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研究

2022-04-22 来源:东饰资讯网
题目: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研究

一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资产减值的理论分析

1、资产减值的含义

资产减值,是对于资产价值减少的部分,按照一定的方法提取相应的准备以使资产能够体现当期真实的价值,在会计上就是设置若干个资产减值准备账户。《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是为了防止资产计量不实而造成的虚增资产和利润,从而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根据2000年《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第99~100条中关于资产减值转回的定义,是指在最后一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以后,在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所使用的估计发生改变时,可以转回以前年度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的账面金额应增至其可收回金额,这种增加即为资产减值的转回。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反映的是一项资产在使用或销售中所估计的潜在服务能力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有所提高。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资产减值准备由原来的四项增加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在稳健地反映收益,去除资产的水分,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

(1) 会计目标理论。关于企业会计的目标,目前有两种比较盛行的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此观点的目标是以恰当的方式有效地反映资源受托者的经营责任和履行情况。二是决策有用观。该观点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强调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信息使用者服务,强调信息的预测价值。因此,企业的管理当局在提供有关信息时,强调资产的计量结果要与经营决策相关,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2000年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对资产计价采用了多重计量属性,这表明我国的主流会计观开始向决策有用观的方向发展。

(2) 资本保全理论。资本保全理论是根据强调的经济含义不同分为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两种。财务资本保全观念认为,资本是指业主投入企业的货币或者购买力,即企业的净资产。当企业在一个特定会计期间的名义收入超过其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就达到了资本保全的目标,超过的金额就可以确认为企业的预期收益。显而易见,其所界定的补偿范围是已经消耗的生产费用与货币价值的变动影响数,并没有将价格变动和技术进步因素考虑进去,所以无法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补偿。实物资本保全观认为,只有在实物资本或者生产能力得到维护

的情况下,才能确认收益。

(3)会计计量理论。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环节。按照现代资产计量理论的要求,应当以完整的时空观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状况,因此,选用的资产计量标准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当是多重的。在价格变动的情况下,单一历史成本属性具有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基于各个交易时点的历史成本代表着不同的价值量,它们不具有可比性;(2)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费用与现实价格计量的收入之间缺乏逻辑上的统一性;(3)无法区分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和外在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持有利得;(4)在价格下跌时忽视资产的减值问题,从而虚增资产,无法揭示实际的财务状况。只有采用多重计量属性对资产进行计价,才能全面的反映资产的价值情况,而资产减值理论正是满足了现代资产计量理论的要求,它是在历史成本下,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对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进行修正。

(4)谨慎性原则。从历史的角度看,资产减值实务源于稳健主义的应用。一般认为,当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时,低估企业的收益和资产,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更为有利。由于资产的市场价值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风险及不确定性的加大经常处于变化之中,稳健原则要求财务会计报告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特别是有关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目的是使企业能够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从而避免虚增利润和虚计资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资产减值的计提动机

国外关于资产减值的研究主要出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企业提取资产减值的动机普遍被归结为经济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两类。

(l)经济因素。经理人员确认资产减值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操纵利润,而是基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同行业竞争和经营策略转变所导致的资产减值。我国的上市公司在长期资产减值政策实施当年,普遍进行了长期资产的减值,不仅减值总额真实反映了长期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下降,而且追溯调整后计入当年损益的减值数额也真实反映了长期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变化。这说明资产减值政策夯实了公司的长期资产,如实反映了公司资产的未来收益能力,并没有沦为盈余管理的手段。亏损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所在行业及其自身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

(2)盈余管理因素。管理层利用准则的可选择余地,采取有利于其自身利益的减值政策,并且投资者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并不能洞察到这种盈余管理行为。而且盈余管理是以符合法规准则为前提的,所以其采用的手段大多是针对会计规范的灵活性和滞后性。从足够长的时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能够增加或减少企业的实际收益,只不过会改变会计收益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和反映。以上研究综合表明,资产减值会计是把“双刃剑”,资产减值政策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和资产状况,也有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而产生这种双重性的根源在于,资产减值会计可以被分解为两个部分: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二者的并行促使了管理层利用此政策操纵盈余。这正是我国新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旦计提不得转回的原因之一。

