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五星院校推荐 | 2025年天津音乐学院考研612音乐学综合基础真题解析!(独家)

2025-01-06 来源:东饰资讯网

最懂天津音乐学院考研的团队

五星推荐

王老师敲重点:

天津音乐学院25年初试改革了!具体情况如下:

专硕:艺术管理原来考英语一,属于学硕。考:项目策划案➕中西方音乐史,现在艺术管理考英语二,划分到了专硕,所有专硕(除作曲这种的)都基本是考和声曲式➕中西方音乐史。

学硕:初试原来考方向主课+作品分析(不考和声),复试考论文写作+音乐学基础(中、西音乐史、传统音乐、音乐美学,任选2门)。现在初试考612音乐学综合基础+和声曲式(多了一门和声),复试考专业主课+论文写作。

612音乐学综合基础包括中国音乐史(40分)、西方音乐史(40分)、中国传统音乐(40分)、音乐美学(30分)。原来复试的科目,放在了初试。选考变成了必考。

虽然考的科目多了,但是难度没有增大。参考书各一本,都是考最基础的内容。而且肯定很多考生换学校。同时,院校改卷也会放水!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天音全套课程)

2025年【天音612音乐学综合基础】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每个5分)

1.缪天瑞

缪天瑞是中国著名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翻译家、音乐编辑家。他在音乐理论研究领域贡献巨大。缪天瑞长期致力于音乐辞书编纂工作,主编的《中国音乐词典》等辞书是中国音乐界重要的工具书。在音乐教育方面,他培养了众多音乐人才。其音乐翻译成果丰硕,将许多国外先进的音乐理论著作引入中国,促进了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缪天瑞对中国古代音乐史也有深入研究,为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尽心尽力。他的工作和成就推动了中国音乐学术的进步,在音乐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2.序列主义音乐

序列主义音乐是20世纪的一种作曲技法和音乐风格。它的核心是将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组合。最初是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把半音音阶中的12个音按照特定顺序排列,构成序列核心,并且在作品中重复、变形使用这个序列,以此来避免传统调性音乐的中心音。之后,序列的范围扩展到节奏等其他要素,使音乐的各个维度都被序列化。这种音乐风格打破了传统的音乐结构和听觉习惯,具有高度的理性和组织性,作品往往呈现出复杂、抽象的特点,像布列兹等作曲家的一些作品体现了序列主义音乐的风格,对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法国游吟诗人

法国游吟诗人是中世纪法国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出现在11世纪末至13世纪。这些游吟诗人身份多样,包括贵族、骑士以及一些有才华的平民。他们身背乐器,云游四方,在宫廷、城堡、城镇的广场等各处吟唱。其歌曲内容丰富,主要有爱情主题,用细腻的情感描绘对贵妇的爱慕,如《破晓歌》展现情人清晨分别的不舍;还有关于战争、骑士精神的内容,歌颂骑士的英勇事迹。在音乐形式上,采用了当时的民间音乐元素,旋律简单动听,常为单声部,有简单的乐器伴奏,对法国乃至欧洲的世俗音乐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是指京剧旦角行当中四位杰出的艺术家,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梅兰芳的表演风格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形成独特的“梅派”艺术。他的唱腔圆润甜美,动作典雅大方,代表作有《贵妃醉酒》。程砚秋创立“程派”,唱腔幽咽婉转、跌宕起伏,注重通过表情和身段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如《锁麟囊》。荀慧生是“荀派”创始人,其表演活泼灵动,唱腔娇婉柔美,善于塑造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代表剧目为《红娘》。尚小云为“尚派”,风格刚健婀娜,唱腔宽亮,动作幅度较大,以《昭君出塞》为经典。他们推动京剧旦角艺术达到了新高度。

