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0:3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04:27
中西方传统绘画表示透视的方法差异在于,西方的是“焦点透视”,中国的是“散点透视”。
一、从画面的空间处理方面来看“散点透视法”是中国画独有的一种处理方式。这种方法具有超时空性,它可以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地点的情节表现在同一个画面上。西方的“焦点透视法”则是从固定的视点出发来表现画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中西方透视方法的不同,与生活环境以及由生活环境导致的*、文化差异有极其重要的因果联系。焦点透视就是一个人在看,里面透着浓浓的个人主义;而散点透视是一群人排开然后将所有人的视觉效果叠加,里面集体的力量不言而喻了。
焦点透视
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其基本原理,将隔着一块玻璃板看到的物象,用笔将其画在这块玻璃板上,就得出一幅合乎焦点透视原理的绘画。
其特征是符合人的视觉真实,讲究科学性。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焦点透视,掌握了表现空间的规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即是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在平面上创造了三维空间。如果没有焦点透视法就没有西方的写实性绘画。
莫高窟第172窟讲究中心对称式两侧景物形成的斜线,与中轴线相连形成的透视感,而西方直到文艺复兴才出现这种科学的透视法,比唐朝晚了600多年。
散点透视
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
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故而,只有采用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原理,艺术家才可以创作出数十米、百米以上的长卷,(如清明上河图)而如采用西画中“焦点透视法”就无法达到。
中国画重要的创作方法--散点透视
写生首先除了要注意代表传统国画中用笔技巧总称的“写”字之外,更要注意那个“生”字。在传统绘画理论中,从最初提到“写真”到“写生”,从“览之若面”到“气韵生动”。
无不重视这个“生”字,这是对物象生动的神情典型的姿态等客观造型上更高的艺术要求,又是作者活生生的个性气质及艺术风格。忽略了这些而只重形色上的酷似,只能是将生动的对象描绘成呆板的死物。
写生,特别是速写一定要概括、提炼。这可以说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方法和特点,也就是散点透视的方法。在写生的过程中,提倡用毛笔直接写生,这是从现实生活到艺术表现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只有坚持用毛笔直接写生。
才能把中国传统的造型方式与技法基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逐步掌握把生活的现象变成艺术形象的手段,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画笔墨语言。
自然是客观的,画家本人是主观的。艺术作品是主客观的统一。写生的过程是物我交流的过程,这样不同的人和自然交流的结果就不同。画出来的画也不一样,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侧重点不同、表现手法也不同,这样就有了艺术的百花齐放。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散点透视
百度百科--焦点透视
中国网--东方的启迪——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绘画的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04:28
中西方传统绘画表示透视的方法差异在于,西方的是“焦点透视”,中国的是“散点透视”。
一、从画面的空间处理方面来看
“散点透视法”是中国画独有的一种处理方式。这种方法具有超时空性,它可以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地点的情节表现在同一个画面上。西方的“焦点透视法”则是从固定的视点出发来表现画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中西方透视方法的不同,与生活环境以及由生活环境导致的*、文化差异有极其重要的因果联系。焦点透视就是一个人在看,里面透着浓浓的个人主义;而散点透视是一群人排开然后将所有人的视觉效果叠加,里面集体的力量不言而喻了。
扩展资料:
焦点透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其基本原理,将隔着一块玻璃板看到的物象,用笔将其画在这块玻璃板上,就得出一幅合乎焦点透视原理的绘画。
其特征是符合人的视觉真实,讲究科学性。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焦点透视,掌握了表现空间的规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即是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在平面上创造了三维空间。如果没有焦点透视法就没有西方的写实性绘画。
莫高窟第172窟讲究中心对称式两侧景物形成的斜线,与中轴线相连形成的透视感,而西方直到文艺复兴才出现这种科学的透视法,比唐朝晚了600多年。
散点透视: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
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故而,只有采用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原理,艺术家才可以创作出数十米、百米以上的长卷,(如清明上河图)而如采用西画中“焦点透视法”就无法达到。
参考资料:中国网-东方的启迪——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绘画的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散点透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焦点透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04:28
中西方传统绘画表示透视的方法差异在于,西方的是“焦点透视”,中国的是“散点透视”。
