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容易观察到,人从出生开始,除非恋外,都处在与他人身体同场的相处场景里:与父母相处,与其他家人相处,与邻里相处,与同学相处,与陌生人相处,等等。在数字媒介社会化应用之前,与人相处通常指身体同场的连接、心智解读及协调,身体同场是释放社交天性的前置条件。由于身体同场的社交太常见了,以至于人们把身体同场当作了社交的默认状态。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确认身体同场是人类社交的唯一形态,或身体同场是释放社交天性的唯一条件。我们的理解是,在数字媒介出现之前,人类没有其他可资运用的社交媒介,这才让身体同场成为社会交往的必要条件。而从电报时代开始,准确地说从书信时代开始,人际连接便开始摆脱身体同场的束缚。进入电子时代,从电报到电话,从有线到无线,都是这一发展的见证。
身体与社交分离的事实让人们开始思考:释放社交天性是否一定需要身体同场?对此,雪莉·特克尔的回答是肯定的。在第一波互联网泡沫快被人遗忘的时候,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特克尔用一部专著《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以下简称《群体性孤独》)向社会发出了灵魂拷问。她的言下之恋是,互联网不只给社会带来了经济泡沫,还给人类带来了情感泡沫。随着话题的快速扩散,“群体性孤独"一时成为了热议的社会性话题。
特克尔的敏锐让她抓住了社交形态与人类心灵波动变化的历史时刻。但是对此,我们需要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移动终端的普及是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数字技术影响社会及社会交往的观凤口。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的发展迅速而剧烈,它让移动电话变身为个人终端,把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不断地纳入移动终端,让移动终端成为人类身体的外置部分。移动终端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大众化给人际连接带来的显见影响是“低头一族"初见端倪,每一位低头专注于移动终端的人似乎都在终端里释放着人类的社交天性:连接、心智解读、协调。从对社交天性的满足来看,数字社交无疑是对身体同场的革命,在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交往范围、交往逻辑,是社交关系的重构。
在移动互联网到来初期,《群体性孤独》观察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如智能手机、数字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人们对虚拟世界更感兴趣,从而忽视了真实世界身体同场的社会交往。特克尔认为,进一步可观察的后果是人们尽管保持着与他人的联系,其交往却是浅层的,缺乏深刻情感的,也鲜有真实的互动。人们从在线联系中感受到的不是关爱和亲近,而是孤独和隔离。特克尔对数字连接给社会交往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心。在担心之外,她还努力地为群体性孤独提供解药,比如她在2015年出版的《重拾交谈:走出永远在线的孤独》(以下简称《重拾交谈》)。特克尔坚持认为,数字时代社会交往的正确方式依然是面对面交谈。尽管《重拾交谈》也被译成了十多种语言,可与《群体性孤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似乎远不如 《群体性孤独》。在此之后,特克尔还出版了《共情日记》,提出在疗愈自我、寻找生活恋义的过程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是,这部著作引起的议论也较为有限。