5.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是中国北方曲艺的一种。它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等地区。京韵大鼓的前身是木板大鼓,后经改革发展而来。在表演形式上,演员自击鼓、板进行说唱。其唱腔属于板腔体,有慢板、快板等多种板式。慢板舒展悠扬,快板则节奏紧凑、一气呵成。京韵大鼓的旋律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既高亢激昂又婉转细腻。内容大多是长篇故事,像三国、水浒等题材,通过演员绘声绘色地讲述,让听众沉浸其中。代表人物有刘宝全,他对京韵大鼓的唱腔、表演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使这一艺术形式更加成熟,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6.原样表演

“原样表演”(liveness)是当代文化研究和表演艺术领域的一个概念。在音乐表演方面,原样表演强调在现场演出时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呈现音乐作品。这意味着表演要最大程度地贴近作品最初的创作意图,无论是音符、节奏,还是演奏风格。例如在古典音乐演奏中,音乐家要按照作曲家标记的速度、力度等要求进行演奏,避免过度的个人化改编。在舞蹈等表演形式中,原样表演要求舞者精准地呈现舞蹈作品原本的动作、队形以及情感表达等要素。它注重作品的本真性,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经典作品的传统风格,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直接接触原始艺术创作的体验方式。

7.音乐的特殊性

音乐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从存在形式看,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它通过音符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现,不像绘画等空间艺术能瞬间被把握整体,音乐必须在时间进程里感知。例如一首交响曲,从序曲到高潮再到尾声,依时间顺序展开。其次,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它不像语言能精准表述具体事物,其表达抽象模糊,同一首音乐在不同人听来感受不同。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有人听出抗争的力量,有人感受到生命的不屈。再者,音乐的情感表达直接。它不需要中间媒介转换,就能将喜、怒、哀、乐等情绪直接传递给听众,引发共鸣。

8.山曲

山曲是一种流行于山西西北部和陕西北部等地区的汉族山歌。山曲的歌词一般多为上下句结构,上句起兴,下句点题,语言简洁生动且富有地方特色。其内容大多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尤其是爱情主题最为常见。例如,许多山曲歌词直白地表达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慕之情。在旋律方面,山曲的曲调高亢嘹亮、悠长舒展。它的音域比较宽广,旋律起伏较大,节奏比较自由,具有浓郁的山野风格。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或者对唱,在对唱时,双方歌手你来我往,通过歌声互相交流情感,充分展现了当地人民质朴、豪放的性格。

简答题(每个10分)

1.古琴的形制以其记谱法的演变

古琴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其形制与记谱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古琴的形制在历史上逐渐完善。最初的古琴样式相对简单,随着时间推移,发展出多种不同的款式,如仲尼式、伏羲式等。琴身各部分构造精巧,琴面为弧形,底板平整,有七根弦,琴上有徽位用于确定音高位置,其岳山、龙龈等部件也都经过精心设计,以保证发音的良好效果和演奏的便利性。

在记谱法方面,从早期的文字谱逐渐演变为减字谱。文字谱详细记录了古琴演奏的指法、弦位、徽位等信息,但过于繁琐。减字谱则通过将文字谱简化组合成独特的减字符号,极大地方便了古琴曲的记录与传承。例如《碣石调·幽兰》是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琴曲,而减字谱的出现使得更多的古琴曲得以流传后世,众多琴人能够依据减字谱学习和演奏经典曲目,如《梅花三弄》《流水》等。总之,古琴的形制演变体现了古代工艺的精湛与审美追求,记谱法的发展则为古琴音乐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二者共同促进了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使其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独特而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千百年的岁月中流传至今,并持续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2.比较《霸王卸甲》与《十面埋伏》

《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均为中国古代琵琶武曲中的经典之作,二者存在诸多异同点。

