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临床医学培训课范例6篇

2024-09-28 来源:东饰资讯网

临床医学培训课范文1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2000人拥有一名全科医生才能满足新世纪的健康需求。我国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全科医生,以满足《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出的“到2020年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的要求,全科医生转岗是目前最有效的培养方式之一[1]。本院是国家认定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基地之一,于2012年正式启动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呼吸内科专业是内科学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是全科医生应该重点掌握的基础课程。。

1 体现全科医学理念与特色,明确呼吸系统专业培训的要求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主要是针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按需进行1~2年的转岗培训,以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主。全科医生的服务范围主要是社区和家庭,主要职能是为居民和家庭提供初级医疗保健,包括基本医疗、预防、康复及公共卫生服务。根据全科医师的工作特性,要求他们对医疗专业掌握应该是广,而不是专。所以作为培训老师,应该充分贯彻全科医学的理念与特色,明确教学目的,结合实际需要,因材施教,以掌握临床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2]。就呼吸内科专业而言,体现的就更为明显。因为呼吸道系统疾病涉及的病种多,常见易发病也多。根据全科医生“宽、浅“的原则[3],对培训内容作了统一要求。①培训内容应紧扣《大纲》要求:对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带教老师对其内容要讲透、讲清,要求学生对此内容要融会贯通,并能运用于实践。对要求熟悉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对此内容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对要求学会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其操作方法、步骤,并指导学生进行操作。通过呼吸内科的培训,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掌握吸痰术、胸腔穿刺术等操作的适应证;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病的处理流程;了解胸部X线、肺功能、血气分析等检查的适应证;通过对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的方法,胸部X线、常用临床检验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判读;具有正确评估及处理重症呼吸系统疾病的能力,识别疾病的不稳定状态及高危状态,掌握转诊指征,并能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给予及时、正确的急救与转诊[4]。②对培训的内容进行扩展和延伸:转岗培训时间短,涉及内容多,转岗全科医生基础水平差异较大,对不同地区服务需求不完全一样,大纲培训内容很难进行针对性的考虑,与实际工作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采用一对一的“导师制”,一个指导老师只带教一名学生,根据全科医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不相同的教学计划,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教学[5]。如全科医生来自的地区肺癌发病率很高,带教老师即在肺癌的发病、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预防方面给予重点培训,增加肺癌诊治的新进展尤其介入诊治、靶向治疗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如果来自矿区的全科医生,带教老师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尘肺等与粉尘关系较密切的呼吸道疾病方面进行重点培训,让学生了解以上疾病的最新进展,尤其是预防和治疗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简易肺功能的操作、吸入装置的使用、呼吸操的锻炼等,以便以后工作中对患者及有高危因素人群的筛选、预防和指导。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帮老百姓看好常见病、多发病,做好预防保健工作,真正发挥全科医生的职能。

2 多种教学方式灵活结合

转岗培训的全科医师多来自城市社区和乡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知识不够全面,经验不够丰富,社区服务技能缺乏,服务意识淡薄,存在学历低、职称低和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6]。。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全科医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灵活结合,具体方式如下。

2.1 临床具体病例讲解

。如胸腔积液的病因,要让学员了解多种系统的疾病均可能导致胸腔积液,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结合胸腔积液的性质、辅助检查,初步判断最可能的病因,作相应的处理。

2.2 多媒体教学

。另外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如胸片、胸部CT等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学习和比较。让他们掌握检查和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了解患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检查。。

2.3 门诊教学

全科医学的本质和宗旨决定了门诊服务是其医疗重点,转岗全科医生将来主要面临的是门诊患者,所以门诊教学也相应成为全科教学的重中之重[10]。在培训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全科医师的门诊轮转时间。每周2~3个半天,主要以观摩学习的形式,适当病例可以简单问诊和查体,最后和带教老师共同诊治。学员主要学习老师的诊治方法和诊断思维,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