一、从画面的空间处理方面来看
“散点透视法”是中国画独有的一种处理方式。这种方法具有超时空性,它可以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地点的情节表现在同一个画面上。
西方的“焦点透视法”则是从固定的视点出发来表现画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中西方透视方法的不同,与生活环境以及由生活环境导致的*、文化差异有极其重要的因果联系。
焦点透视就是一个人在看,里面透着浓浓的个人主义;
而散点透视是一群人排开然后将所有人的视觉效果叠加,里面集体的力量不言而喻了。
扩展资料:
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是当代有重大影响的艺术家,他在绘画、舞台设计、照相拼贴、电影等诸多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至今仍活跃在西方艺坛。
1981年霍克尼来中国写生,开始对中国艺术产生兴趣。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和中国古代卷轴画的空间表达方法使霍克尼感到惊奇,他根据中国古代绘画散点透视原理中游移观看的方式和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观念,创作出了大量绘画和照片拼贴作品。
在《大型室内,洛杉矶》这幅油画中,霍克尼采用了异于西方传统的画面构成方法,画面中传统的焦点透视消失了,室内家具和建筑结构也不成比例。
画面没有固定视点,是很多视点下多个物像的并置,让人有漫游其间的感觉,整幅画给观众以全新的艺术感受。
霍克尼的照片拼贴作品是用若干张同一对象不同位置角度或不同时间所拍摄的照片,经过精心的设计在画面上重新组合拼贴,画面的图像呈现为在一个平面上展开物体的多个视角或运动状态。
霍克尼的绘画和拼贴照片改变了焦点透视的观察方法,借鉴了中国传统卷轴画的某种呈现方式,使观看者有种漫步其间的感觉,这是一种新的观看方式,是艺术史上的重大突破。
此外,法国后印象派大师高更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同样运用了东方绘画的散点透视法。
画面中,在一块神秘的土地上,有初生的婴儿,有采摘水果的青年妇女,有垂暮的老妇人。高更将圣像、不同场景和不同场景中的人物安排到同一张画面,描绘了人从幼年到老年、从生到死的旅程。
他想把这幅画作为生命结束前的遗嘱。作品完成后,他认为此后再也画不出比这更好的画来了。毕加索著名的《格尔尼卡》运用的也是散点透视法,此外米罗、夏加尔等也习惯于使用这种方法。
兴起于中国宋代的写意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门类。相对于北宋之前的写实花鸟画,写意画不重对自然物象的准确记录,而重在表现意境和画家的内心情感。苏东坡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石涛也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咏乎我也;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这些言论充分体现了中国写意画特有的美学思想。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晚年创作的一系列以《睡莲》为题材的作品,其逸笔草草的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写意画颇为神似;同样,20世纪初的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创作观念也与中国写意画的美学思想极其相似。吴冠中曾说:西方表现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早在200多年前就由石涛等人提出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东方的启迪—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绘画的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04:29
散点透视是与焦点透视相对的一种透视法则。人的眼睛在观察活动中,本身就具有运动与静止的双重 性。散点透视在于散,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认为“托不动之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提倡用活动的视点 观察景物,强调“景随人移”,以形成迂回连贯的空间,所构成的画面具有多视域特征和空间的跨越、时 间的迁移性,也称“活点法”。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认为只有西洋画有透视,传统的中国画没有透视。这 是不符合事实的。传统的中国画是有透的但它的透视方法与西洋画的透视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西洋画讲究 焦点透视法,传统的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法。所谓焦点透视法,就是严守一个特定的视点去表现景物,近 大远小,呈放射状。散点透视法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它是多视点的,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 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 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这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优点。
西方绘画中注重焦点透视,突出主体,引人注目,比如描绘《耶稣受难》。西方人比较强调个体,简单 的例子:西方人家里的小孩享有和大人一样的人格尊严权,而中国的小孩就是啥也不懂”。中国则注重整体, 博大,在古近代绘画中很多使用散点透视,比如《清明上河图》,散点透视可以展现很广阔的空间,突出大 场面。当然近现代中国绘画吸取了很多西方绘画的精髓,西方也同样,现在各种透视都只是为了表达内容 不同而选择使用了。 为了栩栩如生的描绘再现自然,西方绘画努力发明着种种技巧和手法来实现这一目的, 尤其在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中表现突出。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及兴趣自古希腊起由来已久。古希腊人钟情于 人体的表现,他们对于人体结构的精通、体积空间的塑造,完全在于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各门科学意 识的渗透。在健康美丽的*术表现中,饱含着人类的生命力,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是人性 的一种自然流露。而这种题材在古代中国画中绝对少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04:30