事实是,没有人忽视释放人类社交天性的重要性,被误读的可能是释放社交天性的条件变了,而且是革命性的变革。在《群体性孤独》之后,《重拾交谈》和《共情日记》的遇冷,除了内容、市场因素之外,还在于特克尔误读了人类正在发生的社交革命。随着“互联网世代”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数字社交也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社会交往的主流形态,数字媒介成为释放人类社交天性的主流条件,历史潮流从身体同场切换到了身体异场却心灵同场。“互联网世代”从有能力进行社交开始就在运用数字媒介,他们习惯了运用数字媒介的社交,而不像他们的父辈和祖辈那样成长在较为单一的身体同场环境里而习惯于身体同场社交,且以身体异场为特征的数字社交是后来的,因此祖辈和父辈也只是因经济性和便利性而被迫适应。换句话说,当特克尔用自己数字移民的视角判断数字原住民的体验时出现了视角偏差,她对身体同场的呼唤不过是偏差的呈现而已。
既然人们可以习惯于运用数字媒介的社交,说明身体同场不是人类社交天性释放的唯一条件,数字同场一样也可以让人类社交天性得到释放。如前所述,从书信进入社会化应用开始,身体同场便不再是社会交往的必然条件,只是当数字社交成为普遍事实时,我们才有了充足的证据,说明共情互动的本质是心灵而不一定是身体。既然身体同场和数字同场都能释放人类的社交天性,这就恋味着释放天性的既不必须是身体,也不必须是数字,而是同场。
(摘编自邱泽奇《机器智能与社交关系重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在数字媒介出现之前,人际连接只能在身体同场的场景中进行,这使得身体同场成为社会交往的必要条件。
B. 数字社交使人们摆脱了身体同场的束缚,并且能够满足人们释放社交天性的需求,是对身体同场社交关系的重构。
C. 特克尔认为互联网带来了经济泡沫和情感泡沫,为了应对这种负面影响,她出版了《重抬交谈》《共情日记》。
D. “互联网世代”已经习惯了运用数字媒介的社交,其社交能力超越了成长在较为单一的身体同场环境里的父辈和祖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身体同场被当作社会交往的默认状态是由人们当时所处的社交环境决定的,我们不能受其局限。
B. 特克尔观察到“群体性孤独”,应该是她坚持认为数字时代也要面对面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原因。
C. 进入电子时代后,数字社交就成为社会交往的主流形态,身体异场心灵同场成为新的历史潮流。
D. 如果特克尔能够改变自己数字移民的视角,就有可能对数字原住民的体验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 据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频繁使用社交媒体促进了民众与亲朋好友的线下交往和亲密关系,对孤独感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B. 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稳步上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成为主要增长点。
C. JustSoSou1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轻人社交态度报告》显示,66.49%的年轻人选择通过社交App认识新朋友。
D. 《2024年社交趋势洞察报告》显示,面对“和朋友相处的最理想状态”这一问题时,有54%的年轻人表示“经常联系,但也有自己的独处空间”。
4. 作者是怎样看待特克尔关千互联网对社交的影响以及数字时代社交的观点的?请简要说明。(4分)
5. 美国社交媒体学者博伊德认为,如今的青少年正是借助数字媒介进行社交和自我表达,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宝贵的社交空间,补充而非替代了现实社会里的互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母亲的苦楝树
徐刚
老屋后门口的宅沟对岸,是一棵苦楝树。为什么叫苦楝树?其皮其木其果其根皆苦故也,中医视之为宝物,能清热、利湿、解毒。少小时,它和我的个儿一般高。母亲说:“这是你父亲种下的,苦楝多果子,他盼着得一个儿子。”种树那一年的十一月,母亲生下我,父亲高兴地说:“种苦楝的有福。”我出生不到一百天,父亲病逝。村里有人觉得是苦楝带来的苦命。
母亲在我少小时便告诉我:“这树和你岁数一般大。”母亲还说:“你父亲给你留下了两间茅屋、一只狗、一棵树,还有一个寡妇娘。”
