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百世生,不枉听书人。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0:02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18:21

指犯了由嘴里说出来的恶业之戒。
1、佛教有十恶业,指的是“身口意”的十种恶行。
2、口恶业包括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等。
3、《集善录》中对于口孽有详细介绍:
“人世罪孽之重者,淫孽之外,无过口孽。或谈人短,或扬人恶,或发人隐情,或取人浑号,或喜谈闺门,或好唆讼事。或讽人之诗文丑态,以为席上美谈;或讥人之相貌残疾,以作途中佳话;或妒人发迹,而遍传其出身微贱;或窥女路行,而细评其人物妍媸;或见人行善,而反毁其沽名钓誉;或见人遭变,而辄诋其作恶降殃;或人议婚姻,而破之勿成;或人方契合,而谮之使散;或嫌隙未忘,因风吹火;或见闻不实,吠影随声;或批评潦倒,好为成败论人;或传漏话言,致使亲朋结怨;或戏虐带淫污,动人心之邪僻;或机锋多凑巧,快吾说之尖新;或作怪书小说,以惑人心;或编艳曲淫词,以荡人志;或渎圣贤之言,引入污秽歌赋;或摘经书之句,编成游戏文章;或因人之小过微疵,好添枝叶;或闻人之成名得意,诬谤夤缘;或大节攸关,几句而害人命;或芳心素抱,一言而伤女贞。如是等罪,世人不知检察,上天已记过恶。近报自身,远报子孙。天道昭昭,疏而不漏。吁,可畏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18:21

佛道.,佛法之道。成佛之途,比喻最好的出路。佛教与道教的并称。佛把不同的生命状态(八识的种性所决定),因相对的智慧、业力不同、感召的果报不同,对应的境界和状态等的不同,假名划分为六种形态以及对应的空间属性(数字只是表法):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六道众生生存于欲,色,无色三界之中。
佛教的起源

  佛把不同的生命状态(八识的种性所决定),因相对的智慧、业力不同、感召的果报不同,对应的境界和状态等的不同,假名划分为六种形态以及对应的空间属性(数字只是表法):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六道众生生存于欲,色,无色三界之中。善慧业大的众生自然福报大或*,相反则堕落受苦。六道众生因尚未修证出彻底*的智慧和觉悟,无力挣脱业力或灭掉业因,只能身不由己地轮回受报。一句话,对于众生一直都只能处于一种轮回状态之中的客观现象,佛门就将它称之为六道轮回。关于三界六道的详细情况,可以阅读相关的佛教书籍。
   1.佛教起源于 印度。(有人说:佛教起源于印度,发扬于中国)
   2.英语: Buddhism and Taoism。
   3.阿尔巴尼亚语: budist
   4.日语:仏教徒。
佛道的由来

  语出:
  (1).佛法之道。
  《法华经·序品》:“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於深山,思惟佛道。”
  《后汉书·西域传论》:“至於佛道神化,兴自 身毒 ,而二 汉 方志莫有称焉。”
  《晋书·王恭传》:“王闲用兵,尤信佛道,调役百姓,修营佛寺,务在壮丽,士庶怨嗟。”
  (2).成佛之途。比喻最好的出路。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议者戏云:‘畿尉有六道:入御史为佛道……入判司为饿鬼道。’”
  (3).佛教与道教的并称。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二富室疏财》:“散施贫民及助修佛道观宇,一钱不留於家。”
佛道 - 讲经释义
   佛和道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 思想,有相同也有差异。
  道家把宇宙一切的本体称为”道”,佛家把一切的本体名为”佛”,异名而同出.说的都是世界的本源。常人才会去分出二者的差异。佛道两家在历史上的争斗相残,不过是世间物欲与权利之心的较量,那才是真佛真道的分呢。 佛家 讲道理比 道家讲得明白些,学佛的路径方法要多些路虽不一,通达却是同一个地方。
  1.《 清静经》说: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

