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小时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小时前
淋球菌的致病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淋球菌对上皮细胞有高度亲和性,尤其对柱状和移行上皮,如男性和女性的尿道和宫颈,这些部位的细胞易受感染。相反,男性舟状窝和女性阴道的复层扁平上皮对淋球菌的抵抗力较强。幼女由于阴道黏膜为柱状上皮,更易成为感染目标。皮肤则很少被淋球菌直接感染,除非有继发性传播。
淋球菌通过其菌毛的特异性受体与黏膜细胞结合,外膜蛋白Ⅱ参与黏附过程,并释放IgA分解酶以抵抗排斥。在适宜的微环境中,如酸碱度、离子桥、疏水结构和性激素的影响下,黏附过程更易发生。
侵入感染阶段,淋球菌会吸附在上皮细胞上,通过细胞吞噬进入。它能吸附在精子上并上行至宫颈管,引发炎症反应。在宫颈细胞内繁殖,造成细胞损伤和黏膜下感染。大约36小时内,淋球菌能繁殖一代并引发病变,导致红肿、脓液形成和腺体隐窝处的严重损害。
感染可以进一步扩散,男性可能影响前列腺、精囊腺等,女性可蔓延至子宫、输卵管等。严重时,淋球菌可能进入血液,引发全身播散性感染。
在耐药机制方面,已发现四种主要的耐药菌株,包括PPNG(质粒介导的青霉素耐药)、CMRNG(染色体介导的多药耐药)、TRNG(质粒介导的四环素耐药)和氟喹诺酮耐药菌株。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包括基因突变和抗生素滥用。如PPNG菌株通过质粒传递耐药基因,而CMRNG菌株则可能由染色体基因突变导致。过度使用抗生素,如预防性使用青霉素,会加速耐药菌株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