(二)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1、盈余管理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盈余管理形成一致性的权威定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有代表性的看法:

第一,美国会计学家PanlM.Hyaly和JamesM.Whalen对盈余管理所做出的解释是:“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设计经济交易时,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一般认为盈余管理就发生了。”

第二,美国著名会计学家Katherineschipper在《盈余管理的评论》一文中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谋取私利,而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会计报告过程的一种管理行为,她将这一过程称为“披露管理”。

第三,美国会计学者WilliamR.Scott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对盈余管理所作的阐述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者可以选择会计政策时倾向于选取使管理者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从上述几位学者做出的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在表述上不尽相同,但是都包含了这样一层含义: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和自身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为了得到满意的财务会计结果,在遵循公认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借助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多计或少计收益、少计或多计费用成本,对企业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协调,以使财务会计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

2、盈余管理的动机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日益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越来越普遍。我国许多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提出了许多以我国上市公司为背景的盈余管理动机。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动机:

第一,收益平滑动机。这属于盈余管理较早期动机和表现。企业持续的盈利或不断增长的利润可以向市场传递出一种企业日益繁盛和实力增强的良好信号,使企业价值不断提升。因此,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控制不同时期盈利的大幅度波动,为预测以往期间盈余管理和减弱市场风险留下一定空间。

第二,契约动机。契约动机理论认为,各种契约的存在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基本条件,而盈余管理也是维护各种契约的基本手段。例如,管理者为获得早前约定的分红、晋升机会等,可能会根据报酬契约和实际盈利状况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从而进行盈余管理。

第三,资本市场动机。在我国的资本市场,公开披露的会计盈余信息是投资者

相关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这使得管理当局产生盈余管理动机以影响公司股票短期价格表现,在上市公司不可避免亏损的年度,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甩掉以往压在身上的包袱。

通过以上对盈余管理含义和动机的分析,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受到市场成熟性、契约完整性和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3、盈余管理的方法

(l)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利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是最常见的盈余管理方法。由于现行会计政策是以校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这样就有了许多待摊项目和应计项目,企业可以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和递延确认费用来调高利润,也可采用相反的方法来调低利润。因此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具体执行时的人为可选择性,给上市公司留下了极大的盈余管理余地。

(2)利用关联方交易。关联方交易一直是上市公司常用手段之一,魏明海等(2000)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主要方式包括:商品购销与劳务提供,托管经营,转嫁费用负担,应收资金占用费,实行资产或债务重组。以上这些都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一些方式也将继续延用。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多系国企改制而成,改组上市后与母公司、子公司、附属公司及联营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存在密切的购销、资产重组、融资往来以及担保、租赁等事项,利用关联购销、租赁经营、转嫁费用负担等调节上市公司业绩己是业内不争的事实。 (3)地方政府扶持。由于争取发行上市指标的难度较大、“壳资源”依然稀缺,地方政府作为本地的上市公司的行政领导和直接或间接所有者往往不愿其失去宝贵的上市资格,所以一旦出现无法配股或面临终止上市的状况,地方政府常常予以行政支持。其主要形式有:①直接为上市公司提供补贴。②提供税收减免与优惠。③减免利息支出,给予资产价值方面的优惠等。

(三)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为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而盈余管理诱发的会计信息市场危机反过来又为准则制定者进一步修改、完善会计准则提供实践依据,推动会计准则的建设,形成一个准则与盈管理互动的过程。 1、资产减值准备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资产减值准备是会计政策赋予企业的一种会计选择权,这种选择权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企业通过其拥有的会计选择权对一般通用会计规则中未做出规定以及具有较大选择空间的会计事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资产减值准备会计选择权的存在满足了盈余管理产生所需要的两个前提条件:契约摩擦和信息不对称,从而,资产减值准备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2、盈余管理推动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发展与完善

