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懿公,春秋时卫国的国君。在那样一个激烈动荡的时代,像卫懿公这样的诸侯国国君,甚至包括周天子在内,都只是天空中的群星中的一颗,静静地闪着自己的光,却不被人所知。因为相比同时代的五霸所成就的事业,他们确实太平凡了。然而历史让我们记住了“卫懿公”三个字,源于这样一句话: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短短的十个字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副亡国之君的形象,而最终如同宿命般,卫国确实亡在了卫懿公的手中。
然而,偏偏是这样一位亡国之君,却在生命的最后,维护了自己作为一国之君的尊严,他从容地安排国事,料理家事,始终谨记自己要为卫国尽责。特别在最后,面对来势汹涌的狄人,他“不去其旗”,最终招致了惨败。可是,我要为他最后的举动点赞,因为卫懿公用他的生命告诉了世人:他不仅“好鹤”,更好民,好国。现在,在我的眼前时常浮现这样一副场景:两军交战,其中一方的战阵后方,战车边伫立着一个挺拔的男子,他的眼神中满是坚定,视线始终聚焦在对方阵地,他的背后竖立着自己的战旗,迎风飘扬的旗帜上写着个“卫”字。突然,短兵交接,男子军队一败涂地,可他的眼神依然坚定。终于,敌人冲剂上来,杀了他,砍了旗,他的眼神依旧坚定。
其实,上下五千年,世事更替,王朝兴衰,历史不知见证了了多少末代君主的覆亡。可是,纵使再不相同,总有一些君主用不同的方式去选择维护自己的尊严,君主的尊严,王朝的尊严。有自焚摘星台的商纣王,有被陆秀夫背着崖山跳海的南宋祥兴帝,有自缢于北京煤山的明代崇祯帝。他们固然抹不去自己身上亡国之军的标签,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非议贴在他们身上的“气节”二字的标签。
又岂止这些亡国之君们,翻开一部中国史,到处可以看到“气节”二字的身影。孔子说:“杀生成仁。”孟子对:“舍身取义。”张汤喊道:“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文天祥高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坚定地说:“中国变法未有流血牺牲者。有之,请自嗣同始。”夏明翰预言道:“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一句句振聋发聩的声音,无不在提醒着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气节的民族,中国人是一群有气节的人。
可是啊,不幸的是,百年的屈辱不仅打断了我们的骨,还敲碎了我们的魂。骨好接,魂难全。现在的中国确实可以自豪地说自己是个大国。可社会上层出不穷地奇怪事情,又在冷冷地告诉我们:我们的精神依然没有站起来,我们的魂儿依旧不完整,我们的气节依旧没有拾起。
未来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魂兮,归来吧!
1.20写
【(2018)No.7】卫懿公的气节【(2018)No.7】卫懿公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