从题材上看,两者都取材于楚汉相争,但侧重点不同。《十面埋伏》着重描绘刘邦的汉军以十面埋伏战术击败项羽的激烈战斗场景,尽显胜利的宏大与磅礴;《霸王卸甲》则更多从项羽的视角出发,展现其英雄末路的悲壮与凄凉。在音乐风格上,《十面埋伏》节奏紧凑、旋律跌宕起伏,多运用快速的扫弦、轮指等技巧,营造出紧张、激烈、金戈铁马的战斗氛围,充满阳刚之气;而《霸王卸甲》虽也有激烈段落,但更注重情感的抒发,旋律相对较为深沉、悲壮,尤其是表现项羽悲歌别姬等情节时,更具抒情性与悲剧色彩。

从演奏技巧上,《十面埋伏》技巧丰富且复杂,对琵琶的表现力要求极高,各种高难度指法频繁出现,以呈现战争的复杂性;《霸王卸甲》同样技巧性强,但在一些慢板段落,更强调音色的控制和情感的细腻表达。

总体而言,《十面埋伏》以其磅礴的气势展现战争胜利的豪迈,《霸王卸甲》则以深沉的情感塑造了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楚汉相争这一历史事件,在琵琶艺术中各放异彩,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让后人通过音乐领略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与人物的悲欢离合。

3.简答五四时期的歌曲创作特点

五四时期的歌曲创作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在题材内容上紧密围绕时代主题。许多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反对封建礼教、倡导民主科学、呼吁民族觉醒等。像《五四纪念爱国歌》,直接表达了青年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爱国精神的弘扬,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在音乐风格上,呈现出中西融合的趋势。一方面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如和声、曲式结构等,使歌曲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另一方面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像五声音阶、民族调式等,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例如萧友梅的作品,在运用西方音乐理论的基础上,也能体现出一定的民族韵味。

再者,歌曲的创作者群体不断壮大,既有专业的音乐家,也有广大的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他们通过歌曲创作来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歌曲的传唱范围广泛,不仅在学校、知识分子群体中流传,也在普通民众中产生影响,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有力工具。此外,歌曲的形式多样,有合唱、独唱、齐唱等多种形式,以适应不同的演唱场合和表达需求。

总之,五四时期的歌曲创作以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在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唤醒民众、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4.简答格鲁克与其正歌剧改革

格鲁克是18世纪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他对正歌剧进行了意义深远的改革。

在格鲁克所处的时代,正歌剧逐渐变得僵化。他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

在音乐与剧情的关系上,格鲁克强调歌剧音乐应服从戏剧情节。以前的正歌剧常常为了展示歌唱家的演唱技巧而使剧情停滞,他则让音乐紧密配合剧情发展,避免无意义的炫技段落。例如在他的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中,音乐始终随着故事中奥菲欧拯救妻子的情节而推进,没有多余的华彩乐段干扰剧情。

在歌剧的结构方面,格鲁克简化了歌剧的序曲,让序曲成为歌剧主题的预示。以往复杂冗长的序曲被简洁且有指向性的音乐取代,使序曲与歌剧主体更好地衔接。同时,他减少了咏叹调与宣叙调之间的明显界限,让两者过渡更加自然流畅,使歌剧的整体结构更加连贯统一。

在乐队的运用上,格鲁克提升了乐队的地位。乐队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伴奏,而是能够参与剧情的渲染,增强了歌剧的表现力。如在一些紧张的情节场景中,乐队通过强烈的节奏和和声来烘托气氛。格鲁克的正歌剧改革对后世歌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歌剧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歌剧更符合艺术的本质和观众的审美需求。

5.简答柏辽兹的标题音乐创作

柏辽兹是标题音乐的重要倡导者和创作者。

在创作理念上,柏辽兹认为音乐应该能够描绘具体的场景、故事或情感。他打破传统纯音乐的局限,通过标题来引导听众理解音乐的内容。例如他的《幻想交响曲》,副标题是“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乐曲详细描绘了一位艺术家从失恋后的绝望,到在舞会、田野等场景中依然被回忆纠缠的情感历程。

柏辽兹还在配器上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他充分发挥了管弦乐队各乐器组的特性,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色效果来描绘不同的场景。在《幻想交响曲》的“赴刑进行曲”中,通过沉重的低音鼓和阴森的铜管乐器组合,生动地营造出赴刑场时压抑、悲壮的氛围。