2.4 其他培训方式

如每月1次的疑难病例讨论,每周1次的业务学习,定期的社区实践、义诊、健康宣教等,都是学习的好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学员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临床诊断思维都得到很大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体制

临床医学培训课范文2

关键词:进修医生;PBL;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67-02

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方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临床带教老师在发现问题后主动进行问题的解释和处理,而相对忽视进修医生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问题式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了推荐,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教学实践中。。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每年承担着大批进修班学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进修医师的培训工作,扩大进修医师队伍,将为呼吸内科进一步扩大规模和提升实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增强PBL的临床教学模式,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方式

呼吸内科已形成每周一次疑难病例查房的良好惯例,半个月一次的理论学习课程和众多的学习班课程足以保证进修医生的教学理论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PBL式临床教学思维培训水到渠成。我们通过进修医生在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引导其自己提出分析问题的思路,临床教学人员帮助其理顺分析程序,自行进行问题的文献检索及综合,再在小组内进行展示并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这样能够建立深刻的印象和思维,变“学会”到“会学”,真正提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每周一次的病区疑难病例大查房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途径,进修医生不只停留在汇报员、记录员的层面上,而是分析员、判断员和追踪员。鼓励进修医生积极参与病例汇报,在汇报前即进行小组讨论,尤其仔细倾听主管进修医生的分析判断过程,帮助其形成清晰的思路。在查房过程中主动跟随分析病情的思路,查房结束后及时整理诊疗方案,经组内讨论后继续进行相关诊疗措施并仔细观察疗效。患者出院后主管进修医生继续进行追踪病情变化,了解患者病情转归。通过这一过程,形成了系统的循证医学思维判断过程,使得进修医生印象深刻,同时调动了广大进修医生的积极主动性,使进修医生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也通过其参与科室重要教学活动来提高了呼吸内科的教学质量,最终提高了科室的凝聚力。

二、增强PBL的临床实践模式,培养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

呼吸内科接近50%临床患者来自省内外慕名就诊,疑难病例比例较大,各种临床操作项目齐全,动手机会多。根据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培训,进修医生有较多的实践机会不断提高诊疗技能。在日常诊疗和急重症的抢救过程中,呼吸内科有大量的临床操作,如胸穿、腹穿、骨穿、深静脉穿刺、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球囊辅助通气、气管插管等操作,这些都是在临床工作中实用有效的实践技能。作为本科教学评估优秀的三甲教学医院,有着规范操作培训流程及评估制度,对于进修医生来讲是宝贵的学习资源。我们将相关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编写成简单易学的操作手册供进修医生学习。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首先由主管进修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相关诊疗操作措施,有无禁忌症,做出基本的预期判断。如需进行相关操作,就在已经学习了相关流程后,进行操作过程的阐述和注意事项,对照检查习惯性操作和标准操作之间的异同点,增强操作理论能力。在观摩带教老师的标准操作1~2次后,即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操作锻炼,增强操作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矫正不规范手法和强化理论意识,在不断的巩固过程中,逐渐形成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

三、增强PBL的临床研究模式,培养敏锐创新的科研意识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呼吸内科汇聚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他们在科研方面建树卓著,其开阔的眼界和独特的科研视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呼吸内科临床工作小组分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组、支气管哮喘组、感染性肺病组、肺部肿瘤组、慢性咳嗽组、间质性肺病组、肺血管病组、睡眠障碍组、介入疾病组等。依托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和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良好平台,各个小组有着自己的临床特色和科研方向,在临床科研方面主持着多项大型合作项目,主办多项国内国际会议,经常进行国际流。组织进修医生定期参加多个学科小组的相关学术活动,感受临床科研思路及工作方法,学习科研设计的基本常识和注意事项,能够使其设计简单的临床科研流程。。对于有兴趣的进修医生进行重点指导,帮助其进行临床病例搜集、指标检测及文章思路的整理,针对有英语基础的学员甚至可以指导进行SCI文章书写和投稿。。

