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0:40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06:27

小行星,是指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绝大多数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

截至2018年在太阳系内一共已经发现了约127万颗小行星,只有少数这些小行星的直径大于100公里。根据估计,小行星的数目应该有数百万,详见小行星列表。

到1990年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小行星是谷神星,但2000年后,在柯伊伯带内发现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径比谷神星要大。夸欧尔(Quaoar)直径为1280公里。最大型的小行星开始重新分类,被定义为矮行星。
1760年有人猜测太阳系内的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构成一个简单的数字系列。按这个系列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一个空隙,这两颗行星之间也应该有一颗行星。18世纪末有许多人开始寻找这颗未被发现的行星。著名的提丢斯-波得定则就是其中一例。当时欧洲的天文学家们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国际性的科研项目,在哥达天文台的领导下全天被分为24个区,欧洲的天文学家们系统地在这24个区内搜索这颗被称为"幽灵"的行星。但这个项目没有任何成果。
小行星的发现同提丢斯- 波得定则的提出有密切联系,根据该定则,在距太阳距离为2.8 天文单位处应有一颗行星,1801年元旦皮亚奇果真在该处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

1801年1月1日晚上,朱塞普·皮亚齐在西西里岛巴勒莫的天文台在金牛座里发现了一颗在星图上找不到的星。起初他认为这不会又是一颗彗星。但当它的运行轨道被测定后,却发现它不是彗星,而更像是一颗小型的行星。Piazzi称它为Ceres(刻瑞斯,谷类和耕作女神,是西西里岛的谷粒美人),又名谷神星。在随后的几年中同谷神星轨道相近的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相继被发现。天文照相术的引进和闪视比较仪的使用,使得小行星的年发现率大增。皮亚齐本人并没有参加寻找"幽灵"的项目,但他听说了这个项目,他怀疑他找到了"幽灵",因此他在此后数日内继续观察这颗星。他将他的发现报告给哥达天文台,但一开始他称他找到了一颗彗星。此后皮亚齐生病了,无法继续他的观察。而他的发现报告用了很长时间才到达哥达,此时那颗星已经向太阳方向运动,无法再被找到了。

到了十九世纪来已发现了几百颗,这个数字仍以每年几百颗的速度增长。毫无疑问,必定还有成千上百的小行星由于太小而无法在地球上观察到。就2018年已知的,有26颗小行星的直径大于200千米。对这些可见的小行星的观测数据已基本完成,就我们所知,大约99%的小行星的直径小于100千米。对那些直径在10到100千米之间的小行星的编录工作已完成了一半。但我们知道还有一些更小的,或许存在着近百万颗直径为1千米左右的小行星。所有小行星的质量之和比月球的质量还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06:28

又一颗小行星以中国科学家命名。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研究部主任、小行星基金会理事长赵海斌介绍,这颗小行星于2010年8月7日晚被紫金山天文台的望远镜发现。它位于太阳系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不停绕着太阳运转。2012年3月,该小行星获得“317452”的永久编号。

  通过观测研究发现,这颗小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74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要4.04年,离地球最远时为5.95亿公里,最近时为1.亿公里。它的运行速度很快,每天可达159万公里,折合每秒18.4公里。不过,因为地球也在绕着太阳高速公转,所以我们在星空中看到“吴汝康星”只是在缓慢移动。

  赵海斌表示,小行星上保存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讯息,对探索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有重要意义。小行星的发现和研究丰富了人们对宇宙和太阳系天体结构的认识、推进了天体力学的发展。因此,“吴汝康星”将在未来小行星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1916年2月19日,吴汝康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自1956年起,他成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专职研究员,并先后担任古人类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兼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大学教授。1980年吴汝康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8月31日,吴汝康于北京逝世。

  据悉,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汝康是中国体质人类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奠基者。他从人类体质入手研究人类的进化过程,增加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为我国古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纪念吴汝康院士卓越的学术贡献,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批准将编号为317452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吴汝康星”。今天上午,“吴汝康星”命名仪式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举行。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