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想要读博的同学一定看到过类似的言论,读博期间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位好导师,这一点我们无比赞同。
一个“坑爹”的导师,会让你本就压力山大的博士生涯更加煎熬,有一年见不到人的,有把学生当免费打工人狠用的,有啥也不懂就让学生查文献的……
而一名好的导师,不仅能够助你在学术路上披荆斩棘,同时还能为你提供很多人生指导和建议,尊称再生父母也不为过。
01
下面小E给大家介绍三条挑选导师应该注意的原则:
1
适合自己的导师才是最好的
每一位导师都有自己的脾气、特性和要求,有些导师喜欢放羊式的培养学生,也有导师喜欢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在挑选导师时,一定要提前了解导师的性格脾气。
如果你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自己一个人就能做出不错的成果来,那么你可能需要一位放权给你,大胆去闯的导师。
如果你自制力较差,基础较为薄弱,那么你可能更多的需要一位能够手把手教你做科研,给你规划好科研方向的导师。每一位学生的需求、背景都不同,适合别人的导师不一定适合你。
2
选导师的过程是双向选择的
你在挑选导师的同时,导师也在考量你。
对于世界顶级名校,诸如哈佛、耶鲁、斯坦福的教授或者国内院士级别的顶尖学者,他们对于学生的要求必然非常高。如果你的背景不是特别好,成果不是特别突出,而又没有牛人推荐的话,那你或许应该选择与你背景更为匹配的导师。
3
选导师的时候一定要多渠道了解
很多时候,学生可能会被一位导师光鲜亮丽所吸引,而选择跟随他读博,但有可能事情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例如我们接触到的一位学生,他的导师毕业于美国顶级名校,任职于南方某知名高校,每年文章数量无数,俨然一颗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
但其实他对手下博士极为push,几乎没有按时毕业的师兄师姐先例,经常凌晨拉人开会,安排学生做很多与博士课题无关的杂物,经常画大饼,对于项目经费十分抠门,手下好几个博士压力过大退学。
了解一位导师情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联系他名下的学生,如果他名下学生支支吾吾,问你有没有其他选择,或者干脆不回复,那你在选择这位老师时就要多留一个心眼了。
02
不同的导师分别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为大家总结一下:
A+类导师:海外范畴内包括诺奖得主、顶级名校(全球Top10)的教授、国家科学院院士等,国内范畴包括两院院士,杰青、长江特聘等院士候选人。这类导师的特点就是已经功成名就,领域内想拿的项目没有拿不到的。同时,他很大可能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亲自带博士生,和你课题对接的主要是团队内的其他小导师或者博后,甚至一年你都见不了他几回。
跟这类导师**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用担心经费的问题,**他不缺项目也不缺钱,你想要做的东西几乎都能支持你。同时毕业以后在学术界也可以借导师的支持,找到不错的教职,拿到不少项目。相对应的缺点,这类导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极高,如果你的背景不是顶级,很可能根本不会考虑你的申请。此外,很多时候你必须依靠自己想课题,自己做自己的导师,他最多只能给大方向上的建议,具体细节还是得自己落实。
A类导师:国外范畴包括次顶级(Top 10 – Top 50)名校的教授、领域高被引学者、顶级名校的学术新秀等,国内范畴包括985名校(Top 10)教授博导、有人才帽子的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这类导师与A+类导师最大的区别就是,项目虽然多但是不像前者那样功成名就,能够在自己领域内说一不二。
跟随这类导师**最大的优点就是团队整体处于上升期,非常有朝气活力,能学到的东西很多,成长特别快。**如果是青年教师,导师也有一定精力指导你,不像前者那样一年都见不了几次。如果你跟对了潜力股,以后甚至可能成长为院士团队的核心人物。
缺点也很明显,加入团队的要求也不会低,甚至相较于前者也不遑多让。此外,你在团队中可能会承担一定的非科研角色,占用你大量时间。
B类导师:国外范畴包括知名高校(Top50—Top150)的教授、领域知名学者、次顶级名校的学术达人,国内范畴包括985学校及顶级211学校的教授博导、人才引进的名校博士青椒、知名学者等。
这类导师和上一类导师的显著区别在于,这类导师虽然项目可能也不缺但大项目少,不像前者那样拿的惬意从容,领域内的话语权较弱。加入这类导师团队的好处在于导师或许能够亲自指导你进行科研,科研水平在同行内水平较高,毕业之后成果不错也还能去同级别或次一级的高校就职,对学生的背景要求相对前两者较低。
缺点也很明显,他对你的支持也颇为有限,受制于团队人数限制,很可能你得不到很多资源。另外,这类导师博士生数量并不多,可能还要协助指导硕士师弟师妹,处理一些杂物工作。
C类导师:国外范畴包括(Top150—Top500)的教授、小有名气的学者等,国内范畴包括一般的211高校的教授博导、名校的青年教师等。
这类导师的特点就是资源有限,很难拿到大项目,不太能支持你自己做科研出成果,此外可能需要你帮他申请项目,做课题,处理杂务。
一般来说,国外国内这类导师团队的申请难度也比较低,除了一些特殊的存在,能够获得的成长也较为有限,毕业后的出路也较为受限。
不过这类导师的博士招生名额也十分有限,很难大规模招生,能够招收博士生的教授在学校里面也得具备一定的话语权。
D类导师:其他以上分类仅供理工类学生参考,具体导师以及具体团队的情况需要具体分析,该套分类标准只代表大多数看法。
此外,读博期间以及之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靠个人天赋及个人努力。哪怕是院士团队,大多数博士生一辈子也达不到导师的水平。而每年评选上的院士,也总有一部分人毕业于非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