四、讨论

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临床进修医生教育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基层医院业务技术骨干的重要手段。正确认识、积极引导进修医生这一群体,加强临床医疗技能培训和科研能力培养,全面提高进修医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临床工作能力,是培养进修医生成为21世纪的优秀医学人才的必要举措。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进修医生是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大量的一线临床工作,为科室的正常运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回到原单位工作以后,也作为单位的骨干力量承担着重要工作,使用进修时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诊治大量的复杂疑难病例并承担相关转诊工作。医生进修的目的是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巩固和深化已有知识,学习专业理论与新技术,最终建立清晰的临床诊疗思维,增强复杂病情的处置能力,从而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独立处理危重疑难病例,成为科室的中坚力量。我们应用PBL教学方法,在呼吸内科进修医生的带教和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该方法将临床医学知识、最新的临床指南、实操细节、学科进展溶于生动有趣临床病例当中,通过解决日常工作的难点疑点问题,使进修医生得到自身的提高,印象深刻,应用自如。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先导,培养自主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较强的临床思维方法,达到了潜移默化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PBL教学方法同样对带教老师的方法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根据课本进行宣读,刻板带教。而是在临床工作中随时提出问题,帮助进修医生形成临床思维和形成解决办法。这需要带教老师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有对实操技巧和对新知识的掌握。PBL教学方法也进一步要求带教老师深入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各项细节,以便随用随取,从而增强了带教老师的业务水平,提到了教师的多方面能力,达到了双赢的目标。总之,教学实践表明,PBL教学方法在进修医生临床带教过程中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能够培养进修医生发挥自身潜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该方法能够增加临床带教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增强进修医生的凝聚力,使进修医生在更新知识、提高医技水平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王虹,郑显兰,孟玉倩.PBL教学法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2):93-98.

[2]Gurpinar E,Musal B,Aksakoglu parison of knowledge scores ofmedical student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curriculum on public health topics[J].BMC Medical Education,2005,5(7):1-8.

[3]Choon-Huat Koh G,Khoo H,Wong M.The 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during medical school on physician competency:a systematic review[J].Research,2008,178(1): 61.

[4]Kilroy DA. Problem based learning[J].Emerg Med,2004,21(4):411-413.

[5]罗小楠,鲍向红,李晓康.提高临床进修医生教学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1):30-31.

[6]焦青,王和天,巫熙南.浅谈医院进修医师的管理与效果评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10):769-770.

临床医学培训课范文3

1998年,为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加速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国家开始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类型由单一学术学位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两种类型。之后,国家、军队为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先后采取一系列举措,调整专业学位授权点自主权,增加专业学位学科类别设置,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已经占临床医学招生总数的50%以上,推动整个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性调整,逐步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2011年,国家批准上海市5所高校,率先试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工作,探索“四证合一”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国家下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并于2015年向全国推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的模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步人新的阶段。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顺应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变革,本校做为第一批试点单位于1998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进行大胆实践探索。。

1.1  教学理念没有转变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的临床医师,而在十几年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中,临床科室普遍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培养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未能结合临床问题开展临床科研,而是进人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发表高分值SCI论文也成为衡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金标准”,“学术化”培养倾向比较突出。

1.2  组织管理相对弱化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临床轮转后难以安排固定的带教和指导老师,带教老师的责任心不强。临床科室没有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带教培训,科室领导对研究生在轮转期间需要学习的病种和例数要求、临床操作技术要求不清楚。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轮转目的不明确。研究生进入轮转科室后相对固定在某一亚学科,没有进行亚学科或组间轮转及门急诊统一学习,“用重于教”的现象比较突出。

1.3  各项制度执行不严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导师对于在其他科室轮转的研究生没有严格落实定期课题汇报、读书报告会等制度;科室领导对于在本科室轮转的研究生没有较好的开展专业课授课、教学查房、交班、疑难及死亡病例讨论等基本医疗和教学制度;“散养现象”比较明显。