母亲时常和我说到苦楝树。夏天,她叫我看绿叶。秋阳下,娘俩坐在后门口看黄叶,经霜之后有的成了红叶。天再冷些,我去沟边拾纷纷落地的苦楝果,母亲说:“只能玩,不能吃!”于是,虽说是父亲种下的苦楝树,却觉得是母亲的苦楝树。
我长大,苦楝树也长大。虽然苦楝树生长的速度很缓慢,却因宅沟岸边湿润,又有江南气候环境的滋养,它长得比我快,越来越高大。到我上学的时候,它已经有丈把高了。初小、高小、初中,九年过去,苦楝树已让我“高山仰止”了。每逢周日和寒暑假,我在苦楝树下仰望、玩耍,看它的树叶和小紫花,闻那淡淡的花香,这是植物生命对我最早的启蒙。
初中二年级暑假前,教语文的汤老师要同学们在假期写一篇作文,自己出题自由发挥。汤老师特地对我说:“写好文章首先要从观察生活开始,无论一个人,还是一块地、一棵树,要写清楚说明白,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受。”我便告诉汤老师我家那棵苦楝树的故事。“好题材呵!好好写。”他建议我到学校的小图书馆,去看看有没有苦楝树的资料。我又请教母亲、昌卪阿哥、品元伯,还专门去问了村里唯一的读书人、私塾先生徐家寄爷:“苦楝树和乡下常见的杨柳有什么区别?苦楝树有什么特点?”不想,有意外收获。徐家寄爷说:“楝为材也,杨柳不及。”他又取出一本旧书《花镜》,翻开,读给我听:“江南自春至夏,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为首,楝花为终。”我有点明白了,梅花开时,春风得意,苦楝花落,夏日开始,梅始楝终也。也就是品元伯说的:“一信楝花风,一年春事空。”
苦楝树是故乡崇明岛上的大树,落叶乔木,树高可达二十米。每年四五月开出一树紫色小花,有芳香,并不浓郁,清雅宜人。我的少小时代不缺芬芳,苦楝花所赐也。①淡紫色的小花会在枝头聚合成簇,摇曳生姿,摇曳生香,与墨绿色的苦楝树叶相依相偎。楝花,花中之微小者,其香浓淡随风,风轻时淡雅,风息时馥郁,浓浓淡淡,高雅脱俗。若细细品味那香,还略带隐约的苦意,却因此而更加沁人心脾。
不知不觉,二三十年过去了,我家后门宅沟岸边的苦楝树,已经长成了一棵树干粗壮、树冠浓密的大树。我去当兵了,只有它陪着母亲,我去北大读书了,也是它陪着母亲。②鸿雁来往,我有时会问及苦楝花开了没有。母亲让侄子小达写回信,告诉我:“苦楝花香,木已成材。”
关于苦楝树名字的起源,我在北大请教林庚先生,他不假思索地告诉我,《尔雅翼》云:“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楝树全身均可入药,叶子亦然。他还提及《庄子·秋水》,其中写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练实即楝实也。
大学二年级暑假回到家中,还来不及开后门看楝树,母亲便心有不舍地告诉我:“云丽出嫁,便让昌囝把苦楝树锯了,送给云丽做嫁妆。”云丽是昌囝阿哥的女儿,昌图阿哥虽只是堂兄,然而我俩从小一起长大,亲如手足,云丽出嫁,这自然是应该的。但,我还是打开后门想再看一眼。只见那苦楝树锯掉后残留的树墩,也在望着我。惋惜之情油然而生。③二十米高的青枝绿叶、绿色树冠和小花们没有了,芳香也远去了,留下的是一地惆怅。
母亲说,锯树的时候,村里好多人来看,都是见过那绿叶,闻过那花香的乡亲呵,谁都恋恋不舍。一棵树的离去,竟然成为村里的谈资,直到我回家,乡人还在说:“元郎(父亲的小名)有眼光呵,树成材了,儿子到北京做大学生了!”母亲告诉我,云丽很开心,说要做个梳妆台,千恩万谢的。“给昌囝女儿添点喜气,你父亲也高兴!”
又想起儿时母亲对我说的话:“你父亲给你留下了两间茅屋、一只狗、一棵树,还有一个寡妇娘。”父亲早逝,以致我不记其面目,当然可悲,但父亲所留给我的,让我受用一生。为我守寡终身的娘,哺育我长大,如今想来,还让我养成了一些习惯,留给我不少人生警语,如“前半夜想想自家,后半夜想想人家”“做人勿怕穷,就怕没志气”等等。母亲还教我怎么拒绝诱惑。儿时有一年快过年了,宅子上有人做糖炒核桃仁,芳香四溢,飘入家门,母亲说:“儿子,关门。”至今我仍习惯于一个人闭门写作,远离喧嚣,远离各种圈子,得到的是内心的宁静,宁静而致远,致远而心境开阔,开阔而尽精微,而风景迭生,而神清气爽,此境界之一乎?还有苦楝树,那是我的绿色启蒙……
昌囝阿哥叫我去他家吃饭,喝米酒。阿哥特别高兴,还特地把云丽叫了回来。云丽告诉我:“苦楝树的纹理清晰漂亮,那木材也有香味。”阿哥说:“那树是和你伯伯一起长大的,陪了叔祖母二十多年。我是看着这树栽下的,一边锯一边想到元伯(即我父亲)。”阿哥高兴,多喝了几碗。哥哥喝,我陪着。我竟喝得有了三分醉意,摇摇晃晃地回家。④醉眼蒙眬中坐在苦楝树的树墩上,找那风,找那云,找那叶,找那花,找那芳香,居然还找到了几粒残留的苦楝果——它们能长出一棵树来吗?
