不可能再取得护照,她要和深爱着的丈夫生活在一起。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对犹太人的迫害,开始随着纳粹侵略的脚步,遍及整个欧洲。从1938年到1942年,弗利德和丈夫巴维尔离开布拉格前往乡间躲避。

。1940年,伦敦的美术中介人提出要展出弗利德作品,并且把她带到伦敦去。那年8月,“弗利德画展”在伦敦的圆拱画廊开展,弗利德本人却没有出席。

有些东西,是邪恶永远无法战胜的

1942年,希特勒铁下心要大规模扫除犹太人。巴维尔的母亲和大哥大嫂分别死在集中营的消息陆续传来。1942年深秋,他们的遣送通知也已到达,弗利德异常平静。1942年12月17日,他们抵达纳粹建立的犹太人集中居住区――特莱西恩施塔特,成为囚徒。弗利德的编号是548,巴维尔是549。同时抵达的650名犹太人,在二战结束时只有52人幸存。

这里原是18世纪的一个城堡,后来成为6000人口的小镇。1942年,纳粹把居民强行迁出,迁入6.5万名犹太人,建立了旨在“彻底解决犹太人问题”的集中居住区。有14万犹太人通过这里被转送到其他集中营,有8.8万名被送往死亡营。

男人、女人和孩子分别集体居住,其中有1.5万名儿童。所有教育课程被禁止。可是,弗利德和其他一些艺术家和学者,以文化闲暇活动的名义,开始对孩子们进行正规教育。弗利德全身心地投入对孩子的艺术教育。她拼命收集有可能用于绘画的任何纸张,其中多数是被废弃的旧纸张。

有一次,从德国来的一些男孩来到她的课堂上,他们的父亲,当着这些孩子的面,被纳粹枪毙了。他们完全是吓呆的样子,相互紧紧靠在一起,双手放在膝盖中间。看到他们,弗利德就转过头去,想忍住泪水。但转回头来,孩子们依然看到她眼中满含泪水,止不住流淌。他们一起大哭了一场。然后,他们跟着弗利德去洗手,她严肃地说,你们一定要把手洗干净,否则不能画画。

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非常的经历,都有过巨大的心理损伤。纳粹所代表的邪恶,不仅毁灭着文明的物质存在,更在毁灭着人的心灵。在弗利德看来,保护内心真纯、善良和美好的世界,保存人的创造欲和想象力,是最重要的事。她引导孩子的心灵走出集中营,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过去和平宁静的生活,想象看到过的美丽风景,让自己的幻想飞翔。她带着他们来到顶楼窗口,体验蓝天和远处的山脉,画下大自然的呼吸。

就在这个小镇,3年里有3.3万多名囚徒死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其中包括弗利德的父亲和继母。在他们死去之后,弗利德才知道他们也曾在这里住过。

1944年9月,巴维尔和其他5000名男囚徒,一起接到了将在28日被遣送的通知。弗利德立即扔下一切,来到决定名单的委员会,要求与丈夫同行。弗利德被拒绝之后,再次坚决地要求把自己补进下一批的遣送名单。朋友们都劝她留下,她也有充足的高尚理由留下――孩子们和工作需要她。可是,她爱自己的丈夫,她要和巴维尔在一起。

她的要求被批准了。在离开前,她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和L410宿舍的管理员威利・格罗格一起,小心地包好孩子们的画作,抬上阁楼,藏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在巴维尔离开的9天之后,1550名囚徒,都是妇女和儿童,被装上运牲畜的闷罐车送走,日夜兼程。两天以后的中午,她们到达奥斯维辛。第二天一早,1944年10月9日,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被送入毒气室谋杀。其中,就有46岁的女艺术家,弗利德・迪克-布朗德斯。

弗利德的遗产

在二战刚刚结束的1945年,8月底的一天,幸存下来的威利・格罗格,提着一个巨大的手提箱,来到了布拉格的犹太人社区中心。箱子里是4500张弗利德的孩子们的绘画。那些画作的主人,绝大多数已经被谋杀在纳粹的毒气室里。1.5万名曾经生活在特莱西恩施塔特的犹太孩子,只有100多名幸存下来。

