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什么是有用的课程和知识?什么是没用的课程和知识?

2024-12-18 来源:东饰资讯网

#2018有用和无用#

昨天被同事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样的课是有用的?什么样的课是没有用的?”当时,没想太多,第一反应回答如下:“回想自己学生生涯,上了无数门课,可以说全部都没有用,但也可以说全部有用,对于一门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从学院教育维度来说,比较好的一种方式就是看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了。”

面对如此有深度的问题,回到家久久不能平静,网上一位大神回答了四个字:“功利主义”,说得言简意赅,但把天给聊死了。又偶遇到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学习没有有用无用之分,只有学得好坏之分。学的好,才有用。学的不好,再有用的知识也是没用。”老先生话自然说得在理,但是看完这句话我更加困惑了,先生所说学的好?学的坏?到底怎么去判定?

没办法,自己的困惑自己解决,记录一下自己对于有用和无用的看法:

1)满足需求:此时此刻你正在学的知识,了解的信息,如果满足了你的需求,你可以把它们认为是有用的,否则就是无用的,这些需求包括:心灵的慰藉,技能的掌握,娱乐的满足,职业的需求等等。这一维度,个人体验感最强烈,因为满足了马斯诺人类五层需求模型中不同层级的需求。

2)个体差异性:一门课、一本书、一个故事甚至一句话,有用与否是有个体差异性的,可能有些知识对某类人群是有用的,有些知识对某类人群是无用的。举例:32岁的我,认识到多元思维的宽度很重要,那对我来说,很多知识都是有用的,但如果32岁的你,觉得单一技能的深度很重要,那精进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才是有用的,而其他你不关心的都可以认为是无用的。再举个例子:很多女性喜欢购物,美容,追求美好外貌和身材,那这些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就是有用的,而其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

3)格局和眼界:为什么会导致上述个体差异性?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格局和眼界,因为每个人的格局和眼界都是不同的,再举几个例子:

第一、学钢琴有用还是无用?很多人会觉得学钢琴很烧钱,想以弹钢琴为生,达到郎朗的高度基本不可能,从这一点来说,学钢琴是没有用的。但为什么还有很多小朋友去学钢琴?很多人的出发点是培养小朋友的音乐性,在他/她心中播下音乐悟性的种子,能让小朋友从底层感悟到音乐的力量,那从这点来说就是有用的。

第二、一门课或一些理论是否有用?站在湖南省看,站在全中国看,站在亚洲看,站在世界看,不同的格局和眼界得到的结果又是不一样的。

第三、教育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一点涉及到对教育本质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深度,教育到底要干嘛?要给受教育者带来什么?不同认知深度、眼界和格局的人,对其理解也不同。

4)时间发展性:需要从时间维度出发考虑知识有用与否的问题

第一、你20岁时候接触到的课程和知识,可能当时你是觉得没有用,但到了30岁,接触到同样的课程和知识,有可能又会觉得有用,为什么呢?

第二、有些精华,不是糟粕的理论知识,可能在作者提出这一理论的有生之年,看上去都是无用的,但是过了百年或更长时间后,它的价值可能又跑出来了,这样例子不胜枚举,如很多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所提出的理论和相关发现。

上面说的有点宏观,有人可能会问,如下一些问题:

1)到底专业教育好?还是通识教育好?这个问题暂时我回答不了,但可以提供一些信息,现阶段中国本科教育还都是分科分专业的,但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先按大类招生招学生,培养一两年再分小类专业,前期主要做通识基础教育,后期慢慢进行专业教育,既要培养一个具有完备人格的人,也要解决毕业后的吃饭问题。因为社会职业需要,所以大部分的大学都是面向未来职业的专业教育,所以要分专业学习知识,但这样一来,不可避免的构建了一个知识鸿沟。

2)一门课对于某本科专业来说,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还是前面提到的,需要看学校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举个例子,清华大学和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这两个大学对于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显然是不同的,985、211大学和普通大学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不同的。这些人才培养目标是需要同未来职业、社会和国家相互结合的。有些人又不乐意了,说这不又是一卷定终身吗?我高考分数低,到了一个不出名的大学,依据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我四年学出来一定要做社会某些层面上的事情吗?这当然未必,很多人离开学校后,进行二度学习,终身学习,这一块涉及到成人教育,暂时不深入。

3)学校有目标定位,那就按照目标定位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然后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来开设相关课程就行了,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就可以认为是有用的,不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就认为没有用吧,简单,粗暴的一种方式。但最怕就是:人才培养方案是某几个人拍脑袋想出来的,这就搞笑了。

有用和无用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不能再往下了,要有思考边界,不能过度思考,暂时到此,以后再说。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