1.4  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随着医学模式的变革,新的医疗诊断和治疗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经典理论授课外,专业课等教学缺少案例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临床诊治技术能够实现实时可视,以及模拟化教学,这些新技术、新手段没有及时地体现和运用到临床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应用比较滞后。

1.5  培训考核不够健全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中出科考核、年度考核把关不够严格,考核过程欠规范,“走过场”、“统一过”现象比较明显,研究生对于培训过程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主动参与评价考核过程。

2.对策

为积极探索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学校选取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做为示范单位,针对研究生教育开展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已形成较为独特的教学经验。

2.1  教学理念贯穿始终   遵循“教、医、研”原则,真正把教学工作当成附属医院的中心工作。所有临床工作的疑难问题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进展都可做为临床教学的基本内容,教书育人既是教授和导师的根本职责,也是临床科室每个带教老师应该树立的全程教育理念。即:人人是教员、处处是课堂、时时在教学。

2.2  组织管理严密规范   严格落实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明确区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内容。为研究生指定带教老师,明确带教老师职责,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带教病种病例和基本临床技能,实行亚学科和组间轮转以及门急诊实习带教。按照住院医师要求进行“教用一致”培养。为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严格制定教学组织形式,规定固定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定期参加业务学习。

2.3  规章制度落实严格   立足“医教协同的指导思想,结合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研究生,制定落实一系列教学培养制度。

本科室研究生管理制度开展学术沙龙活动,每月安排半天时间召集本科室研究生学习最新文献知识;定期布置文献阅读、病历讨论等任务,让本科室研究生带着问题任务轮转,轮转期间继续保持本专业的业务学习;定期开展专业课学习,每周四上午讲授“三基”知识技能以及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轮转研究生管理制度制定“大交班”制度,除常规夜班交班外,还需讨论当日手术方案以及术后患者并发症分析;手术患者特殊交班要求住院医师用幻灯片形式汇报病史、辅助检查、术中术后表现以及手术录像剪辑并进行现场答疑;规范教学查房,带教老师选取典型病例开展床旁教学;定期开展病历讨论,每周四晚上要求研究生用英语汇报病史并讨论近期死亡病例、疑难病例和下周要手术的病例。

2.4  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在传承经典专业理论授课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2.5  考评体系注重成效   严格把关临床实践出科、年度考核内容和标准,探索以学生满意度测评为指标的考评机制,并以此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检验临床教学效果。

3. 启示   

只有思想理念上高度重视、组织管理上严密规范、规章制度上落实严格、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考评体系上注重实效,才能切实推进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

3.1  医疔与教学协同   根据医学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合格的临床医师培养必须经过严格的院校教育和规范的毕业后教育。其中院校教育侧重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毕业后教育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两个阶段,着重训练临床实践能力。2015年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住院医师,具有“双重身份”,其临床实践训练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一致,目标为培养能够独立、规范处理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执业医师。。

3.2  规范与特色并举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参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本校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33个月规范化培训计划,拟通过系统临床培训,加强住院医师实训与临床技能培养,促使医学研究生尽快向临床医师转变。在此基础上,结合示范科室的实践经验,鼓励各培养单位根据本科室学科特色和诊疗水平,适当制定专科培训计划,开展专科业务学习,帮助研究生在熟练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方法的基础上,了解部分专科疾病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技能,有助于开阔视野、拓展研究生临床思维,并为学校下一步探索毕业后教育第二阶段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奠定基础。

3.3  传承与创新并重   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科学,尤其是临床医学,需要不断传承优良的教学理念和宝贵的教学经验。研究生在大量的临床实践程中,跟随导师的言传声教,逐步形成规范的临床诊疗思维,培养医患双向有效沟通、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是本校长期以来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实训和模拟训练,开展“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基础”的临床床边教学,也是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水平的有益补充。借助多种多媒体技术,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拓展研究生的学习训练空间,多层次、特别是在较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激发其创新思维,使研究生教学从过去传统的“知识灌输型”向当前的“知识探索型、能力发展型”过渡,有助于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