资产减值准备理论伴随着企业盈余管理的不断抑制和创新而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资产减值准备理论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这种互动关系。过去,计提减值准备资产的范围仅局限于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四项,尚未涵盖企业所有的资产,企业资产的整体质量仍有待提高。《企业会计制度》的出台,明确引入了“资产减值”这一概念,将计提减值的资产范围由原来的四项发展为八项,并对企业滥用稳健性原则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行为予以了规范,夯实企业的资产质量,缩小盈余操纵空间,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了保障。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应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一经确定不得在以后期间转回(除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的项目外),以此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资产减值准备理论的不断完善,有效地遏止了企业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一定程度确保了企业会计信息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上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会计选择权的存在导致资产减值准备理论无法完全消除盈余管理,甚至会引发企业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但是,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诱发的会计信息危机反过来又为资产减值准备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践依据,间接推动了资产减值准备理论的发展。

二 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新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是公司面临的具体情况复杂多样,针对不同公司的实际情况,新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还略显不足,有些规定,在抑制一种盈余管理手段的同时,又会引发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出现,因此仍会给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留下空间。

(一)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遏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资产减值发生的速度越来越快,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也日趋复杂,由于我国原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不够完善,使得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则的漏洞和不足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逐渐加剧。鉴于此,财政部2006年2月15旧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8号—资产减值》在充分吸收国际会计准则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对原准则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完善后的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遏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了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

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对“八项’之一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扩大了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包括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模式进行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商誉、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等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同时规定存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金融资产、未探明矿区权益等八项资产的减值分别遵从与其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

由此可见,资产减值准则规定的适用范围更全面、更明确,不仅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质量特征,还可以有效防范管理当局以历史成本为掩护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行为,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2,规范了资产减值的确认时点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对存在可能发生减值迹象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确认相应的资产减值损失。但对于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由此可见,资产减值准则规定的资产减值的确认时点为资产负债表日。由于资产负债表日可以为月末、季末、半年末或年末,因此,企业对外报送的财务报表中涉及的资产,都应该按照资产减值准则判断其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对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一规定能够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在季报、半年报中不披露资产减值而在年底一次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行为,以便投资者能够根据上市公司的季报、半年报准确判断其经营情况,做出正确合理的投资决策。

3,明确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法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减值准则对如何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及其预计处置费用,如何预计资产未来的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等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操作指南。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预计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的金额。由此可见,资产减值准则对于资产可收回金额计量方法的规定更加明确,可操作性更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避免企业虚估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4,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作了禁止性规定

基于我国目前的实际国情,《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第十七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即对于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固一定资产、生产性生物性资产、无形资产、商誉、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等资产,其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禁止转回的规定是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充分体现。上述资产属于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其发生减值的频率较小,一旦发生减值即应视为资产价值的永久性下跌,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频频出现,过度的盈余管理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因此,此项规定使得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更加谨慎,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是,如果己经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在以后期间得以恢复,按资产减值准则的要求却不能在账面上反映其真实价值,只有到资产处置时才‘可以体现,这又有悖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原则。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5,资产减值披露更加详细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资产减值有关的下列信息:(l)当期确认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金额;(2)企业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3)提供分部报告信息的,应当披露每个报告分部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金额。”另外,对于企业发生的重大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准则要求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每项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原因、当期确认的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及发生重大减值的资产或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资产减值准则对商誉减值处理的披露方法和原则也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资产减值准则关于资产减值准备披露内容的重要改进,一方面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鉴别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真实性和相关性,以便其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企业财务信息和经营成果的可靠程度;另一方面,缩小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的范围,可以有效遏制企业季报、半年报不计提或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只在年底计提或转回的盈余管理现象,压缩了企业管理当局滥用谨慎性原则粉饰财务报告的空间。

综上所述,资产减值准则明确了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确认时点和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法,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作了禁止性的规定,规范了有关资产减值披露的内容和方法。由此可见,资产减值准则既考虑了中国的现实国情,又充分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为企业计提或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提供了权威性的标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 资产减值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分析

资产减值准则在很多方面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进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由于上市公司面临的具体情况复杂多样,资产减值准则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有些规定在遏制一种盈余管理手段的同时,又会引发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因此仍给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留下

