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时候起,就特别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对鲁迅先生的崇拜,也到达了我感知人生的一个极致境地,以至于我常常捧着先生的著作,思索于豆粒般跳动的油灯之下——是不是只有如先生般清瘦、冷峻,长着扁平的鼻子,鼻子下面有一部黑黑的、浓浓的、硬硬的胡子一般的人,才会写出这样振聋发聩的巨著?才会成为一代豪气干云霄的文学巨匠?于是我就常常臆想着自己什么时候才能长成先生的样子,就这样年复一年,到头来终于发现,我是永远也不会有先生的样子了,于是也就只能试着写出一些杂乱无章的文字,漫无边际有如野草一般地,蓬松地长在这一张张白白的纸上了。
贴近民族的脊梁记得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中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当我怀着一颗崇拜而敬畏之心,从乌篷船里探出身子,沿着石板街巷走进鲁迅故里的时候,那伟岸冷峻的民族之魂啊,便一下子包裹在了我的周身,让我的灵魂与这壮阔的宇宙,瞬间死死地凝结在了一起。
贴近民族的脊梁肃然走在那看似寻常的街巷里,我仿佛看到身穿一件青色的长衫,烟雨中夹着一把酱红色油纸伞的鲁迅先生,正迈着沉稳地脚步,从远远的巷口迎面走了过来,那脚步落在地上,竟发出了隆隆战鼓的响动。先生与我擦肩而过走出巷口的时候,点燃了一根香烟,那深邃的目光,向着苍茫的云天望去,望去,那些封建社会“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也从他那深邃冷峻的目光里一一闪过,如同先生嘴里呼出的烟雾,消散在了那个沉重的年代,那些民族的劣根,也深深刺痛了鲁迅先生的心脏,令他紧紧抓着沉闷的胸口,发出一声声犹如一道道划破阴霾天空的闪电一般的呐喊。
贴近民族的脊梁从百草园穿过,少年鲁迅经常攀爬的石井栏依然光滑如砥,那高大的皂荚树,也正枝叶繁茂地仰望着长天俯视着脚下的土地,只是那从这棵树一会飞到棵树的欢快的鸣蝉,和那穿梭于油菜花间的黄蜂不知了去向,虽然是季节的变换,但是此时此刻我总是感觉到那黄蜂鸣蝉和叫天子(云雀),都已经陪伴着先生去了另外的一个地方,因为这些小小的精灵儿知道,先生在那个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岁月里,先生的心里是没有快乐的,他的冷峻,不正是民族冷峻的命运一刀一刀刻在他的心上,让他长成了与民族命运相同的摸样吗?正如郭沫若先生吟唱的“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毕竟这些小小的精灵儿知道,百草园是少年鲁迅的乐园,他们陪伴着先生,其实就是给先生带去儿时的快乐,捎去如今的极目天舒的讯息,让先生这颗不死的灵魂得以慰籍。
贴近民族的脊梁江南的四月,柳丝贴着水面,一圈圈一道道划过我的伤痕,在水乡的倒影里,我寻找鲁迅当年东渡的背影,“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我自己。”你走时,没有泪水,或许你把影子早已埋进了激昂慷慨的青春脚步里,没有回头,也不作告别,更没有踏浪三千里,长风九重天般送别的惋惜。你的坚强的背后有一座山峰,笔力下还有你的读者,还有阿Q的情景,还有父亲的疼痛。此刻的水乡的波纹留下你傲立的孤影,这条水乡之路通向大海,通向你理想的彼岸。
贴近民族的脊梁站立鲁迅当年东渡的渡口,我也在张望,涟漪的波纹里看清你的方向,我把江南四月的春潮全部揽入怀抱,和你一路思索,一路深情,一路依依难舍。
我在鲁迅故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灶一床、一水一桥之中,感觉自己的灵魂正紧紧地贴近着这庄严肃穆的民族的脊梁,因为我自然地联想到了先生的振聋发聩的文学作品,那字字热血,句句酸泪,篇篇铮骨,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铮铮不死的民族之魂,让我仰望,让我心怀敬畏。
贴近民族的脊梁鲁迅,你才是民族之魂的先驱,你才是像巍峨的青山一样,挺拔傲立于天地之间的民族的脊梁。贴近你,就是贴近了民族的脊梁,贴近你,才能在心里满满地充盈起那日月同辉的民族之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里走了出去,把中华民族魏然不倒的民族之魂,用巨椽之笔,凛然写在了漫漫长空,苍茫大地……
鲁迅,我会长成你的样子……
2019年2 月11日
贴近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