在集中居住区时期,弗利德停止了在自己的画作上签名。可是,她要求这4500张画作,每一张,都有孩子自己的签名。

人们一直熟诵着那句名言:在奥斯维辛以后,写诗是残酷的。在很长时间里,人们无法理解和接受:在集中营之中,绘画依然美丽。这些被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犹太儿童的图画,曾被久久冷落,没有人懂得弗利德,也没有人懂得这些儿童画的价值。

威利・格罗格说:“随着时间的流淌,他们懂了。”

意大利德国范文6

一、第谷的贡献

丹麦的天文学家第谷正处在哥白尼日心说挑战托勒蜜的地心说的时代.他认为,要创立一个满意的星体运行理论,必须精确掌握星体的运行位置.第谷的想法得到了丹麦国王的支持,他帮助第谷在哥本哈根海峡的一个小岛上建立了一座完善的天文台——乌伦堡天文台.第谷还对大气的折射效应进行了修正,使他对各行星位置的观测误差仅为2′,在望远镜还没有发明的时代里,真可谓达到了肉眼观察的极限.他把千百年来的行星位置图表中的错误一一纠正了过来,编制了777个星体的位置图表.他编制的星置图表,至今仍有使用价值.第谷被后人誉为“星学之王”,并把天上的一颗恒星命名为“第谷星”.遗憾的是,他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天体运行学说:除地球以外,所有的行星(当时发现的)都围绕太阳运动,而太阳又围绕静止的地球运动.

二、开普勒的工作

开普勒是德国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出身于德国威尔的一个贫民家庭,他智力超群,读书时学习一直名列前茅.他是一位深受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影响的数学家,他坚信上帝是按照完美的数字原则来创造世界的.他对哥白尼日心说描述天体运动的和谐性、简单性十分赞同,他认为这种和谐性一定会有数量的规律性,并把完成日心说当作是自己的终生愿望.1596年发表《宇宙的秘密》一书,提出了一个宇宙模型,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数学才能.后被第谷纳为助手.开普勒仔细整理了第谷留下的观测资料,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三、牛顿的发现

当开普勒三定律问世后,人们又关心着一个新的课题:是什么原因使天体构成这样一个和谐的结构?1674年,胡克在一次演讲中提出,引力随离吸引中心的距离而变化.1680年初,在给牛顿的信中,胡克提出了引力反比于距离的平方的猜测,并提醒牛顿注意落体椭圆螺旋线轨迹问题.哈雷和伦恩在1679年按照圆形轨道和开普勒第三定律以及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导出了作用于行星的引力与它们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哈雷于1684年8月从伦敦专程到剑桥大学向牛顿请教,牛顿说他早已完成这一证明,但当时没有找到这份手稿.在这一年的年底,牛顿将重新作出的证明寄给哈雷.在哈雷的热情劝告与资助下,1687年出版了牛顿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公布了他力学研究的全部成果.

牛顿是从直觉和猜测开始他关于引力的思考的.在《原理》第一部分关于向心力的定义的说明中,牛顿描述了从高山顶上平抛一个铅球的理想实验.他设想,当发射速度足够大时,铅球将可能绕地球运动而不再落回地面.接着他指出,月球也可以由于重力或其他力的作用使其偏离直线形成围绕地球的运转.接着,牛顿根据向心力公式和开普勒三定律推导了平方反比关系,得出这个吸引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通过同磁力的类比,得出“这些指向物体的力应与这些物体的性质和量有关”,从而把质量引进万有引力定律.在《原理》第二部分的第三章中,牛顿叙述了著名的“月—地检验”,为平方反比关系的正确性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明.月球所受引力与地面上物体所受引力遵循相同的规律.牛顿还把他在月球方面得到的结果推广到行星的运动上去,并进一步得出所有物体之间的引力遵循的规律都相同的结论.

牛顿断言,宇宙的每一个物体都是以引力吸引别的物体,这种吸引力存在于万物之间,称为万有引力.

四、实践的检验

牛顿之前,彗星被看成是一种神秘的现象,牛顿却断言,行星的运动规律同样适用于彗星.哈雷根据牛顿的引力理论,对1682年出现的大彗星(即后来命名的哈雷彗星)的轨道运动进行了计算,指出它就是1531、1607年出现的同一彗星,并预言它将于1758年再次出现,这被后来的观测所证实.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