空间。

1,资产减值迹象的认定存在主观性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了七条资产减值迹象,但主要是对减值迹象的定性描述,缺乏定量的标准。如判断资产减值的前三种迹象“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和“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己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一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其中“大幅度”、“明显高于”、“重大变化”界限的判断,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外部的市场、法律、技术、经营环境多方面的因素,而这些资料并不容易获得,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主观的职业判断。 因此,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不佳时,管理层可以利用资产减值迹象认定的主观性,否认己出现减值迹象的资产,不对其进行减值测试,也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资产减值测试的操作比较困难

资产减值准则列举了一些可能发生资产减值的迹象、但资产最终是否发生减值要取决于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否低于其可收回金额,因此,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认和计量是资产减值测试的一个重要环节。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但在我国目前的市场价格体制下,合理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尚有一定的难度。如用于确定资产公允价值的销售协议价格,市场价格和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是否公平很难保证;对使用时间较长的非流动资产未来处置费用的估计比较困难;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和折现率的选择如何准确反映资产的特定风险和当前市场的货币时间价值,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操作难度也比较大。由此可见,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难度给资产减值测试的实际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上市公司可以利用资产可收回金额计量的不确定性,通过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3,部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可转回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该项规定只适用于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模式进行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商誉和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而对于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等资产,如果在以后期间其价格得以恢复,允许在其原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内予以转回。在会计实务中,由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减值通常属于资产价值的永久性下跌,利用这些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不但不易操作,而且太过明显。与此同时,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具有较好隐蔽性,因此,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利用坏账准备或存货跌价准备等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

理。由此看来,资产减值准则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禁止转回的规定并没有涵盖所有的资产,上市公司仍有利用部分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三 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

(一)样本选取

1,2005年-2006年资产减值计提和转回情况分析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不可能完全杜绝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在新准则实施的几年里,不乏上市公司利用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下面就以华新水泥有限公司为例,分析该公司从2005年~2011年的资产减值计提与转回情况,来了解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是如何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

华新水泥2005年年报中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情况如表3.1 表3.1 2005年转回资产减值情况表(单位:万元)

计提减值坏账准存货跌价长期投资减固定资产减值在建工程减准备 备 准备 值准备 准备 值准备 减值准备1240.98 56.95 318 3742.31 56.42 金额 华新公司2005年没有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准则中规定“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三项在减值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情况下,应予以转回减记的金额,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因而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减值准备这三项减值准备对当期利润的影响在新旧准则规范下计算出来的结果一样。2005年转回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均为以前年度计提的权益法核算下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该项按现行会计准则计算不得转回。2005年按新准则计算的利润总额=年报利润总额一“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转回数一“固定产减值准备”转回数一“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转回数=8137.78一318.00一3742.31一56.42=4021.05万元。不能转回的减值准备的总金额占华新水泥2005年利润总额50.59%,这部分的利润仅仅只是账面数字,现金流没有增加,企业的偿债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而经过调整后,利润总额由原来的8137.75万元减少至4021.05万元。

新准则颁布前,2005年计提减值准备的金额排在前三

位的分别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其中,坏账准备所占 比重最大,占到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总额的52.38%,计提了237600.81万元,由 此可见,坏账准备是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主要方式,也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 管理的主要手段。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分别为93644.29万 元和71588.03万元,占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总额的比例分别是20.64%和15.78%, 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金额均比较小,所占比例不足10%。