他的标题音乐创作拓宽了音乐的表现力,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使音乐能够像文学作品一样讲述故事、表达复杂的情感,让听众更加直观地理解音乐作品所蕴含的内容。

6.简答新古典主义的音乐特点

新古典主义音乐是20世纪重要的音乐流派,具有以下特点。

在音乐观念上,新古典主义追求回归古典主义时期的美学原则。它反对浪漫主义后期音乐的过度情感化和标题性,主张音乐的客观性和逻辑性。像斯特拉文斯基的部分作品,摒弃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宣泄,强调结构的清晰与平衡。

在曲式结构方面,新古典主义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曲式,如古典时期常见的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不过,这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在传统结构基础上进行创新。例如,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保留了奏鸣曲式的框架,但在主题发展和内部结构的细节处理上会有新的变化。

在旋律方面,新古典主义音乐的旋律相对简洁,避免了浪漫主义音乐中那种悠长、抒情的旋律线条。节奏更加规整、清晰,并且常带有机械性的特点,强调节奏的动力作用。 和声运用也有变化。它减少了浪漫主义音乐中常见的复杂、浓重的和声,更多地使用较为简单、清晰的和声配置,甚至会采用类似古典时期的和声进行,但也会融入一些现代的不协和音来增加音乐的紧张感和色彩变化。

新古典主义在配器上,注重发挥乐器的音色特点,不过分追求庞大的管弦乐队编制,有时会采用小型乐队组合来获得更纯净、透明的音色效果,以达到简洁而精致的音乐表达。这种音乐流派在20世纪音乐发展历程中独树一帜,为音乐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7.简答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几个论点

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具有独特论点:

音体系独特: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宫、商、角、徵、羽是核心音级,如《彩云追月》就以五声音阶营造出空灵意境。虽也有七声音阶等形式,但五声音阶应用广泛,且有“三分损益法”等独特音律观念,与西方十二平均律形成差异,造就了中国音乐独特的音高美感。

节奏灵活多变:既存在规整节拍,如民间歌舞音乐常用的二拍子、四拍子,便于众人整齐舞蹈;又有自由的散板,像古琴曲中,演奏者根据心境和意境自由把控节奏,使音乐张弛有度,充满灵动性,体现出节奏与情感表达的紧密结合。

旋律线状思维:注重旋律线条的连贯与起伏,通过细腻的旋律变化传递情感。如江南丝竹,各乐器以优美婉转的旋律交织,层层推进,较少有西方音乐中强烈的对比和跳跃,展现出中国式的含蓄、绵延之美。

文化关联性强: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从诗词、绘画中汲取灵感,如古曲《阳关三叠》源自王维的诗,借音乐传递离情别绪;同时在民俗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婚丧嫁娶、节日庆典都有特定音乐,承载着民众的情感与文化记忆,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

8.简答戏曲音乐的分类方法

戏曲音乐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一、按声腔分类。声腔是戏曲音乐的核心要素,不同的声腔具有独特的旋律、风格和演唱方式。例如昆腔,它的特点是典雅细腻、婉转悠扬,有严格的格律和规范,如《牡丹亭》就采用昆腔演唱;高腔以其“一唱众和”的帮腔形式为显著特点,演唱高亢激越,川剧高腔就很有代表性;梆子腔的特点是节奏鲜明、音调高亢,常用枣木梆子击节,像秦腔的梆子腔,声音极具穿透力。

二、按地域分类。由于地理环境、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戏曲音乐风格各异。北方戏曲如京剧,音乐风格大气磅礴、刚健有力,融合多种腔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乐体系;南方戏曲如越剧,音乐则比较柔美、抒情,吴侬软语的演唱风格使其具有江南水乡的温婉气质,其曲调清新婉转。