(原文刊登于《光明日报》2024年11 月 22 日 15版)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通过“我”的回忆,用真诚细腻的文字将故事娓娓道来,情感真挚,具有感人至深的文学魅力。
B.文章并未正面描写“父亲”,而是通过他人之口从侧面塑造其目光长远、与人为善、教子有方的形象。
C.文章涉及人物多,时间跨度大,体现了“形散”特点;同时,围绕苦楝树抒发情感,凸显了“神聚”特点。
D.文章以“苦楝树”为线索,串联起“我”“母亲”“父亲”等人与苦楝树的故事,脉络清晰,行文自然。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句子①中“聚合”“摇曳”“相依相偎”等词语使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苦楝花的情态,富有情趣。
B.句子②蕴含了“我”对苦楝树的喜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于“我”而言,苦楝树已成为亲情的纽带、故乡的象征。
C.句子③由眼前的树墩联想到苦楝树被锯前花繁叶茂的景象,暗含今昔对比,强化了“我”此时的伤心失落。
D.句子④连用六个“找”字,既包含着“我”对苦楝树深深的眷恋与不舍,又承载着“我”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8.文中大量引用关于苦楝树的古诗文,有何作用?(4分)
9.文章倒数第二段写到“还有苦楝树,那是我的绿色启蒙⋯⋯”,请联系苦楝树特点,谈谈苦楝树对“我”有哪些启蒙。(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进军到雒,刘禅遣使请降。艾至成都,禅诣军门,艾受而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①。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如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诏曰:“艾耀威奋武,深入虏庭,斩将搴旗,枭其鲸鲵②,而使僭号之主,稽首系颈,历世通诛,一朝而平。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禽子阳,亚夫灭七国,计功论美,不足比勋也。其以艾为太尉。”艾言司马文王③曰:“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三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为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今宜厚刘禅以致孙休,安士民以来远人。”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艾重言曰:“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钟会、胡烈、师纂等皆曰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诏书槛车召艾。艾本营将士追出艾槛车,迎还。瓘遣田续等讨艾,遇于绵竹西,斩之。子忠与艾俱死。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材料二:
初,邓艾之诛也,文帝以艾久在陇右,素得士心,一旦夷灭,恐边情搔动,使彬密察之。彬还,白帝曰:“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处身无礼,大失人心。又好施行事役,数劳众力。陇右甚患苦之,喜闻其祸,不肯为用。今诸军已至,足以镇压内外,愿无以为虑。”
(节选自《晋书·唐彬传》)
【注】①藏,同“葬”。②鲸鲵,比喻凶恶的敌人。③司马文王,与材料二的“文帝”均指司马昭。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兵有先声A而后B实者C今因平蜀之势D以乘吴E吴人震F恐G席卷之时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用彰战功”与《烛之武退秦师》“焉用亡郑以陪邻”的“用”意思不同。
B.厚,形容词作动词,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的“善”用法相同。
C.来,使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不同。
D.见,表被动,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邓艾进入成都之后,对自己的将士严加约束,没有发生抢掠财物的事情,他安抚接纳投降归顺的人员,让他们重操旧业,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
B.邓艾深入敌人腹地,迫使蜀国刘禅请求投降。朝廷下诏褒奖,虽然认为他的功绩不足与白起、韩信、吴汉、周亚夫等人比肩,但仍策封他为太尉。
C.邓艾认为大战之后应当暂缓用兵,并对平定东吴积极建言献策,表现了对朝廷的一片忠心。文王派卫瓘告诉邓艾凡事应等待答复,不应擅自行动。
D.邓艾引用《春秋》的话为自己辩解,自己奉命出征,可以根据情况便宜行事,不必等待朝廷命令。钟会等人认为邓艾之举是抗命悖逆,有反叛征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4分)