表3.2华新水泥2006年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单位:万元) 项目 坏账准备 应收账款 其他应收款 存货跌价准备 原材料 备品备件 低值易耗品摊销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房屋,建筑物 机器设备 运输设备 其他设备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合计 2005.12.31 2011.80 1714.68 297.12 1798.72 210.34 1557.44 30.95 277.56 6545.61 2591.61 3916.76 36.94 0.52 10633.70 本年计提 58.24 58.24 935.7 935.7 716.29 546.28 170.01 910.16 2620.39 本年转回 143.87 133.22 10.66 143.87 本年转销 452.64 452.64 1137.18 1137.18 1589.82 2006.12.31 1472.53 1187.06 286.47 2734.42 210.34 2493.14 30.95 277.56 6124.73 3137.68 2949.58 36.94 0.52 910.16 11520.40 从表3.2可以看出,新准则颁布后,华新2006年计提了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该年坏账准备计提额为58.24万元,而转回额为143.87万元,转销额为452.64万元;存货跌价准备计提额为935.70万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额为716.29万元,转销额为1137.18万元,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计提额为910.16万元。新准则中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这就意味着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期间不能转回,再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进行利润操纵很难,这将对上市公司利润产生很大的影响。2007年1月1日,该准则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因此,上一市公司要抓住2006年这最后一年可以转回的机会进行资产减值的管理,尽量朝着有利于自己公司利润的方向调节。上表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了,尽可能计提和转回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因为短期资产减准备受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影响较小,现在计提在以后期间仍然可以转回;而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在以后期间不能转回,所以会谨慎的计提,华新公司没有计提大量长期资产,反而转销大量的固定资产,不是转回而是转销。

2,2007年—2011年资产减值计提和转回情况分析

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华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的具体情况: 表3.3新水泥2007年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单位:万元) 项目 坏账准备 应收账款 其他应收款 存货跌价准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长期股权投资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0612.31 1473.53 1187.06 286.47 2734.42 277.56 6124.73 本年计提 本年转回 本年转销 2007.2.31 17.46 92.01 269.05 1129.93 13.12 4.34 47.53 64.99 8708 4.95 92.01 269.05 137.58 216.22 714.86 844.08 285.86 2781.95 277.56 5987.15 693.94 10870.53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910.16 合计 11520.40 表3.4水泥2008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单位:万元) 项目 2007.12.31 本年计提 坏账准备 1129.93 88.31 应收账款 844.08 48.56 其他应收款 285.86 39.76 存货跌价准备 2781.95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77.56 减值准备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长期股权投资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987.15 461.80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693.94 136.58 合计 1087053 686.70 本年转回 162.07 158.07 450.81 612.88 本年转销 94.15 94.15 1704.64 1798.80 2008.12.31 962.03 640.41 321.62 2331.14 277.56 4744.30 830.52 9145.55 表3.5水泥2009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单位:万元) 项目 2008.12.31 本年计提 本年转回 本年转销 2009.12.31 坏账准备 应收账款 其他应收款 存货跌价准备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长期股权投资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合计 962.03 640.41 321.62 2331.14 4744.30 830.52 9145.55 315.67 640.41 13.43 1301.05 1616.72 55.75 52.40 3.45 55.75 237.82 215.73 22.09 1.52 239.34 984.12 674.52 309.61 3632.19 4742.78 830.52 10467.17 表3.6水泥2010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单位:万元) 项目 坏账准备 其中:应收账款 其他应收款 存货跌价准备 可供出售金融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09.12.31 本年计提 984.12 310.94 674.52 261.09 309.61 49.86 3632.19 277.56 277.91 本年转回 219.29 142.64 76.65 本年转销 237,17 175.60 61.58 2045.23 2010.12.31 838.60 617.37 221.24 1864.87 277.56 4742.78 1169.47 1758.33 219.29 4406.54 830.52 7519.46 1505.72 4486.75 在建工程830.52 减值准备 合计 10467.17 表3.7水泥2011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单位:元) 项目 坏账准备 应收账款 其他应收款 存货跌价准备 可供出售金融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10.12.31 838.60 617.37 221.24 1864.87 277.56 本年计提 974.90 915.30 59.60 263.47 本年转回 102.75 102.75 5.7 本年转销 85.30 85.10 0.2 361.90 2011.12.31 1625.44 1344.81 280.64 1760.70 277.560 1505.72 6186.23 7691.95 在建工程 减值准备 合计 4486.75 7424.60 108.48 447.20 11355.66 从表3.3可以看出,华新公司2007年只是计提了坏账准备和短期投资减值准备,转回了坏账准备,转销了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额为1473.53万元,将近是2006年计提额的30倍,本年转回额和转销额分别为92.01万元和269.05万元,相对于2006年数量都很小;存货跌价准备计提额为47.53万元,2006年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额将近是2007年计提的20倍;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转销额分别为137.58万元和216.22万元。可见,实施了现行会计准则之后,公司主要在短期投资上做文章,很小心地计提和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表3.4,华新公司2008年计提了坏帐准备88.31万元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461.8万元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136.58万元,转回了坏帐准备162.07万元和存货跌价准备450.81万元,转销了坏帐准备237.82万元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52万元。表3.5,华新公司2009年计提了坏帐准备315.67万元和存货跌价准备1301.05万元,转回了坏帐准备55.75万元,转销了1.52万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表3.6,华新公司2010年计提了坏账准备310.94万元和存货跌价准备1169.47万元,转回坏账准备219.29万元,转销坏账准备237.17万元和固定资产4406.54万元;而2011年仅计提974.9万元坏账准备和6186.23万元固定资产,转销了坏账85.3万元存货跌价准备361.9万元。由此可见,自从实行新的会计准则后,华新公司开始大量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而基本不提和很少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通过华新水泥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可以看出,自从新的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后,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成了上市公司计提和转回的主要方式,也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而很少计提或不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主要原因是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限制。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按照这种分类详细地规定了不同情况下不同投资减值的计量,使一直缺乏可操作性的投资减值损失有据可依。由此可知,现行准则虽然允许短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转回,但对其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规定更加明确和严格,改善了原来过分依赖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情况,因此导致上市公司在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前大量转回前期计提的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公司虽然不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但是利用转销的方式减少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华新公司2008年转销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704.64万元,2010年转销了4406.54万元,由此可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对利润操纵有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公司还会利用其他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