3.4  示范和带动结合   不同培养单位由于在带教师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诊疗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甚至对于统一培养标准的执行力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人才培养质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均质”性,而质量差异必将影响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效果。示范带动是解决质量差异的有效方法。基于以上现状,示范单位要积极推广实践经验,带动欠规范科室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本着“互为优先、相互促进”原则,通过教学演示、示范观摩、研讨学习等方式,将本科室已经建立的培养规范,提供其他培养单位参考借鉴,切实解决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质量差异的难点问题。

临床医学培训课范文4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学招生规模教师培训教学基地建设教学评估

医学生在经过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之后,就需要进入到临床医学教学阶段,在临床医院进行生产实习和专业课学习。通过临床医学教学,可以向学生传输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临床理论,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形成学生的临床思维,是医学生锻炼自身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关键阶段。为此,要针对临床医学教学的特殊性和要求,及时解决现实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临床医学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一、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减轻临床教学和实习的实践压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大部分高校近年来连续扩招,大学生的在校人数也逐年递增。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要有重要意义,也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医学人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尤其是临床医学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与才能满足社会需要。临床医学教学具有较长的培养周期,并且实践性较强,这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特殊性。结合我国临床医学教学现状和条件,我国的医学教育不能快速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洪流之中,必须掌握好其中的度。因此,必须适当控制医学教育的招生规模,根据我国现有的教学资源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招生数量,还要防止以行政手段增加招生数量,充分缓解就业压力,这样才能确保临床教学质量不下降。

二、正确处理医疗、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形成临床教学意识

鉴于我国现有医疗工作教学条件和管理机制,同时由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我国很多高校缺乏临床教学意识,这限制了临床医学教学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也无法顺利完成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任务。有些临床医学教师的任务过重,并且费时费力,不可出现一点疏忽,于是很多教师躲避临床带教的现象,或者采取敷衍和应付的态度。面对这一情况,必须在确保临床医学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情况下,让教师正确处理好医疗、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形成强烈的临床医学教学意识。医院方面应当正确认识医疗、教学、科研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也应增强临床教学的责任感,将临床教学看作医院的应尽职责和份内工作,充分重视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

三、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有效提升临床医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只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必须提高临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增强教师的临床教学意识,并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具体来讲,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应当加强临床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在提高教师临床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巩固教师的专业思想,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提高教学效果;第二,应当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严格要求教师按照操作规范开展临床医学教学,并选拔部分优秀教师开展业务培训,明确操作规范和要领,提高中青年临床教师的操作技能和带教能力。

四、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突破临床医学教学的瓶颈性难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加快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准备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临床医学教学面临的瓶颈性问题。一方面,应当巩固与加强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采用部分集中见习和模拟见习等多种临床教学模式,还需要加大对教学基地的建设,引进更多的教学设备和条件,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学医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要扩展与发展新的临床教学基地。可以发展具有临床教学潜力的医院作为实习医院,但一定要确保医院的设施、规模和条件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并要加强对临床教学基地的管理。

五、完善教学评估体系,不断提升临床教学管理水平

要从两个方面加强教学评估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是临床教学过程,要从岗前教育、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小讲课等多方面对临床教学过程进行完善。另一方面,是临床教学结果,要建立并完善针对临床教学结果的评估体系,从授课教师的临床带教、医德医风、专业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学生实习评估体系也至关重要。要从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学生实习评估体系的建设。只有建立并完善科学规范的学生实习评价体系,才能够更加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建立健全见习实习法规体系,积极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机会

我国现有的规章制度有《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仍然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到,法律法规还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无法满足新时期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应当不断增强临床带教教师的法律意识,处理好医疗和临床教学的关系,并与患者家属展开积极沟通;另外,还要尽快完善见习实习法规,不断补充现有规章制度中的不足之处,为学生的临床实践提供法律基础。

七、结语

本文对当前临床医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主要从临床医学教学的发展方向、思想认识、办学主体、实习场所、工作管理和法律保障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并提出了问题解决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确保当前临床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陈传林.当前临床医学教学工作中应当解决的六大问题[J].西北医学教育,2006,(06).

