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报》《教育评论》 (25/01/17)
不读大学的故事
文/程介明
上周本栏的文章,旨在说明,时移世易,学生在学校里面一帆风顺,并不表示将来的一生就一帆风顺。这本来是一直以来的常理,不过相当大多数的人,还是通过在学校的成功,取得在社会上升的入场券。现在的社会变幻莫测,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也是变得多元多变。就引起了笔者重复说的几句话:单靠学历,难以一生受用;单一经历 难以拥抱挑战;徒有分数,难以面对社会;服从常规,难以生存立足。在传统的工业社会,却并非如此。
无巧不成书,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内地一个智库组织)的跨年演讲,讲者不是什么名人“大咖”,也不是什么学术专家,却是一位 21岁的郭仪佳。她原来是一所电影学院的大学生,现在休学。是自由职业者 – 按她自己的描述,是“自由模特、自媒体、模特经纪”。她描写自己的生活:“通过自己的职业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经济自由,平常想买啥也可以买,房租也是自己出。我还养了小宠物,这些开销都是自己来,也没有特别的经济上的压力,也有一定的存款。我觉得就是还挺满足的”。她这一段话,也许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反应。
她为什么会选择休学呢?下面是她的话:“我当时选择休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我进了大学之后,时间没有之前自由了,你要上课,要做作业。就会发现,两边顾的话,我没有办法真的完全的顾过来,包括有些时候因为课程上的事情,我没有办法去接我模特的拍摄。我当时会觉得有点焦虑,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不出去试试呢?为什么我不休学,完全体验一下步入社会的生活呢?包括在上海独居。所以当时我就想休学,而且我的专业正好是和我们这一行也挂钩的,电影制作。”
不念大学,也可以吗?
跟着她讲了许多在工作中学会的,但是在大学里学不到的。这是她的想法:“我在一些学识或者是一些确实要上课才能学到的东西里,是没有任何经验的。但我没有觉得特别的难过,或者怎么样,因为我认为这些东西,如果我有一天真的想去学的话,是可以回去把它捡回来继续学的。”
后来她概括比较工作与上大学:“其实上不上大学,真的不是判断一个人好与坏,或者能不能成功的标准。在我眼里是这样的,你如果不上大学,就代表你有多出来的更多时间,去做别的事情,这个别的事情,可能比你大学里面学到的专业知识,还要宝贵。因为你要学会怎么和人相处,怎么更早的去融入这个社会,我觉得这些是比上大学更重要的。”
她又比较上班与做自由职业:“对我来说,不上班做自由职业是更好的。如果你上班,每天都在公司里,就没有时间去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就没有时间出去旅游,去看看这个世界,去学一门新的技能什么的。但如果你辞了职,变成了一个自由职业,像我一样,那你可能每天都会有很多空余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别的事。这个别的事,可能会构成一个更加完整的你。”
她又说:“因为你在闲下来,或者是其他的一些过程中,你也会去思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个思考会让你更加的完善你自己,然后变成一个自己更想要的人,而不是世俗定义上别人更想要的人,我觉得这个是比较重要的。”
对于“躺平”,她也有看法:“包括有些人,他一个月也不赚钱,或者他也不会想要去做很多事情,但他也能活得特别的自洽,我觉得这种人也是特别厉害的。这时候,难道还能以上不上大学去绑架他吗?他根本不在乎呀,对吧。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活得开心。”
大学教育,顶不住啦?
很少做如此大篇幅的“文抄公”,不是因为我同意或者不同意这位小郭的看法,而是她精确地道出了如此选择道路的一代人的真实心态。而这一类的心态,在 20世纪长大的人,也许会很不明白,甚至看不惯。但是笔者认为,客观上就是存在这样的价值观,而且存在于不少的年青人(甚至年纪大一点的)当中。不是他们的思想出了什么问题,也不是他们没有认真的考虑。
非常感谢三十人论坛这个跨年演讲。这种想法,在西方世界已经非常普遍。看过美国一段视频,疫情期间,美国倒闭了近 400所大学,但是引人注意的是,只有 47% 的学生继续寻求就学。近十年来,美国、澳大利亚大学退学的人数不断增加;不是经济也不是成绩问题,就是不想再困下去;反正一样可以工作,只是迟早的事。 小郭也讲得很客观,她认为不一定要念大学,也不是一定不要念大学;不能说哪一样比哪一样好。
这不是年轻一代的思想忽然变了,而是社会变了,变得很厉害了。在工业社会顶峰时期出现的现代教育制度,以塑造人力资源为目的,形成与社会劳动力结构相仿的教育金字塔,把学历作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分类分等入场券。当今,社会上的劳动力格局正在剧变,机构碎片化,工作个人化,教育制度有点顶不住了。
更重要的是,工业社会引发的学校制度,把学生放在几乎是完全被动的地位,放在被塑造的地位。也就是小郭说的,学生变成了“世俗定义上别人更想要的人。”这“别人”,是宏观的教育制度,是社会对教育的信托,也可以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这种被动的、被塑造的学生形态,并不是学生甘愿的,更不是他们向往的,而往往是不自觉的、潜在的,因为这是隐性的,学生,甚至家长、教师、校长,从来不会觉察有这种形态。大家都觉得教育就是这样的,习惯地处之泰然,这是一个从来没有人去戳破的假设。
前途命运,自主掌握
这也是因为,在传统的工业社会,对这种假设,没有戳破的意愿,也的确没有戳破的动机。因为这是社会运作的一个环节;不可想象,没有了学校、没有了学历,年青人如何进入社会,机构如何甄选人才。传统的工业社会,没有了“被塑造” 的人力大军,社会如何运作?
现在社会变了,人们对与教育的职能,还停留在上一个世纪。也是上周本栏提到的,虽然对于教育现状,有种种的不满,但是没有想得到的替代方案。种种不满,就变成了呻吟;因为不会有积极的结果。小郭一族,其实代表了一种突破,而且不应该看成是消极的突破。
小郭代表的,绝不是极少数的一代。笔者在这里重复以下观察到的新一代年青人职业心态:对口就业,已非必然;转工转行,家常便饭;间歇就业,清醒自主;创业自雇,众目所羡;网红带货,怡然自得。像郭女士这样毅然跳出教育建制的,为数不少;大学毕业不依常规就业的,更多;羡慕而无法实践的,相信是很大多数。
如此,则我们需要斤斤计较的,也许就是不同的一些现象了。升学、毕业、就业、失业,也许需要不一样的定义。不念大学,未必是华人社会很多人可以接受得了的。但是念大学期间,其实很多大学生都在跳出常规,寻找自己。念不上大学的,也有很多都在努力找到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小郭的例子,说明最重要的一点 – AGENCY! -- 人的能动性,人的自觉、自主、自立、自为、自省。面对变幻的未来,面对不再替你安排前途的社会,人的能动性,是个人立足与成功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能动性,也应该是教育的基本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