(二)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出台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如下:

第一,现行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其主要适用范围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统计数据表明在利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被

限制后,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减值采取谨慎计提的方式,不提或者少量计提。上市公司从而转向大量计提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

第二,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由于企业面临的具体情况是复杂多样的,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还略显不足,在某些细节之处仍然可操作性不强,因此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程度有限。

四 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和防止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理论设计

(一)加强对资产减值转回的研究,制定符合国情的资产减值准则

诚然,资产减值准则的制定建立在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但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的规定仅针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而存货、贷款及应收款项等流动资产适用于其它相关准则,其己计提的资产减值在资产价值得以恢复时可以转回。可见,资产减值准则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另外,如果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非流动资产在价值得以恢复时,其账面价值不能及时反映真实价值,只有到资产处置时才可以体现,这也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原则。因此,会计理论界应加强对资产减值转回的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资产减值准则。

(二)健全和完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而公允价值的判断是基于市场价值的,因此,有效地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可以使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得到公正合理的确定。而我国目前资产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尚不健全,不能定期、及时地公布企业各种资产的最新市价,使得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容易引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由此可见,健全和完善当前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是顺利实施资产减值准则的重要保障。国家应逐步建立起各行业的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市场报价系统,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市场价格信息资料,使资产的评估价值接近其市场价值,以减少资产减值判定中的主观因素,让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有章可循,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增强资产价值信息的公允性和客观性。

(三)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要求很高,提高业务素质

和综合判断力,能保证资产减值等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只有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现金流量管理水平和预测水平,才能保证资产组等一系列概念的实际应用。而要想提高从业人员这方面的水平,就需要国家和社会相关部门提供相关培训等后续教育。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丰富,加强他们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判断力是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展现,理论与方法都需要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掌握运用。但是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执业能力参差不齐,必须强化对会计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对会计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必须做到两方面,一方面使其尽快熟悉新准则的相关规定,领会新准则的精神实质,提高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其具有高瞻远瞩、预测前景的素质;另一方面提高会计人员自身修养和素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会计人员本人的努力,还需要企业的配合,企业应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上议程并认真贯彻实施。

(四)提高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完整性

会计信息披露是解决会计信息使用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途径,其质量的高低反映了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上市公司之所以能够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由于对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不够充分。上市公司往往通过片面披露或虚假披露资产减值的相关信息,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清楚了解公司资产的现状,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资产减值准则应当进一步提高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完整性,完善对适用于其他会计准则的资产减值的披露要求,并对“重大资产减值损失”做出定量的规定,要求上市公司不仅要充分披露导致每项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原因和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的金额,还要披露减值的会计处理结果对重要财务指标的影响程度。另外,资产减值准则还应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近几个年度有关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情况的比较资料,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充分掌握资产减值的完整信息,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摘要