临床医学培训课范文5

一、临床医学教育理念改革

近年来,我国多个临床医学教育重镇不断探索临床医学教育理念创新,在指导高等临床医学教育中取得重要进展。北京大学的医学教育强调全人教育思想,注重知识传授与健全人格并重,将全科医学的理念引入本科教学中。自2008年起,北京大学医学部启动了“新途径”教育教学改革,“新途径”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遵循全人教育理念,促进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医学专业教育中,强调医学教育是一个医学基础教育,不能只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要立足现有知识,并着眼于未来;在教育策略上要遵循“有教无类、通识通科和大医学”的理念,不过早的深入到某一具体学科;所教授的内容应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主旨内容;在教授过程中,特别强调“鱼渔兼得”,既重视学习过程,更重视学习结果。此外,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学习以外,加强对学生品行、思想道德、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培养学生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风尚,培养学生乐于承担社会责任、甘于奉献和大爱无疆的精神。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立足国情,医教协同,着力于医学教育发展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着力于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着力于人才培养机制的重点突破;着力于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显著加强和提升,加强医学生通识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学生为本,医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问题、探究为导向从灌输式教育变为互动式。摈弃培养简单的技术落实者,而是培养关心“人”的未来医生。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确立了“三基”、“三严”、“三早”教育理念,“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严”即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三早”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大学近年来医学教育改革中取得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医学教育改革成果。上海交大医学院实施了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建立了“1+2+2+3”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集中通识教育及医预培训,强化通识性基础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现代生物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自然科学类课程,还有文化艺术、文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通识教育;开展博极医源学术讲座,实施早期接触临床的见习培训,目的是为医学生打好人生发展和从事医学职业的必要基础。第二阶段是医学导论及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通过人体结构与功能概述及医学导论,让学生了解医学的属性、目标以及疾病诊治与预防及健康促进的理念及策略;;开设的前沿学术进展讲座和人文社会科学讲坛为平台,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并强化职业精神与自豪感;通过系统训练,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共事能力。第三阶段为临床医学学习与实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临床医学理论及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掌握规范化的临床医学技能,能独立处理常见病与多发病,并能运用基础医学知识解释临床问题;建立良好的医患良性互动关系,并掌握基本的预防医学、传统医学及群体保健知识与技能。第四阶段为综合性强化培训及毕业论文。在前五年学习的基础上,开始新一轮更高层次的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的综合强化培训,在博士生导师的直接指导下,独立完成一项临床科研题目并以合格的论文及答辩方式通过。

复旦大学实施“5+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指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加上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生合格毕业后可以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4个证书,简称“四证合一”。“5+3”模式通过界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同时具备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实现了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的“三个结合。”吉林大学加快推进“5+3”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培养体系建设,包括1)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采取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养过程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2)五年制医学教育改革注重职业教育、临床实践能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整合、强化“三基”培训、临床实习实训管理、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3)七年制医学教育改革:2015年全面调整七年制为“5+3”一体化培养,在规培期间学生要获得“四证”: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职业医师执照。4)改革面向基层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要求深化改革,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见习实习时间,增加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地方病的诊疗防控,加强全科医学理念和专业素质培养;二是强化毕业后教育和职业发展,按照入学前签署的定向就业协议和规定参加3年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取得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证书者,3年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计入6年服务期。北京大学医学部在试点的临床和基础医学专业实施四阶段培养模式,即在医预阶段、基础阶段、临床阶段和临床二级学科阶段实施培养方式的创新。首先在医预阶段,医预学生在大学本部完成第一年的课程,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对于医学生,希望通识教育实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北京大学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社会可持续发展六个领域的大类平台课为医预课程改革提供了最好的资源。其次,在基础医学阶段的改革依托基础医学院完成,在基础阶段,学生们要达到如下主要培养目标:掌握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培养初步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再次,临床医学阶段改革是“新途径”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有鉴于医学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医学部本着宏观管理和尊重各学院特色的考虑,允许各临床学院(医院)在医学部的整体教育教学改革框架下自行设计改革方案。

