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7: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6 02:35
1970~1990年,发达国家集团内部就*贸易问题矛盾加深。受石油危机影响,美国*再规划现有产业布局。在*需求引导下,企业地理研究的重要力量华盛顿学派集体转向区位理论研究。而*公司的需求是,如何在有冲突的国际环境中实现生产要素配置,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至此,全球供应链的研究和企业地理的研究出现分化,开始探索自身的研究范式。
1970~1990年,经济学理论界产生了一系列新理论,有力地支持了全球供应链的研究工作。最主要的贡献来自国际分工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公司调整运营战略,将出口产品转变为出口工厂和出口资本,在全球寻找成本洼地。全球供应链研究工作需要解决一个具体问题,重新规划*公司的生产一配送网络,实现收益最大化,即全球物流系统(Global logistics system,GLS)问题。 全球供应链整合了分散在各国的从原料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关键商业过程,用于向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产品、服务、增值和信息交换。对于 GLS问题,最主要的研究范式是规划方法(mixed integerplanning,MIP),占据约50%的成果。可用决策变量、业绩指标、供应链结构变量、国际因素来归纳MIP模型。
对于全球供应链的决策变量,这一时期的学者选择以工厂选址为主。部分原因是受到美国*需求影响,部分原因是*公司有调整全球产能布局的需求。受此需求影响,产能和运输量也成为决策中的主要因素。学者将产能与运输能力平衡作为重点决策变量。为配合这一决策变量的优化调整,形成的模型中还伴随有对供应商的重新选择(Hodder and Dincer,1986)。
对于业绩指标,学者们比较认同的有3类目标函数。第一类为税后期望收益最大化(Hodder andDincer,1986)。第二类为运作成本最小化(Haug,1992)。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引进,出现了第三类目标函数,要求多方收益最大化 (Hadjinicola andKumar,2002)。
对应供应链结构参数,多数学者支持2层结构。而对于供应链的合作决策形式,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多工厂多市场模式(multi-plants multi-markets model,MFMM)。
作为全球供应链,需要考虑国际因素影响。关税、汇率、消费税是模型中不可缺少的三个重要因素。此外也有考虑到工人技能、非关税壁垒以及运输时间,但未能形成统一认识。随实践工作展开,不断有新因素加入模型。2008年MIP模型国际因素方面的变量超过30个。 1980年代以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和平、环保、社会责任和*等非*组织也不断呼吁,要求社会责任与贸易挂钩。迫于日益增大的压力和自身的发展需要,*公司纷纷制定对社会做出必要承诺的责任守则,或通过环境、职业健康、社会责任认证应对不同利益团体的需要。
1990~2008年,是全球供应链研究的转型期。单一使用MIP工具缺乏平等的视角,理论模型没有考虑相关群体。*公司迫切需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平衡全球供应链上各个相关利益方的利益,更好担负起全球社会责任(Glob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即GCSR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社会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被引入到全球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当中。全球供应链的利益相关方包括了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压力集团,还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与全球供应链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全球供应链的经营决策必须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要求。全球供应链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回应的质量,而不仅仅取决于股东。
对于C,CSR问题,主要研究范式是案例分析方法,占据约80%的成果。但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学者们选取了不同的行业背景,因而对社会责任关注的重点不同。可用社会责任重点、业绩指标、案例对象和建议履行方式来归纳研究成果。
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利益相关方的诉求不尽相同,因而对各国学者的研究需求也不一致。最终形成了三个主要方向。以研究环境无害化为主的环境学派,响应了发达国家压力集团的诉求,强调公司社会义务,要求建立产品回收系统和环境检测系统(Samir K.Srivastava,2008)。
以研究社会福利整体改进为主的社会福利学派,响应了发展中大国压力集团的诉求,强调国家社会责任,要求*干涉全球供应链的运作过程(Knut Bj rnLindkvista,2008)。
以研究劳工权益维护为主的劳工权益学派,响应了发展中大国劳工集团的诉求,强调劳工权益,反对全球供应链管理中的不平等现象,要求建立全球统一的劳工标准。(Bin Jiang,2007)。
由于研究出发点的不同,这三派学者在选取案例时,往往有倾向性。环境学派选取的案例为电子电器、汽车、核电、通信、医疗等高附加值产业,案例所属国家多为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学派选取的案例为粮农、化工、化纤、养殖、水产、纺织等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产业,案例所属国家多为东欧、东亚、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劳工权益学派选取的案例多为成衣、鞋帽、玩具、塑料制品、造纸、计算机组装、快餐、娱乐、零售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案例所属国家多为中国、越南、罗马尼亚等廉价劳动力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全球供应链社会责任研究集中在社会福利提高和劳工权益保障方面,而发达国家则集中在环境和资源使用方面。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劳工集团和生产者集团之外,消费者、*、学者集团也作为重要力量提出对应社会责任要求。 当代研究扩展了全球供应链的参与者集合-它把现代研究视为研究边界的公司环境也纳入到研究视角中来。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代研究主流工具MIP不适合当代问题。设计新工具成为当代研究的当务之急。当代研究的服务对象也出现了多样化。有社会责任成本焦虑的*企业、希望改善国际贸易关系的本土企业、希望获得长期伙伴的本地企业成为引导研究的主流。当代研究开始脱离纯粹的经济目的。它介入到社会活动领域,为社会团体和政党服务,为*改善*和环保记录提供思路和方案。这是当代研究的泛化和深入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