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小时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5分钟前
传说这是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聚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有人说它是古代的情人节,女孩儿们会在这一日向天祈求美满的姻缘。
也有人说它是古代的女儿节,闺蜜相聚、穿针斗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历来关于七夕的诗词,经典名作数不胜数,诗人们或同情牛郎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或感慨相聚的不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或赞美他们感情的忠贞“遣人愁,何日休,织女牵牛,万古情依旧”。
这些作品大多是男性诗人所作,那么,在女诗人们的笔下,又写下过什么样的七夕故事呢?
才女李清照的乱世孤凄
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草丛中那些小小的蟋蟀不停地鸣叫着,梧桐树的叶子悄然落下,仿佛是受到了蛩鸣声的惊吓。
这样的景象,令人忍不住勾起浓重的愁绪,那天上的牛郎织女与人间的夫妻别离,在此刻重叠了起来。
那以云为台阶、以月为地面的天宫中,千重关锁、层层阻隔,将牛郎和织女分隔开来,无法相会。
纵然那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日日徘徊往返,漂泊游荡,却无法给他们送去一场相聚。
只有在每年七夕这一天,喜鹊搭起了玲珑的星桥,他们或许才能见上一面,诉说着离愁别恨。
然而今年七夕,恐怕牛郎和织女也依然无法相遇吧?
不信你看那莫测的天气,时雨时晴、瞬息万变,他们又如何能顺利相见呢?
这首词可能写于建炎三年,李清照的人生和婚姻都遭遇了巨大的冲击。
公元1127年,金朝攻下大宋京城,掳走徽、钦二帝,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史称宋高宗,改年号为建炎元年。
山河飘摇,家乡青州沦陷,李清照押送着家中最重要的15车书籍器物,一路南行前往江宁投奔丈夫赵明诚。
一路惊心动魄,李清照受过风霜、遇过,第二年才抵达江宁。然而短短几个月后,江宁同样遭遇叛乱,赵明诚作为父母官却弃城而逃。
赵明诚因失节被革职,李清照羞愧难当。三月,两人离开江宁,路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李清照愤而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之句。
五月,赵明诚再次被启用,任命为湖州知州,独自前往建康应召,李清照则暂住池阳,举目无亲,倍感凄凉,对丈夫的感情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
了解她写这首词的背景后,便能更清晰地感受到她在风雨交加的七夕夜里,想到因为天气无法相聚的牛郎织女,心中会有多么沉痛的共鸣。
对于牛郎织女来说,阻碍他们的是层层关锁,也是凄风苦雨;对于李清照来说,阻碍她与丈夫相见的原因则更幽深,客观来说是战乱、是“人世的风雨”,主观来说也是内心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
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天上人间的遥相呼应,开拓了词作的意境,烘托了孤凄悲凉的气氛,含蓄婉转,感染力极强。
名妓严蕊的身不由己
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梧桐树碧绿的叶片刚刚开始飘零,桂花树上香气馥郁的花朵刚刚吐蕊,池塘的水面上荷花微微有些凋谢。
此时的我,正在合欢楼中穿针,抬头仰望,只见那高悬的明月如玉般清澈明亮,清辉如流水般洒落下来。
蜘蛛忙着吐丝结网,喜鹊却懒懒的,似乎还没来得及搭起鹊桥。牛郎无心耕田,织女也顾不上纺织,只等着在这良夜中欢会一刻。然而遗憾的是,佳期相约似乎注定难以成全。人间度过了一年的时光,而天上只过去了短暂的一天。
严蕊,原姓周,字幼芳,南宋中叶女词人。
她自小习乐礼诗书,然而年纪很小时父亲便早早病故了,十多岁时便沦为台州营妓,改艺名为严蕊。
一介弱女子,沦落烟花地,从此对自己的人生丧失了一切的掌控权,不可谓不悲哀。
她善操琴、弈棋、歌舞、丝竹、书画,学识通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那首感慨自己身世的《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而这首《鹊桥仙》,也与她的身世有关。
某年的七夕夜,官府宴请宾客,严蕊在席间伴酒。
席中有宾客久闻她的才名,命她以“七夕”为题,以她的形式“严”为韵,即席赋词。
于是严蕊便当场写出了这首《鹊桥仙·碧梧初出》。
宋代的七夕,也称作“乞巧节”、“巧夕”或“女儿节”,是一个女性也可以正大光明和闺蜜约会玩耍的节日,词中的穿针乞巧、喜蛛应巧都是当时的习俗。
而文人们,则更多地关注天河阻隔、鹊桥相会的神话与爱情,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但是,对于严蕊来说,她是尴尬的。
她无法和普通女子一样,与友人一起享受乞巧之乐。
即使有人欣赏她的才情,也不会平等地以“文人”的身份与她相交。
她和她的词一样,都是筵席之上的点缀,是宾客们谈笑的话题和内容之一。
她不能作哀戚之语,也无法写出什么喜乐之言,只能淡淡地写一篇婉转优美的小词,将自己对“人间”的厌倦和对“天上”的向往藏进其中。
怨女朱淑真的灵魂拷问
朱淑真《鹊桥仙·七夕》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秋天轻薄的云朵妆点着黄昏的天空,西风吹散了夏日残留的暑气,细雨淅淅沥沥搅乱着夜空,月亮仿佛已经坠落。
天上的牵牛和织女,他们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岁月,离别的愁恨却依然那么深沉,带着无尽的伤心和泪水。
微微的凉意透过了衣袖浸入了肌肤,天上和人间的有情人都在享受着幽会的欢乐,个个都称心满足。
但为何牛郎和织女明明有情,却不得不将朝朝暮暮的相守,变成一年只见一次的痛苦呢?