(2)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4分)
14.唐彬评价邓艾“矜能负才”,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佐证唐彬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倦客[注]
郑 谷
十年五年岐路中,千里万里西复东。
匹马愁冲晚村雪,孤舟闷阻春江风。
达士由来知道在,昔贤何必哭途穷。
闲烹芦笋炊菰米,会向源乡作醉翁。
[注]诗人早年遭逢战乱,曾逃亡巴蜀,流寓荆楚吴越,后又遇军阀混战。超然客公众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的情感丰富,既有对客居他乡的厌倦,也有面对个人遭际的达观。
B.诗人自比“达士”,认为明智达理之士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必悲观。
C.诗人借用阮籍“穷途而哭”的典故,暗示自己不会因为走投无路而伤感。
D.诗人身心疲倦,希望能到源乡做一个醉翁,过着粗茶淡饭的悠闲生活。
16.本诗以“倦客”为题,诗歌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诗人之“倦”?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项脊轩志》中,作者自述修葺项脊轩时,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植物,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刚正在设计一期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手抄报,在为一幅解放军战士们浴血奋战、舍身卫国的图片配文时,他想到了高适《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
(3)李老师早晨照镜子时惊觉自己长了几根白头发,他看看镜中青春不再的自己,又看看双鬓若隐若现的白发,不禁想起古人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眼下,多地出现漫山秋叶的美景,有红,有黄,有橙……令人(A)。为何天变冷树叶才会变得(B)?原来,树叶变色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光照和气温条件起着重要作用。
深秋到初冬时节,白昼缩短,日照减少,气温下降,植物无法形成新的叶绿素。随着叶绿素减少,叶黄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其他色素作用开始显露,树叶逐渐变黄变红。一般来讲,当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2摄氏度的天数达到3天及以上,我国大部分红叶树种的叶子就会开始变红。此外,昼夜温差大于10摄氏度也有利于红叶“上妆”。
_甲_,不同树种树叶的变色时间和颜色都有所不同。深秋、初冬时节,银杏、胡杨、悬铃木等的叶片会变为金黄色或橙色;而五角枫、鸡爪槭、漆树等树种的叶片会变为红色,这是树种自身的生理特性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气象条件差异明显,树叶变色现象有所不同。秋冬季北方降温较快,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度减弱,有利于叶绿素的分解和花青素的合成,导致树叶变黄、变红;南方降温较慢,昼夜温差较小,树叶变红的现象相对较少。不过,只要_乙_,南方地区也会出现红叶景观,只是红叶的最佳观赏期比北方略晚。
全球变暖会不会对树叶变色产生影响呢?①目前尚不存在树叶变色现象明显向更北地区移动。②这是因为相比全球气候变化,③树木生长地的局地小气候因素对树叶变色的影响更大。④例如,鉴于城市的热岛效应,⑤深秋、初冬时节城区街道的气温高于远郊,⑥昼夜温差相对较小,⑦温差无法超过10摄氏度以上时,⑧这些区域红叶树种的叶子很难呈现出鲜艳的红色。
目前,很多地方的气象部门推出了就当地红叶景观的最佳观赏期和观赏地点给出预报,结合气温、风力、降水等天气要素,预测当天观赏红叶是否适宜出行,为公众出游提供参考的红叶观赏预报服务。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加点的部分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3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文中第五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Ⅰ提到,数字社交已成为社会交往的主流形态,数字媒介成为释放人类社交天性的主流条件。同时,数字社交也带来了社群泛滥、数字化孤独、来电恐惧、断亲、线下社交能力退化等诸多问题。身处数字时代的当代青少年,应该怎样认识和融入数字社交的潮流?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B【解析】A项, “在数字媒介出现之前,人际连接只能在身体同场的场景中进行”理解错误,原文说“准确地说从书信时代开始,人际连接便开始摆脱身体同场的束缚”。C项,特克尔这两部著作不是为了应对经济泡沫。D项, “其社交能力超越了成长在较为单一的身体同场环境里的父辈和祖辈”依据不足。