北大医院模式根据医学部教学改革要求以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框架”总体设计。方案设计遵循“胜任力导向”的要求,针对教学具体安排(大课及见习课表和轮转表)、教师培训、“临床综合基础”集体备课等工作进行了系列安排。人民医院模式通过研究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结合医院的教育教学特点,坚持“遵循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促进‘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改革基本原则,紧紧围绕二十一世纪一流的医学生所应具备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高能力、高质量这个核心,根据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要求,对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及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科学的教学改革。北医三院模式以“全人教育”理念为依托,面向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有机融合,以临床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致力于临床素养、科研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实现医学生“专业素养”、“科研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三位一体式发展。以“学生临床能力为导向”的原则,以“器官系统”模式整合临床教学全程的授课内容,特别是桥梁课和系统课阶段,构建临床核心课程体系;在突出重要概念的同时,大幅度删减不同阶段、不同学科中简单重复的内容,从而压缩理论课授课学时。增加以案例讨论为主导的小班讨论式教学模式,强化临床思维的训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临床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新途径”基础医学创新型课程体系以“教育教学一体化”为指导思想,以基础医学核心课程为基本内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小组讨论式教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全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实施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以核心课程为基本内容,按器官系统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小组讨论式教学”。遵照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医学部的实际情况,在基础和临床层面分层开始,从形式上按阶段组织,尊重原有学科发展的现状;从内容上按课程的实际需求安排,强调临床和基础的融合,强调基础学科内部各个学科间的沟通。扎实推进按器官系统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和小组讨论式教学,推进了医学核心课程或核心内容的建设,促进了教育教学一体化模式的改革。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其次,学生进入医学阶段的学习,界限分明的基础阶段和临床阶段的知识体系割裂了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也使部分学生对医学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出现迷茫和误解。上世纪50年代后提出的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就是试图解决以上问题,使分离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得以融通,回归医学知识的应有状态。该方案对原有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论证,确定了14门核心课程,并按照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来组织学科内部、学科间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优化,将学时从816学时调整至633学时,优化至原学时的77%,最终确定了以核心课程为中心,以基本知识点讲授为主的全新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

在构建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原有课程体系中梳理出来的基本知识点以外的基础医学知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来构建课程体系,在一学年时间里,以20个临床案例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问题导向性的小组讨论式学习(PBL),使学生在早期就能够学会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释或解决临床问题,真正地实现基础各学科之间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知识的融合,成为新课程体系的特色。与此同时开展的实验教学改革,以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对五个模块,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重组、整合和优化,促进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密切结合,并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互为补充,重新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临床医学阶段建立了符合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临床专业课程体系(临床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训练体系(包括临床思维,临床沟通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职业精神培养体系”三大课程体系合一的临床专业教学新模式,专业课程(含全科医学、专业英语):临床技能训练:职业精神培养的比例为1:5.5:0.9,大大加强了医学生临床实践的能力。改革后的课程,呈现三大课程体系横向平行,纵向各专业自成体系的特点。即每一门专业课程均涵盖临床专业课程、临床技能训练、素质教育与职业精神培养三大体系,此外授课内容基本同步,实现了临床基础知识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的无缝对接,课程之间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医院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中心,将理论学习、模拟训练、临床实践三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建立可复制、可操作、可推广的“理论学习-模拟训练-临床实践”临床技能循环培训体系。。整个培训流程要经过:理论学习理论考核认证模拟训练考核认证临床见习考核认证临床实习考核认证。通过这种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的,培训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的,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人员需要培训的内容不同,但培训的流程是相同的。这种系统化、规范化的临床技能循环实践新模式,使医学生临床技能逐渐得到强化,促进医学生临床技能质量的稳步提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实施“器官系统为主线,淡化学科,融形态与功能、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为一体”的新课程体系。通过“基础+临床”的系统课程引导医学生们织起一张“网”。比如关于“肺”这个器官,新的教材会放在呼吸系统这部分来讲授,从它的解剖知识,一直讲到有关的生理、病理、药理、影像等。刘方明说,这样课程更紧凑,学习起来非常容易理解。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实施的医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习自然科学使学生理解所处的世界继而与其保持适当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重在描述分析和解释;学习人文科学更清楚地认识人的本质,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重在评价、判断和批评;学习社会科学,理解社会环境和社会中的各种机构,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它介于自然和人文科学之间,既重描述也重评价。三种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医学中都有深刻的体现。医学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寓一体的的科学,自然、人文和社科知识本身就是医学教育的一部分。