企业中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过度的盈余管理

会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会误导投资人的投资决策;会危害债权人的资金安全, 因此做到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有效识别是至关重要的。1998年我国财政部提出企业要 计提四项减值准备,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全面计提八项减值准 备,资产减值准备一度被看作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这主要是因为资产减值 的判断标准较为复杂,会计人员对减值金额的确定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这带有一 定的主观性,这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选择对企业或自身有利的会计处理方式的机会, 从而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规范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2006年财政部颁 布的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第一次作为一项单独的会计准则亮相,新资产减值的规 定与原会计准则相比发生了很多变化,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固定资 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这大大遏制了企业用长期 资产的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是新减值准则的制定要充分考虑资产减值 可行性和约束性的平衡,不可能每一项都做详细的规定,因此新准则不可避免地为 企业的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新资产减值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四年多的时间,新准则 的实施对企业盈余管理产生了新的影响,并引起了业界的热切关注。

在新资产减值实施的大背景下,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

法,以四川金顶2009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情况为例,运用盈余管理的两个基本计量模 型,结合公司本身的财务状况,说明四川金顶在2009年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了盈 余管理,并对其盈余管理的手段和动机进行分析。最终文章得出结论,新会计准则 实施后,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有了变化,四川金顶 更偏向于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操纵利润,其处在亏损和管理层变 更时期,盈余管理动机明显。最后文章就针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资产减值,新会计准则

摘任石书(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虚 增资产和利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 提和转回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灵活性,某些上市公司便利用资产减值来满足 其盈余管理的需要,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会影响社会经 济资源的有效配置,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危及债权人的资金安全,因此, 制定合理有效的资产减值准则来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势在必行。 2006年2月巧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该准则与原有会计准则相比发生了很多变化,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 提与转回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 盈余管理的行为。但是,由于上市公司面临的具体情况复杂多样,针对不同 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资产减值准则在遏制一种盈余管理手段的同时,可能 会引发新的盈余管理手段的出现,仍会给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留下空间。 本文以《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资产减值准

则”)为研究对象,采用规范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总结有关资 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相关 理论为出发点,根据我国深沪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2007一2009年年度财务 报告中披露的经营业绩和资产减值相关数据,按盈余管理的动机不同,对防 亏动机上市公司。夸大亏损动机上市公司、扭亏动机上市公司和利润平滑动 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以揭示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遏制作用及上市公司利用该准则 进一步盈余管理的空间。 研究结果发现:

(l)上市公司对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减值准

备的计提更加谨慎。2007年至2009年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来

增加利润的情况大为减少,这初步肯定了资产减值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损失 禁止转回的规定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遏制作用。但由于坏账准备、存 货跌价准备等流动资产减值准备适用于资产减值准则以外的其他会计准则, 仍有一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坏账准备或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 理,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由此可见,资产减值准则的适用范围并未涵盖所 有的资产,仍存在一定的盈余管理空间。

(2)具有防亏动机和扭亏动机的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

现象在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依然存在,但盈余管理的方式有所改变。具体表 现为:具有防亏动机和扭亏动机的上市公司不再转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而是通过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坏账准备或存货跌价准 备以达到避免亏损或扭亏为盈的目的。

(3)具有夸大亏损和利润平滑动机的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仍

然存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但由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 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因此这两类上市公司 通常通过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与转回进行盈余管理。

(4)资产减值准则要求对“重大资产减值损失”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法

进行披露,但没有对“重大资产减值损失”中的“重大”程度做出定量的规 定。在会计实务中,尽管很多上市公司都大量计提或转回了资产减值准备, 却很少披露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法,这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 余管理留下了空间,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资产减值准则要求对那些不能够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单项资产,以

其归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为单位进行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然而,在 会计实务中,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不存在以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为 基础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可见上市公司对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准确把握 存在一定的困难。