2. C【解析】C项, “进入电子时代后”时间错误,原文为“随着‘互联网世代’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数字社交也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社会交往的主流形态”。
3. C【解析】第五段主要观点为数字社交已成为社会交往的主流形态。A项说的是使用社交媒体对孤独感有缓解作用,B项强调了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增长,D项反映年轻人注重自我空间。
4.(4分)
①特克尔发现了移动互联网到来初期人们社交形态与心灵波动变化,她提出的“群体性孤独”有其合理性。②特克尔误读了人类正在发生的社交革命,她认为数字时代社会交往的正确方式依然是面对面交谈的观点是片面的。
5.(6分)
①当前,数字社交已成为社会交往的主流形态,青少年属于“互联网世代”,习惯于借助数字媒介进行社交和自我表达。②数字同场一样也可以让人类社交天性得到释放,网络拥有数字同场的广泛连接,为青少年提供了宝贵的社交空间。③身体同场和数字同场都可以释放社交天性,两者可以互为补充,但不能互相替代。
6. B【解析】 “并未正面描写‘父亲’”错误,开头有对父亲的语言描写;“教子有方”过度解读,于文无据。
7. A 【解析】 “聚合”“摇曳”没有使用拟人手法。
8.(4分)
①引用的古诗文从楝花、楝叶、楝实等多角度表现苦楝树的特点和起源等,丰富了苦楝树的形象。②启发了我对人生的感悟。③古诗文的引用使语言富含诗意美、典雅美,增添了传统文化气息。(每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得满分) 超然客公众号
9.(6分)
①苦楝树全株皆苦,但花朵芳香,启示“我”即使人生充满苦难,也要坚守内心的美好品质。②苦楝树全身均可入药,成材后还能制成梳妆台等家具,启示“我”要成为一个有用之材。③苦楝树高大挺拔,对苦楝树的观察与仰望,既启迪了“我”的文学梦想,也启示“我”应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0. CEG
11. D 【解析】 “慈父见背”的“见”在这里相当于“我”。
12. B【解析】 “认为他的功绩虽然不足与白起、韩信、吴汉、周亚夫等人比肩”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白起等人的功勋不能与邓艾相比。
13.(8分)
(1)而今东吴尚未归服,地势与巴蜀相连,不应当拘泥于常法而失去时机。
得分点:宾(服从,归顺)、拘常(拘于常规)、事机(机会,良机)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凡是顺从的人,邓艾便认为此人能识别事势;凡是直言相对的人,邓艾就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冒犯。
得分点:谓(认为)、见事(识别事势)、触迕(冒犯)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5分)
①他擅自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刘禅为行骠骑将军。②他派人在绵竹修筑高台作为京观,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③他向蜀国士大夫夸耀自己的恩德和战功。④他上奏说自己在外作战可以临机专断。(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三点即可得满分。)
【译文】
材料一:
邓艾进军至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刘禅派使者来到邓艾兵营,请求投降。邓艾率兵进驻成都,刘禅来到邓艾兵营拜见,邓艾接受了他的投降并宽恕了他。邓艾检查约束自己的将士,没有发生抢掠财物的事情,他安抚接纳投降归顺的人员,让他们重操旧业,当地的百姓都称赞他。邓艾擅自依据东汉将军邓禹的旧例,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刘禅为行骠骑将军。他派人在绵竹修筑高台作为京观,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把作战中死亡的战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邓艾居功自傲,极力夸耀自己,对蜀地的士大夫们说:“各位幸好遇上了我,所以才能有今天。如果遇上的是吴汉这样的人,你们现在已经全被杀了。”又说:“姜维本是当代的英雄,只是遇上了我,所以才走投无路罢了。”有见识的人都嘲笑他。朝廷下诏书,说:“邓艾张扬武力,振奋国威,深入敌人腹地,斩将拔旗,消灭敌首,使得伪称帝王的人,跪拜臣服,通缉多年的罪人,一朝之间就平定了。打仗不超过预定的时间,战斗很快结束,如同云雾消散席子卷起一般,平定巴蜀。即使白起攻破强大的楚国,韩信奋力打败强劲的赵国,吴汉擒捉公孙述,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若论功绩,他们都还比不上邓艾。策封邓艾为太尉。”邓艾向司马昭建言说:“兵家讲究先树立声威,而后才真正以实力进攻。如今凭借平定西蜀的声威,乘势伐吴,吴国人震惊恐惧,此时正是席卷天下的有利时机。但是大举用兵之后,将士都已感到十分疲劳,不能轻易动兵,应该暂缓发动战争,先留陇右兵三万人,巴蜀兵二万人,煮盐炼铁,为军事和农业作准备,同时建造船只,事先准备日后沿江讨伐东吴的事宜。