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0:3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01:26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策略上传: 叶文芳 更新时间:2013-1-16 16:37:02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指出:学校的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因此最早提出在学校教学中要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是杜威。教育家施瓦布也曾经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教学和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索和研究。探索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而初中数学的探究式教学是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创设一种类似于数学研究的情景,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解难、释疑、尝试等活动获取数学知识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或者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呢?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环节和实施策略,可分为五步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把握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点,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创设认知情景,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使学生产生探究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我在教学中经常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作为认识背景,能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并以此作为生长点,能引发新的问题,激起强烈的求知*。如,教学《圆的概念》一节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同学们,我们见到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轮子都是圆的,如果把它们改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不行呢?”我把画面情景用幻灯机放给学生看,说:“这样的车子,我们能坐得舒服吗?”学生回答:“不行,这样的车子前进时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我接着问:“为什么轮子要做成圆形的呢?”让学生展开说理,然后提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这样短短的几句话,使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创设情境,出示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合理建构,完善探究形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合理建构知识,在知识的建构中学会自主地、合作地、创造性地学习。自主性、合作性是完善探究形式的重要特性:
1、自主性
自主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例如学习《菱形的面积》,我一反以前通过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菱形来推导,而是出示多种图形让学生自己去拼剪。有的学生把菱形剪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把菱形剪成了四个三角形,有的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菱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来计算……他们在拼剪的过程中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方法也各异。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猜疑、矛盾、困惑、惊喜。学生探究的过程,不单单获得了新的数学知识,更学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2、合作性
当学生不能完成任务时,老师就让学生想想可以怎么办?这时学生就产生了合作的*。通过小组分工与合作,学生很轻松就完成了任务,从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优势,学会在需要合作的时候要与人合作。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自身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三、授之以渔,实践探究
大部分探究性问题,均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动手中尝试,通过画图、测量、实验、操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剪、拼、折、旋、转、制作模型等活动,不仅学生主动获取了知识,而且丰富了数学活动的实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好长度分别为3cm、5cm、6cm、8cm、12cm、13cm的小木棒,在课堂上任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学生在拼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如3cm、5cm、6cm;5cm、6cm、8cm ┈),有些无论怎么摆都不能拼成三角形(如3cm、5cm、8cm;5cm、6cm、12cm┈),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又如在复习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把直角三角板ABC的斜边放在定直线d上,按顺时针方向在d上滚动两次,使它滚到A′B′C′的位置。设BC=1,AC=2,则顶点A运动到点A′的位置时,点A经过的轨迹与直线d所围成的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动点A运动的路线与直线d所围成的面积是由两个扇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合成的。
四、开放学习空间,创建探究平台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由于信息的多元化、主体的差异化,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研究空间,才能使主体发展成为可能。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学习材料的开放性,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由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如在教学“梯形”一课中,当学生试图用两张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做寻求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提出高要求的目标——“怎样转化成面积公式已知的图形?”也可以提出低要求的目标——“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发现梯形向平行四边形转化是第一目标,梯形向多种图形转化是更高层次的目标。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无法同时达到高层次目标,只有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目标,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五、注重总结,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因而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过程,并归纳概括出好的学习方法,及时给予表扬探究成功的学生,使学生有较多的体验获取探究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去再探究、再发现、再创造。做到:学生能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替代。
“科学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善于发现问题,努力探究,我也会成为科学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其探究能力,使学生人人学有所得,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探究性教学无论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教学形态,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它的成效不在于学生获得重大的创新成果,而是在形成思考和自主研究的意识、态度的倾向。这对于提高国民综合素养具有基础性意义,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所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01:26
为你推荐一些文章和论文,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浅谈
http://wenku.baidu.com/view/2a2e7fe49b680203d825bf.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01:26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策略上传: 叶文芳 更新时间:2013-1-16 16:37:02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指出:学校的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因此最早提出在学校教学中要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是杜威。教育家施瓦布也曾经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教学和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索和研究。探索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而初中数学的探究式教学是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创设一种类似于数学研究的情景,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解难、释疑、尝试等活动获取数学知识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或者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呢?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环节和实施策略,可分为五步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把握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点,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创设认知情景,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使学生产生探究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我在教学中经常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作为认识背景,能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并以此作为生长点,能引发新的问题,激起强烈的求知*。如,教学《圆的概念》一节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同学们,我们见到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轮子都是圆的,如果把它们改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不行呢?”我把画面情景用幻灯机放给学生看,说:“这样的车子,我们能坐得舒服吗?”学生回答:“不行,这样的车子前进时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我接着问:“为什么轮子要做成圆形的呢?”让学生展开说理,然后提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这样短短的几句话,使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创设情境,出示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合理建构,完善探究形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合理建构知识,在知识的建构中学会自主地、合作地、创造性地学习。自主性、合作性是完善探究形式的重要特性:
1、自主性
自主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例如学习《菱形的面积》,我一反以前通过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菱形来推导,而是出示多种图形让学生自己去拼剪。有的学生把菱形剪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把菱形剪成了四个三角形,有的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菱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来计算……他们在拼剪的过程中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方法也各异。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猜疑、矛盾、困惑、惊喜。学生探究的过程,不单单获得了新的数学知识,更学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2、合作性
当学生不能完成任务时,老师就让学生想想可以怎么办?这时学生就产生了合作的*。通过小组分工与合作,学生很轻松就完成了任务,从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优势,学会在需要合作的时候要与人合作。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自身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三、授之以渔,实践探究
大部分探究性问题,均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动手中尝试,通过画图、测量、实验、操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剪、拼、折、旋、转、制作模型等活动,不仅学生主动获取了知识,而且丰富了数学活动的实验,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好长度分别为3cm、5cm、6cm、8cm、12cm、13cm的小木棒,在课堂上任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学生在拼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如3cm、5cm、6cm;5cm、6cm、8cm ┈),有些无论怎么摆都不能拼成三角形(如3cm、5cm、8cm;5cm、6cm、12cm┈),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又如在复习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把直角三角板ABC的斜边放在定直线d上,按顺时针方向在d上滚动两次,使它滚到A′B′C′的位置。设BC=1,AC=2,则顶点A运动到点A′的位置时,点A经过的轨迹与直线d所围成的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动点A运动的路线与直线d所围成的面积是由两个扇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合成的。
四、开放学习空间,创建探究平台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由于信息的多元化、主体的差异化,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研究空间,才能使主体发展成为可能。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学习材料的开放性,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由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如在教学“梯形”一课中,当学生试图用两张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做寻求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提出高要求的目标——“怎样转化成面积公式已知的图形?”也可以提出低要求的目标——“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发现梯形向平行四边形转化是第一目标,梯形向多种图形转化是更高层次的目标。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无法同时达到高层次目标,只有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目标,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五、注重总结,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因而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过程,并归纳概括出好的学习方法,及时给予表扬探究成功的学生,使学生有较多的体验获取探究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去再探究、再发现、再创造。做到:学生能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替代。
“科学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善于发现问题,努力探究,我也会成为科学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其探究能力,使学生人人学有所得,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探究性教学无论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教学形态,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它的成效不在于学生获得重大的创新成果,而是在形成思考和自主研究的意识、态度的倾向。这对于提高国民综合素养具有基础性意义,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所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01:26
为你推荐一些文章和论文,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浅谈
http://wenku.baidu.com/view/2a2e7fe49b680203d825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