观点:我个人倾向所谓“散点透视”是国画界为抗衡西画影响提出的对应观点,带有民族主义情绪,对国画而言并不是特别好的诠释。
1、由于西画架构了国际现代艺术话语的诸多框架,所以其他国家的艺术在解释本国艺术的时候容易掉入用西方理论解释本国画作的套路中。好比你看的西游记是英文版的,或者你读中文的莎士比亚,虽然从内容上大体能解释,但是艺术风格和押韵就完全做不到。
2、散点透视是中国国画界,为反驳西方称“中国画没有透视”一说的反驳。但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还是用了西方的美术语言来诠释。就是说,西方有的,我们也要有,不是很明确的就要编造一套对应是说法。
但诚如西洋建筑和中式木构建筑之间有巨大差异,你不必因为西方建筑有穹顶你就硬要说中国建筑也有“中国特色主义穹顶”。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体系,它的艺术呈现手法和逻辑必然也是有巨大差异的,如果你试图用对方语言来描述我方情景必然有缺陷。
结论:世界上很多的绘画流派,都多少拥有“透视手法”,但像西欧这种建立在写实主义传统上的艺术对透视的理解也较为深入。中国的绘画作为一个成熟的艺术体系,对透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展现力,中国更加重视意境的画风也和一些透视手法组成了特别的风格。
主要体现在局部透视相对成熟,但宏观上却不注重透视逻辑,显现出分散的透视布局。
但是,这是因为中国本身艺术风格的结果,中国画不像西画如此注重写实,所以不会使用系统的透视手法去呈现事物。中国画要有自己的艺术逻辑,而不是追着西方的脚步提出观点,所以我个人比较反对“散点透视”这种说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5:25
观点:我个人倾向所谓“散点透视”是国画界为抗衡西画影响提出的对应观点,带有民族主义情绪,对国画而言并不是特别好的诠释。
1、由于西画架构了国际现代艺术话语的诸多框架,所以其他国家的艺术在解释本国艺术的时候容易掉入用西方理论解释本国画作的套路中。好比你看的西游记是英文版的,或者你读中文的莎士比亚,虽然从内容上大体能解释,但是艺术风格和押韵就完全做不到。
2、散点透视是中国国画界,为反驳西方称“中国画没有透视”一说的反驳。但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还是用了西方的美术语言来诠释。就是说,西方有的,我们也要有,不是很明确的就要编造一套对应是说法。
但诚如西洋建筑和中式木构建筑之间有巨大差异,你不必因为西方建筑有穹顶你就硬要说中国建筑也有“中国特色主义穹顶”。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体系,它的艺术呈现手法和逻辑必然也是有巨大差异的,如果你试图用对方语言来描述我方情景必然有缺陷。
结论:世界上很多的绘画流派,都多少拥有“透视手法”,但像西欧这种建立在写实主义传统上的艺术对透视的理解也较为深入。中国的绘画作为一个成熟的艺术体系,对透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展现力,中国更加重视意境的画风也和一些透视手法组成了特别的风格。
主要体现在局部透视相对成熟,但宏观上却不注重透视逻辑,显现出分散的透视布局。
但是,这是因为中国本身艺术风格的结果,中国画不像西画如此注重写实,所以不会使用系统的透视手法去呈现事物。中国画要有自己的艺术逻辑,而不是追着西方的脚步提出观点,所以我个人比较反对“散点透视”这种说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5:25
透视,是绘画和其他造型艺术的专用术语。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因
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它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
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故而,只有采用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原理,艺术家才可以创作出数十米、百米以上的长卷,(如清明上河图)而如采用西画中“焦点透视法”就无法达到。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代,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说:“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昆仑山)之形,可围千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切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他说的是用一块透明的“绢素”,把辽阔的景物移置其中,可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是在绘画史上对透视原理的最早论述。到了唐代,王维所撰《山水论》中,提出处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黛色),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可见当时山水画家都是重视透视规律的。到了宋代,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但是直到今天,中国画仍然保持着使用散点透视的作画方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5:26
国画里的透视通常是散点透视,人物也都是按照身份高低决定人物大小,而西画则都是线透视,大气透视,消逝透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5:27
国画将就神韵。西画讲究写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5:27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画追求一种平面感,装饰感,所以削弱透视关系,西方焦点透视是近大远小,而中国画则反之,有意避免透视所产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