说到七夕词,很多人第一反应都会是秦观的那句“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暮暮”。
然而,大概男性与女性的想法差异,大部分女性是很难这样潇洒地面对分离的,尤其是长久的分离。
朱淑真是南宋女词人,生于仕宦之家,幼警慧、爱读书,擅画红梅翠竹,擅写清词丽句。
朱淑真对丈夫的身份地位并不在乎,一心只希望能嫁给志趣相投的人。然而年纪渐长,父母不顾她的意愿,逼她与情郎分手,嫁给了一个小官吏。
她与这位小官吏的婚姻极为不睦,曾在诗中抱怨“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依”。
两人才学不能相称,心灵无法沟通,使得朱淑真日日沉浸在痛苦幽怨之中,最终抑郁早逝。
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经历,朱淑真在面对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想到的并不是夫妻重聚这一日的喜悦,而是被迫分离的那三百六十四天的痛苦。
一句“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的反问,仿佛当头棒喝,发人深省,引人神思:
为何无论天上还是人间,都有那么多的爱情悲剧?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有情人的分离?
最为可怕的是,当这样的分离变得常见,人们开始变得习惯,不再去思考为什么分离,而只是去赞美那一年一度的相聚。
大概唯有处于分离之中的人,比如朱淑真,才能真正地理解那些痛苦,才能发出这样的灵魂一问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分钟前
传说这是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聚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有人说它是古代的情人节,女孩儿们会在这一日向天祈求美满的姻缘。
也有人说它是古代的女儿节,闺蜜相聚、穿针斗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历来关于七夕的诗词,经典名作数不胜数,诗人们或同情牛郎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或感慨相聚的不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或赞美他们感情的忠贞“遣人愁,何日休,织女牵牛,万古情依旧”。
这些作品大多是男性诗人所作,那么,在女诗人们的笔下,又写下过什么样的七夕故事呢?
才女李清照的乱世孤凄
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草丛中那些小小的蟋蟀不停地鸣叫着,梧桐树的叶子悄然落下,仿佛是受到了蛩鸣声的惊吓。
这样的景象,令人忍不住勾起浓重的愁绪,那天上的牛郎织女与人间的夫妻别离,在此刻重叠了起来。
那以云为台阶、以月为地面的天宫中,千重关锁、层层阻隔,将牛郎和织女分隔开来,无法相会。
纵然那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日日徘徊往返,漂泊游荡,却无法给他们送去一场相聚。
只有在每年七夕这一天,喜鹊搭起了玲珑的星桥,他们或许才能见上一面,诉说着离愁别恨。
然而今年七夕,恐怕牛郎和织女也依然无法相遇吧?
不信你看那莫测的天气,时雨时晴、瞬息万变,他们又如何能顺利相见呢?