三、按剧种分类。中国有众多戏曲剧种,每个剧种都有自己专属的音乐。如黄梅戏的音乐富有民歌风味,其曲调简单易学,《天仙配》的旋律轻松愉快、朗朗上口;豫剧音乐风格质朴,具有浓郁的中原文化特色,唱腔酣畅淋漓。

四、按表演形式分类。可以分为演唱部分和器乐伴奏部分。演唱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用于表达剧情和人物情感。器乐伴奏则起着烘托气氛、配合表演节奏的作用,如打击乐控制节奏,管弦乐渲染情绪等。

9.简答江南丝竹乐种的特点以其代表作品

江南丝竹是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种之一,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乐器组合方面,主要由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构成,如二胡、琵琶、扬琴等丝弦乐器与竹笛、笙等竹管乐器相配合。这种组合使音乐音色细腻、柔和。从音乐风格来讲,江南丝竹风格清新、雅致、婉转。其旋律优美流畅,线条柔和,像涓涓细流一般。 在演奏中,注重各个乐器之间的配合,通过巧妙的加花、润饰等手法,让音乐听起来和谐而富有层次感。并且节奏较为平稳、舒缓,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

在演奏形式上,江南丝竹以合奏为主,常见的演奏场合包括民间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以及文人雅士的聚会等。 演奏时,乐手们相互配合,既有统一的音乐情绪表达,又能凸显各个乐器的特色。

江南丝竹的代表作品有《欢乐歌》,这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乐曲。它采用了江南丝竹典型的循环结构,各个乐器以主题旋律为基础,进行变奏和加花。乐曲开始节奏较为平稳,随着演奏的推进,情绪逐渐高涨,旋律更加丰富,充分展现了江南丝竹清新明快、热情洋溢的特点。还有《中花六板》,它是在民间乐曲《老六板》的基础上放慢加花而成,曲调悠扬婉转,极具江南水乡的婉约气质。

10.简答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音乐审美原则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体现了音乐审美中的多元性原则。

从审美主体来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性格特点。例如,一个在乡村长大的人可能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音乐情有独钟,因为这些音乐能唤起他儿时的记忆,像劳动号子、山歌等,那种质朴的情感和贴近自然的风格让他感到亲切。而一个长期接受古典音乐教育的人,可能更倾向于欣赏贝多芬、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交响乐,他们沉醉于古典音乐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和声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在审美对象方面,音乐作品本身风格多样。流行音乐节奏明快、歌词通俗易懂,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能帮助他们释放情绪、表达自我;而传统民族音乐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独特的音阶、节奏和演奏方式吸引着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宗教音乐则以其庄严、神圣的氛围,使信徒在聆听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这种审美原则也意味着在音乐评价中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不能简单地判定某种音乐风格高于其他风格。每种音乐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无论是简单的儿歌还是复杂的现代派音乐作品,都可以在各自的受众群体中找到欣赏者,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和欣赏音乐。

11.简答音乐欣赏的的几种形式与其功能

一、纯音乐欣赏形式:这是一种专注于音乐本身的欣赏方式,听众将注意力集中在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上。例如在欣赏古典交响乐时,仔细聆听各个乐器组的交织与对话。其功能在于能提升听众的音乐感知能力,深入理解音乐的内在结构与艺术价值,培养对音乐的审美鉴赏力。

二、结合背景知识的欣赏形式:在欣赏音乐过程中,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创作意图等信息。比如知道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创作《命运交响曲》,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这种形式有助于听众更深刻地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使欣赏不局限于表面的声音感受,而是深入作品的内涵。

三、参与式欣赏形式:像参加合唱、乐器演奏等音乐活动来欣赏音乐。以合唱为例,参与者既能感受整体音乐的和声之美,又能通过自身演唱融入其中。这种形式能增强听众对音乐的体验感,拉近与音乐的距离,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释放情感,并且通过亲身实践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难度和艺术魅力。

这些音乐欣赏形式都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同时还能丰富情感世界、提高文化素养,让人们在音乐的海洋中获得愉悦和启发。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