临床医学培训课范文6

1 明确办学定位,立足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们紧紧围绕适应现代医学服务模式变化的办学理念,及时把握新形式下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变化,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抓住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这个良好的机会,将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社区卫生管理于一体的应用性人才。以引导毕业生到乡村和其他医疗设施不足的社区从事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从而拓展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出路。

2 进行临床医学专业的设置和调整

临床医学专业在我校是一个老牌专业,办学历史悠久,1975年起逐步举办了临床专业普通大专班、初中起点五年制临床高职大专班、高中起点3年制临床高职大专班;为了适应城乡社区医疗的需要及市场竟争,自 2000年起我们及时从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分流出口腔方向、妇幼卫生方向、医学美容方向 3个专业。

3 调整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以满足广大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

根据市场要求及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要求,我们调整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将所有课程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临床医学三大模块,增加了《临床预防》、《社区健康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管理》、《综合技能训练和多站考核》、《就业指导》等5门课程。同时加大了实验课时的比重,使实验课课时占总课时的50%以上,将诊断技术、相关临床操作技能和常用护理技术组合为综合技能训练和多站考核,并安排了两周的社区医疗实践。《社区健康教育》侧重在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社区预防保健能力,《临床综合技能训练指南》密切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的操作技能考试要求编写,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4 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性教学创造条件

实践教学是高职学院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我们加快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设置了专业课实验实训室、模拟病房、重症患者抢救室、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心肺叩诊触诊多媒体仿真教室、ICU室等,还装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科实践训练模型。创建了一所3级附属医院,并与5家县、市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实验实训课开出率达99%以上。

5 实施临床医学班到医院临床教学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在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强调,要坚持校内外结合,做好全面规划,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和进行综合教育训练的课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因此,我们实施了临床医学班到医院临床教学方案,很好的完成了与各教学医院的医教合作,为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实用性人才打下了基础。

6 建立了社区及农村实习实训基地

为培养适应城乡社区初级卫生保健所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 我们建立了多所镇医院社区实习实训基地,安排了2周的社区医疗实践。让学生直接面向社区、面向农村,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创造了稳定的发展空间。

7 进一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遵照医学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我们狠抓了临床医学实践性教学的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在教学计划上增加了20%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了综合技能实训课及社区实习课,加大实习前强化训练的力度 :我们把实验组从每组18~20人减少到10~12人,便于手把手的带教;凡是方便在自己身上操作的实验,我们采取同学互相在自已身上模拟操作;改变了操作考试的方法,变全部操作结束后抽签考试为每项操作后均考试,使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大大提高;为保证见习质量,我们采取了课前动员,课中测评,课后总结的三环节见习教学法,保证了临床见习质量,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8 实施“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已成为高职教育办学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我系将职业资格培训引入专业教学,实施“双证书”培养,建立了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所,分别对妇幼保健员、保育员、医疗临床辅助服务员的初、中级进行职业资格鉴定,鼓励临床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考核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9 引导学生社区医疗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学习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