最后,根据案例研究的分析结果,指出资产减值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准则,遏制过度盈余管理的具体办法, 以促进我国资产减值准则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盈余管理,企业会计准则 摘要

资产减值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合理的使用可以提高会计信 息质量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不合理的使用企业会运用该政策进行盈余管理,降低 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误导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做出错误的判 断。一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和会计舞弊的事件频频发生,社会公众 对上市公司公布的会计信息的信任程度越来越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报表使 用各方共同的要求。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以后不能转回,这项规定到底能不能 抑制住由操纵资产减值损失而引起的盈余管理现象,能不能从本质上提高我国会 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及可靠性等问题,在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回顾、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 从理论上分析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将会产生的影响,然后通过实证方法对各项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进行分类、归纳和比较,然后分析资产减值和转回的 基本情况,重点对资产减值准备禁止转回这一规定进行了客观分析和综合评价。

另一方面,还验证了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在上市公司运用比较广泛,然而由于其流 动性较强等特点,上市公司比较不可能使用其进行盈余管理。鉴于此,笔者运用 修正的JoneS模型分别检测出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对短期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 计提和转回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最终经过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新企业 会计准则实施之前,上市公司通过计提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 其实并不明显,而通过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比较明显; (2)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之后,上市公司通过计提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和长期资产 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都不明显。这充分的印证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的确对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产生了积极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资产减值;盈余管理;新企业会计准则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始终是会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 资产减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扩大了企业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明确了减值迹象 的判断依据,使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更加具有实务操作性,并做出长期减值准 备不得转回的规定,同时引入了新概念,使信息披露更加完善。新准则限制了企 业利用减少计提基数、变更计提比例操纵利润的行为,相对完善了信息披露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巧日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

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政策作了较大调整,要求长期资产减值 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只有在处置相关资产时再进行会计 处理,旨在制约上市公司利用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行为,然而新 会计准则规定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尚不明确,本文将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 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加以验证,为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参考。 本文以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为起点,通过对2005年至2008年间 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 余管理的动机和具体表现。对新准则颁布前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情况进行 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自我国正式实施资产减值政策以来,上市公司在资 产减值方面的变化趋势以及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情况,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准备新资产减值准则

盈余管理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美国兴起的会计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凡是企业管理人员在财务报告中有个人效用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动机,运用个人主观判断进行会计方法和程序的选择,从而达到误导企业利益相关者或者影响依赖会计报告数字的合同结果的目的,都属于盈余管理行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公司财务报告透明度增强,会计盈余信息已经成为影响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会计制度规范的灵活性,利用会计准则的制度缺陷粉饰财务报表,成为许多上市公司为达到保牌、上市等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其中,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是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相关应用指南。这次新会计准则的修订,其中一个突破性的变化是在原准则对八项资产减值计提规定的基础上,单独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大胆舍弃了过去与 IASB趋同,即允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做法,转而向FASB靠拢,采取了长期资产在存续期间只允许计提不

允许转回的做法,可以说是根据我国国情的现状制订的“有中国特色”的准则。新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l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新资产减值准则是在原准则的基础上,对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同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是公司面临的具体情况复杂多样,针对不同公司的实际情况,新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还略显不足,有一些规定在抑制一种盈余管理手段的同时,又会引发出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出现,因此仍然会给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留下空间。

本文以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前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情况为研究对象,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和新资产减值准则变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为五章,其中:

第一章 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资产减值准备和盈余管理的相关基本理论,探讨了盈余管理的具体方法,并对资产减值准备和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

第二章 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了新旧资产减值准则的差异,以及准则变化前后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第三章 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通过对所选的样本公司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资产减值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

第四章 对策与建议。结合前文的分析,从会计准则、公司治理、审计监督以及相关法规等方面提出了防范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对策和建议。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前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数和转回数的变化,验证了资产减值对于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影响情况。 另外,本文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

本,选取2005年至2008年四年的资产减值数据,不仅考察了资产减值准则的颁 布期,也考察了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期,通过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数和转回 数,以及计提数和转回数对公司利润总额的影响详细分析了资产减值准则对于上 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