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座蚕沙口天妃宫,渤海湾畔的妈祖文化

2024-12-19 来源:东饰资讯网

听说,你是大海的女儿,从远方逆水而来,我想,没有谁比你更懂大海;听说,你是民间的女神,在农舍之间穿行,我想,你该是柔情的存在。不然,庙宇间、江海上你怎会无所不在。这人间,总有执念,亦如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总有人擎着一颗火热的心,信仰着神灵。

“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说法在沿海地区流传极广,这妈祖是一种文化,更是渔民海客的一种信仰。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亲昵的称呼,妈祖文化兴起于湄洲岛,是中国民间海洋文化的代表之一。游江的人、行船的人、出海的人,焚香叩拜,只为请求妈祖的庇护。

元代时,“古海上丝绸之路”在北方的重要节点,便是当时地处渤海湾入海口的蚕沙口村,一时成为了北方海务的重要古埠,随着时光的推移,带有深刻海洋文化烙印的妈祖文化也就此在这里兴盛,并且绵延至今。渤海湾畔,曹妃甸蚕沙口天妃宫内也是北方为数不多还供奉着妈祖的庙宇之一。

七百多年风打雨吹,始建于元代的曹妃甸蚕沙口天妃宫,历经明、清、民国时期的三次修缮,香火依旧不断。或是为了更好的纪念,也或是为了更加深刻的执念,蚕沙口村围绕天妃宫原址建起了妈祖文化广场,立起了巨大的“天妃圣母”石像,开掘了神龟潭,复建了古戏楼,也便成就了如今的蚕沙口天妃宫。我想,这不再单单是一座祭拜妈祖的庙宇,更是祖祖辈辈的人对妈祖文化的敬重与执拗。

立于山门内,一座高大的重檐顶建筑——天妃宫映入眼帘。殿前,有左右两根高耸如云的旗杆显示着这座古老庙宇的威严,两块石碑分明记录着天妃宫的历史,关于那些风风雨雨。

据宋代的史料记载,妈祖是莆田湄洲的一位女子,姓林名默。相传,妈祖自幼勤奋好学,水性极好,穷其一生为民间劳苦大众护海助航、治病渡劫,渐渐被民众尊为神灵。自宋代起,妈祖接受了历代朝廷的敕封,而影响所及,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民间信仰崇拜神之一。

我立在天妃宫外,见有那妇人前来上香祈祷,双手合十,那紧缩的眉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落入了我的视线之内。我想,她该是有着苦闷的。见她脖颈间的珠串,我仿佛能看见她此生都是有执念的人。我本不信仰这些神灵,却不能否认他们在民众身心上不可磨灭的地位。这无需争辩,信仰这东西,都是自己的,无需与他人分享。

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妈祖神诞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蚕沙口天妃宫都会举办大规模的庙会,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前来祭拜妈祖。

蚕沙口天妃宫工作人员还跟我们说:“当地渔民每次出海打渔,都会来到天妃宫给妈祖娘娘上香,这是当地民间的一种习俗和信仰。”我望着殿内的妈祖,有些愣神,等我再转过头来,只见,那工作人员,竟生生的抹着眼泪。我不知她是讲到了怎样的动情处,又或者想到了曾经哪些不堪的过往。只是分明的感觉到,这妈祖于她们而言,真的是刻在骨子里般的深刻,流于血液里般的浓情。

作为曹妃甸最耀眼的文化名片之一,这座妈祖庙寄托着当地民众的美好愿望,也是曹妃甸文化起飞中不可轻觑一个重要符号。信仰是一件不可言说的事,你无须天天拿出来与人叨念,只需住在心底,时时晾晒,时时鞭策自己。文化需要传承,而历史也该被铭记。

【图文/乍暖 微博 @乍暖行书】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