做完此事后,派遣使者告诉东吴,让东吴明白利害关系,东吴一定归顺。这样,就可以不用征讨而平定东吴了。而今当厚待刘禅,以便招致吴景帝孙休归顺;安抚士卒平民用来招致远方的人。司马昭派监军卫瓘告诉邓艾说:“凡事应当等待答复,不应擅自行动。”邓艾又说:“我受命出征,奉行朝廷指示的谋略,敌军首领已经归服;至于以皇帝旨意的名义授任代理的官员,以安抚刚刚归附投降的人,这可以说是合乎当时情况的权宜之策。而今蜀国全部归顺,我们的疆域已经到了最南端,东边与吴会接壤,应当早日平定。如果等待朝廷命令,往返于道路,耗费不少时日。按照《春秋》中的道理,大夫出守外地,如果遇有保卫国家、有利国家的事,专断是可以的。而今东吴尚未归服,地势与巴蜀相连,不应当拘泥于常法而失去时机。兵书上说,进取不是为了求得功名,退让不是为了逃避罪责。我邓艾虽然没有古人那样的节操,但终究不会心有顾忌而使国家遭受损失。”钟会、胡烈、师纂等都上告说邓艾的所作所为是抗命悖逆,有反叛的征兆。皇帝下诏书将邓艾用囚车押送回京城。邓艾本营的将士追上押送队伍,打破槛车,救出邓艾,迎接他返回成都。卫瓘派护军田续等人前往讨伐邓艾,在绵竹(今四川德阳)之西相遇,斩杀邓艾,邓艾的儿子邓忠和邓艾一起被杀。
材料二:
当初,邓艾被诛之时,司马昭因为邓艾长期驻扎陇右地区,平素很得人心,担心他一旦被杀会引起西北地区局势动荡,于是派唐彬去暗中察访。唐彬回来后对司马昭表示:“邓艾生性妒忌苛刻,诡诈狭隘,自以为才华横溢,能力超群。凡是顺从的人,邓艾便认为此人能识别事势;凡是直言相对的人,邓艾就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冒犯。即使是长史司马、参佐牙门这样的官吏,只要应对不合邓艾的心意,便会遭到邓艾的辱骂。邓艾做人不讲究仪礼,失去了人心。他还喜欢施行杂事工役,屡次劳师动众。陇右地区的百姓都因此忧虑和苦恼,听说他遇到了祸事都非常高兴,不肯再为他卖命。如今各军已到,足以镇压内外,希望你不要为此事担心。”
15. B【解析】 “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错误, “知道在”意为知晓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哪里。
16.(6分)
①漂泊时间之长让诗人心生厌倦。“十年五年”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时间之长。②漂泊路途之远让诗人心生厌倦。“千里万里”突出了诗人漂泊路途之远, “西复东”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辗转各地,居无定所。③漂泊途中行程艰难,旅途孤寂让诗人心生厌倦。诗人骑马冒雪,乘船遇风,“匹马”“孤舟”暗示诗人孤身一人,强调了旅途的孤寂艰难。
17.(6分)
(1)旧时栏楯 亦遂增胜
(2)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3)【示例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示例2】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18.(2分)
A处:赏心悦目(爽心悦目) B处:五彩斑斓(五彩缤纷)
19.(3分)
①“上妆”运用比拟(拟人)修辞,形象写出了树叶变红的情态。(2分)②使用引号,突出了“上妆”的特殊含义。(1分)
20.(4分)
甲:树叶变色也与树种密切相关 乙:气象要素变化满足树叶变色条件
21.(6分)
①修改为“目前尚不存在树叶变色现象明显向更北地区移动的情况”;④修改为“例如,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⑦修改为“温差无法达到10摄氏度以上时”。(准确指出病句序号1分,改对1分)
22.(3分)
很多地方的气象部门推出了红叶观赏预报服务,就当地红叶景观的最佳观赏期和观赏地点给出预报,同时结合气温、风力、降水等天气要素,预测当天观赏红叶是否适宜出行,为公众出游提供参考。
23.(60)
写作提示:
本题为读写结合型作文,题目引述现代文阅读Ⅰ中提到的数字社交相关内容,联系当前数字社交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认识和融入数字社交潮流的问题。
材料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数字社交是当前的潮流,二是数字社交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基于上述现实,题目提出了“身处数字时代的当代青少年,应该怎样认识和融入数字社交的潮流”的问题。首先须明确,思考的角度为“身处数字时代的当代青少年”,他们是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一代,已经习惯了运用数字媒介的社交,同时,也极易成为数字社交负面影响的受害者。其次,要抓住“应该怎样认识和融入”, “应该”强调正确性与合理性。正确认识数字社交潮流,可从数字社交的本质、发展现状、正负面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正确融入数字社交潮流,应针对数字社交带来的问题,思考如何发挥数字社交优势,规避不良影响。
参考立意:
借数字之力,开社交之门;
数字拓展连接,真情加深交流;
线上线下融合,身体心灵同在;
让数字社交接入现实;
用共情互动浸润数字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