这首词可能写于建炎三年,李清照的人生和婚姻都遭遇了巨大的冲击。
公元1127年,金朝攻下大宋京城,掳走徽、钦二帝,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史称宋高宗,改年号为建炎元年。
山河飘摇,家乡青州沦陷,李清照押送着家中最重要的15车书籍器物,一路南行前往江宁投奔丈夫赵明诚。
一路惊心动魄,李清照受过风霜、遇过,第二年才抵达江宁。然而短短几个月后,江宁同样遭遇叛乱,赵明诚作为父母官却弃城而逃。
赵明诚因失节被革职,李清照羞愧难当。三月,两人离开江宁,路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李清照愤而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之句。
五月,赵明诚再次被启用,任命为湖州知州,独自前往建康应召,李清照则暂住池阳,举目无亲,倍感凄凉,对丈夫的感情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
了解她写这首词的背景后,便能更清晰地感受到她在风雨交加的七夕夜里,想到因为天气无法相聚的牛郎织女,心中会有多么沉痛的共鸣。
对于牛郎织女来说,阻碍他们的是层层关锁,也是凄风苦雨;对于李清照来说,阻碍她与丈夫相见的原因则更幽深,客观来说是战乱、是“人世的风雨”,主观来说也是内心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
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天上人间的遥相呼应,开拓了词作的意境,烘托了孤凄悲凉的气氛,含蓄婉转,感染力极强。
名妓严蕊的身不由己
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梧桐树碧绿的叶片刚刚开始飘零,桂花树上香气馥郁的花朵刚刚吐蕊,池塘的水面上荷花微微有些凋谢。
此时的我,正在合欢楼中穿针,抬头仰望,只见那高悬的明月如玉般清澈明亮,清辉如流水般洒落下来。
蜘蛛忙着吐丝结网,喜鹊却懒懒的,似乎还没来得及搭起鹊桥。牛郎无心耕田,织女也顾不上纺织,只等着在这良夜中欢会一刻。然而遗憾的是,佳期相约似乎注定难以成全。人间度过了一年的时光,而天上只过去了短暂的一天。
严蕊,原姓周,字幼芳,南宋中叶女词人。
她自小习乐礼诗书,然而年纪很小时父亲便早早病故了,十多岁时便沦为台州营妓,改艺名为严蕊。
一介弱女子,沦落烟花地,从此对自己的人生丧失了一切的掌控权,不可谓不悲哀。
她善操琴、弈棋、歌舞、丝竹、书画,学识通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那首感慨自己身世的《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而这首《鹊桥仙》,也与她的身世有关。
某年的七夕夜,官府宴请宾客,严蕊在席间伴酒。
席中有宾客久闻她的才名,命她以“七夕”为题,以她的形式“严”为韵,即席赋词。
于是严蕊便当场写出了这首《鹊桥仙·碧梧初出》。
宋代的七夕,也称作“乞巧节”、“巧夕”或“女儿节”,是一个女性也可以正大光明和闺蜜约会玩耍的节日,词中的穿针乞巧、喜蛛应巧都是当时的习俗。
而文人们,则更多地关注天河阻隔、鹊桥相会的神话与爱情,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但是,对于严蕊来说,她是尴尬的。
她无法和普通女子一样,与友人一起享受乞巧之乐。
即使有人欣赏她的才情,也不会平等地以“文人”的身份与她相交。
她和她的词一样,都是筵席之上的点缀,是宾客们谈笑的话题和内容之一。
她不能作哀戚之语,也无法写出什么喜乐之言,只能淡淡地写一篇婉转优美的小词,将自己对“人间”的厌倦和对“天上”的向往藏进其中。
怨女朱淑真的灵魂拷问
朱淑真《鹊桥仙·七夕》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秋天轻薄的云朵妆点着黄昏的天空,西风吹散了夏日残留的暑气,细雨淅淅沥沥搅乱着夜空,月亮仿佛已经坠落。
天上的牵牛和织女,他们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岁月,离别的愁恨却依然那么深沉,带着无尽的伤心和泪水。
微微的凉意透过了衣袖浸入了肌肤,天上和人间的有情人都在享受着幽会的欢乐,个个都称心满足。
但为何牛郎和织女明明有情,却不得不将朝朝暮暮的相守,变成一年只见一次的痛苦呢?
说到七夕词,很多人第一反应都会是秦观的那句“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暮暮”。
然而,大概男性与女性的想法差异,大部分女性是很难这样潇洒地面对分离的,尤其是长久的分离。
朱淑真是南宋女词人,生于仕宦之家,幼警慧、爱读书,擅画红梅翠竹,擅写清词丽句。
朱淑真对丈夫的身份地位并不在乎,一心只希望能嫁给志趣相投的人。然而年纪渐长,父母不顾她的意愿,逼她与情郎分手,嫁给了一个小官吏。
她与这位小官吏的婚姻极为不睦,曾在诗中抱怨“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依”。
两人才学不能相称,心灵无法沟通,使得朱淑真日日沉浸在痛苦幽怨之中,最终抑郁早逝。
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经历,朱淑真在面对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想到的并不是夫妻重聚这一日的喜悦,而是被迫分离的那三百六十四天的痛苦。
一句“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的反问,仿佛当头棒喝,发人深省,引人神思:
为何无论天上还是人间,都有那么多的爱情悲剧?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有情人的分离?
最为可怕的是,当这样的分离变得常见,人们开始变得习惯,不再去思考为什么分离,而只是去赞美那一年一度的相聚。
大概唯有处于分离之中的人,比如朱淑真,才能真正地理解那些痛苦,才能发出这样的灵魂一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