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这几句话: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本就是部佛经。
  印度与 华夏的上古文明,殊途同归.今人不知,强设藩篱,想想也是无法的事,本来就难懂,大家都乱说也是正常的事了,过程之中,不达终点之说罢了.也能增益,只要心生信心,也算福德。
  《清静经》是道家典籍,其内质思想与佛家的解空是一样的.这本经典所表达的”道体”就是佛家的自性.*十方世界,如如不动.不增不减.精神,物质,思想都入从中产生出来的。
  2.佛说:
  我令一切胎生,湿生,化生......皆入涅磐而灭度之,众生有所得灭度者,实无得灭度者。
  佛说我要让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正真认识而消灭无明,度达圆觉的大光明境界.众生得到达这种大光明境界了,是他们得到了什么吗?不是的,没有任何所得.因为那大光明境界就是”空” 就是<清静经>里的”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所以佛的成佛,道的得道都是一无所得.进入了佛家的圆觉之境,道家的清静之地.这二种认识都是人间异名罢。
  佛就是道,道就是佛.非水火不融,实仍空无一物,连这种”空无一物”的认识都空掉了的境界,连这种空无物的认识都空掉了的境界都空掉。
  3.“空”是佛家用来说人的
  人是什么,手是人吗?思想是吗?如果说手是人,那猪足和手有什么差别。思想才是人的本质吗?我们看书会想,如果没有书,想不是就没有了吗?那我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
  “我”在那?什么才是我?佛家说人所以能认识这个世界的功能,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心”。那么这个功能才是“我”,肉体不过是这个“认识功能”所产生的一种认识。佛说“觉”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觉明”就认识到每个人所以是人,是因为有了这个认识世界万事万物的功能,这个“功能”无形无体。象虚空一样都又不是虚空。那么“明觉”就是众生认为自已,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都是明明白白的感观到,这就是“明觉”也就是众生迷昧的根源。
  4.那么物质是怎样来的来
  天,地,高山,流水,四大就是:地,火,水,风这样是怎样来的来。佛家认为这样物质都是这那个“功能”也就是“觉明”就产生出来的。是妄相。不是真正的存在,这个世界只有那个“觉明”才是永恒的,就是佛家说的“如如不动,不增不减,遍满十方,脱生离死。”
  佛家说这个世界物质的一切都可以分下去,用现在科学观,就是“分子”,“原子”,“夸克”佛家说这是“邻虚尘”就是小到无限度的接近虚空,就是数学上的无限小。也就是说物质都是由“无限小的微粒构成的”这个科学现象就出了一个“哲学难题”就是用无数个“虚空一样的无限小的微粒”组合成了物质世界。佛家说问:那要多少个“虚空”才能组合出一个“苹果”,人真的是吃了“无数个虚空”就饱。物质世界的本质是“虚空”的。是人的本性产生的“认识功能”就是佛家说的“识”,眼看,闻听,味觉,触感,意想,法生,是六识。但是人有第七种“识”还有最高境界的第八种“识”就是“般若”佛有了“般若”就 脱离生死了。进入了生命,宇宙,思想的本真。也就是佛语的“如如”“真如”佛家非常详细的说明了,物质,思想,等等是“空”只是受语言束缚,无法直通。
  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再来看这几句文字,就容易懂了些。得道就是“觉明”实际上那有什么得到。
  佛,是觉悟者的意思。觉悟了的人,就是佛。佛陀教导不同根器的众生,有种种方便说法。有了后来的经律论三藏。最终的目的,无非是叫人出离烦恼,了脱生死痛苦。而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两个因素:慈悲心和大智慧。佛陀没有教我们无欲无求。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示现种种因缘,种种方便,教化众生了脱烦恼和痛苦。难道,这不是愿望吗?作为一个人,我们的佛道,就是要做对人类有益的事情,对众生都有益的事情。不要贪图短暂的享受,损害更多众生的利益。也就是所谓,树名要树百世名求利要求千秋利立功要立万世功而这些,仍然只是过程。仍然不是究竟的东西。但是至少不枉做人。
佛道 - 佛教中的常用语

  (1)“ 六根”,指 眼、耳、鼻、舌、身、意。所谓“ 六根不净”,即指:眼睛看了不该看的东西;耳朵听到了不该听的东西;鼻子闻了不该闻的东西;舌头尝了不该尝的东西;身体触了不该触的东西;大脑想了不该想的东西。
  (2)“ 六境”,指 眼、耳、鼻、舌、身、意所感觉认识的六种 境界, 即:色、声、香、味、触、法。
  (3) 涅槃,意译“圆寂”、“灭度”、“寂灭”、“无为”,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即通过修行,超越生死轮回而达到的终极境界。
  (4) 舍利,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佛陀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珍珠状的坚固体,称舍利。
  (5) 比丘,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僧。中国俗称“和尚”。
  (6) 沙弥,指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已受十戒而未受过具足戒的男性修行者。
  (7) 精舍:僧人的修行处。译迦牟尼时已有竹林精舍及祇园精舍。
  (8) 大雄宝殿:简称大殿,供奉主佛,如释迦牟尼。
  (9) 伽蓝:梵文 Samgharam,佛教僧尼修道之处,亦即寺院。一个完整的寺院需具有七个伽蓝;金堂(供佛像处)、讲堂、塔、钟楼、藏经处(放置大藏经)、僧房(宿舍)、食堂。但各宗有不同的安排,不一致。
  (10)四大皆空: 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四大皆空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18:22

佛教里常说的十恶业,指的是身口意所行的十种恶劣的行为。此十种恶劣行为可以归纳为身、口、意三个方面。
身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
口恶业:即妄语、绮语、两舌、恶口。
意恶业:即贪欲、嗔恚、愚痴。口无遮拦,祸从口出。
而造口孽是最容易的,管住我们的嘴比管住身体和意识似乎看起来更简单,但也往往正是这些看似容易做到的却成了最容易被我们忽视而屡屡犯下恶业的落马坑。
口孽者,口过之业障也。口孽有无心之孽与有心之孽。
口孽者言也,言者心声也,心正则言正,心邪则言亦邪也。
好谈人之是非,黑白不分,造谣生语中伤,此皆有心之口孽也。如无意中谈人之短处,此为无心之孽。但皆是口过也。
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积口德,现在网上的媒体,记者,网民等等,随手写了句对某某不恭敬的话,就被人口水围攻,更喜欢用含沙射影的话带来不少无谓的口孽,噼里啪啦间那些恶口已经犯下。
所以巧言令色,信口雌黄,坏人家风,损人名节,皆是口孽之过。言者,向来福泽深厚,终因此而减其福,终受人之不齿,此皆从口孽所造成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6 18:22

妄语、恶口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