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前三殿的前三殿分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5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2 06:26

太和门是紫禁城外朝庄严的门户,明永乐年建成,初称奉天门,嘉靖朝改名皇极门。清顺治入主北京后始名太和门。现有建筑为清光绪年间火灾后所重建而成。太和门坐落于汉白玉基座上,丹陛下列铜鼎四只,门前左右分列石亭、石匮,还有两只宫内最巨大的青铜狮子为明代铸造。
奉天门(即太和门)在明代是皇帝早朝御门听政的场所,且洪熙、宣德、正统三朝皇帝即在此门登基即位,所以在明代又被称为大朝门。清入关后,顺治皇帝也在此颁诏天下。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间所谓皇宫中的“金銮宝殿”,这里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初建于明永乐年(15世纪初),后经数次灾毁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极殿。满清建都北京后改为今名,蕴含天下和谐的宏旨。现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年重建并留存下来的。
太和殿矗立在紫禁城*,京城的中轴子午线沿着龙纹石雕御路升上三台,从天子宝座下穿过。每当大典之际,鸣钟击鼓,礼乐齐奏,帝王御殿升座,君临天下,接受王公和百官的朝贺,极显其尊贵和威严。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大殿内外饰以成千上万条金龙纹,屋脊角安设十个脊兽,在现存古建筑中仅此一例。 中和殿位处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仿佛古代尊贵的“工”字形殿中间穿廊的作用。初建于明永乐年(15世纪初),初名华盖殿,后几经灾毁和修建。明嘉靖年重建后改名中极殿,清顺治帝入主紫禁城后改名中和殿,意为秉中庸之道,求天下和顺。
中和殿四面门窗的形制取自古代的“明堂”。皇帝在升太和殿举行大典前,先在此暂憩,并接受执事*的朝拜。或于亲祭等大礼前在此检阅祝文、奏书之类的准备工作。 熙和门位于太和门广场西侧正中,是自前朝通往武英殿、西华门的必经之路。初名右顺门,明嘉靖年重建后改称归极门,清顺治年改雍和门,乾隆年为避雍正皇帝讳改为今名熙和门。
明永乐皇帝曾因北京冬气严寒,谕令早朝礼毕,与百官移至熙和门旁便殿奏事办公。 协和门位于太和门广场东侧正中,是前朝通往文华殿或内阁的必经之路。初名左顺门,明嘉靖年重建后改称会极门,清顺治年改今名。
明景泰皇帝曾因战事紧急在此门设午朝。明嘉靖皇帝即位之初,曾发生群臣与皇权抗争的大礼议,二百多名朝臣跪于此门前撼门大哭,声震阙廷。 保和殿是三台上的第三座大殿,初建于明永乐年(15世纪初),后来几经灾毁和重建。原名为谨身殿,后改建极殿,清代最终定名为保和殿,意为保持心志纯一,共享天下和谐。 明代,举行朝典前,皇帝从乾清宫升至此殿*。清初,后三宫修复前,顺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顺治帝的大婚也在此举行。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赐藩国、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清乾隆五十四年(17年)以后,皇帝主持的殿试也改在这里举行。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